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莎翁诗第十八首(一)

(2019-12-15 08:41:25)
标签:

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翻译

梁宗岱

原创

分类: 英语学习

莎翁十四行诗:梁宗岱译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

注:每行末尾的字母为韵脚。

 

           Sonnet XVIII

                Shakespeare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a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b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b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c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c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est;              f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est:               f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g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g

 

       大约在 1590 至 1598 年间,莎士比亚一共创作了 154 首十四行诗。英国伦敦在 1563 1665 年期间,很是闹了几场有规模的瘟疫,致使伦敦人口剧减。据说莎士比亚有位伯爵朋友,喜欢他的文采,也是他的保护人,曾在闹瘟疫的时候请莎士比亚去他的乡间农场避祸。有研究资料认为莎士比亚就是在避难期间创作了那些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据说就是献给那位伯爵的。还有研究者认为莎士比亚可能有同性恋倾向,不然他怎么跟那位伯爵关系那么密切?不过,这就太过八卦了,尽管这个风声起自英国。再说了,莎士比亚瘦长脸,长得也不好看。而且莎氏也就是对于社会、人性了解深,剧本写得好,诗歌做得好,演戏却不怎么好。他总共上台次数不多,还都是演不露脸的小丑、鬼魂。

    上面列举的第十八首,大概可以算是莎翁诗流传最广、最为人喜爱的一首了。不管怎样,反正这首是我最喜欢的。

 

       十四行诗原产意大利,疑似乔叟(1343-1400)出使意大利期间带到了英国。十四行诗也有不同结构、格式。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与原来意大利的有些不同,是由三个 quatrains(四行体)最后加上一个 couplet(二行体)构成,一共十四行,每行十个音节(syllables),每两个音节算一个 foot(音步)。每个(其实是绝大多数)音步先抑后扬(即前音节清读后音节重读),这种格律称为 iambic pentameter,“抑扬五步格”。

       莎士比亚的“抑扬五步格”结构严谨,韵脚为:abab, cdcd, efef, gg,特别富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适合传诵。然而,虽然如此,十四行诗主要盛行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其后,越往现代发展,十四行诗越加失宠,时至今日可说已经快要无声无息了。

       现代西方人崇尚自我中心,追求个人至上主义,不喜欢受到限制。他们认为十四行诗结构严谨、篇幅有限,严重限制了他们的创作、抒发自由,所以我们都知道,他们现在喜欢的是自由体诗歌,free verseblank verse,什么长度、韵脚等等局限,一概不要。

       问题是,自由体虽然说是可以天马行空、百无禁忌了,却也越来越接近散文白话,越写越像小说了。

 

       下面我们看梁宗岱先生的译文。

       梁宗岱先生的译文是我一向喜欢、佩服的。

       梁宗岱(1903-198316岁就荣获南国诗人桂冠,28岁被聘为北大教授,后赴广州中山大学建立法语专业,再后转入广州外语学院,直到1983年去世,他都在广外法语系任教授,是一位精通英、法、德、意四国文字的语言大师、大翻译家。

 

              Sonnet XVIII

                 Shakespeare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e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e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莎翁十四行诗第十八首

            梁宗岱

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

你不独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

它那炳耀金颜又常遭掩蔽;

被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摧折

没有芳艳不终于雕残或销毁

 

但是你的长夏永远不会雕落

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

 

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

这诗将长存,并且赐给你生命。

 


梁译莎氏第十八首译文,每行 12 个字,很工整,符合原诗的 iambic pentameter(抑扬五步格)的规整格律。译文中,第一个 quatrain 以及最后一个 couplet 都做到了押韵,这些都贴近了iambic pentameter 的形状。

此外,第一行和第二行都译得非常优美。

天上的眼睛也对始于中世纪、止于文艺复兴的这种英式粗鄙比喻作了大胆、合理的保留,机缘无常的天道等表达都精彩。

 

 

不过,the darling buds of May说成五月宠爱的蓓蕾究竟如何?怎么感到有点像是将时处五月的可爱蓓蕾说成受到五月宠爱的蓓蕾了?这算不算将修饰关系搞乱了?

还有,shake的核心义还是摇动do shake也不过摇动得厉害些罢了,说成作践可能有点过了,而且作践也不算是一个很有诗味的词吧?

 

summer’s lease表达成夏天出赁的期限大约是可以的吧?因为 lease 确实是租赁、租期的意思;但我感觉用在这里有些不便于读者清楚理解?何况,常说的a lease of life也就是寿命、寿限,再没有租赁的意思了,只剩期限的意思了,所以,换了我会倾向于不表达成出赁

出赁也有点像商务英语,太务实,少诗味。

 

眼睛可以瞧、看,但眼睛可以照(耀)吗?这样搭配有点古怪。

炳耀比较生僻?全诗译文的其余部分多偏向现代说法,唯有此处一下子用了一个不大常用的说法,也许会给人文白掺杂的感觉?

金颜好吗?虽然原文确实是gold complexion,可是,现在换成了汉语,而在汉语当中,一般读者可能会觉得黄色的面容(如面黄肌瘦、面如金纸)有点令人不舒服的联想?

 

被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摧折:是谁被摧折呢?是天上的眼睛?是夏天出赁的期限?只看汉语译文不太容易搞清。

当然,能够读得懂英文原文的读者可以看出,这里所说被摧折的其实是下文的芳艳,这样安排,逻辑关系显然有点乱。问题在于,既然搞翻译,那就有必要考虑到不懂英文、只看汉语的读者的需求。

 

紧接着,下一行说长夏永远不会凋落:这个搭配如何?无论是字面上的夏季还是喻指的青春都只能结束、消逝,而不能凋落吧?

下文还有皎洁的红芳,显得有些诡异。

皎洁明亮、洁白意,用来形容白雪、月光都好,可用来修饰红芳是不是等于说洁白的红芳

漂泊在字面上与wander近似,可它的言外之意,或者说味道,似乎是浪迹天涯、居无定所、风尘仆仆,颇有苍凉、悲壮的余味,也许与死亡搭配不甚适合?

 

以上质疑也不一定站得住脚,梁宗岱的译文还是一首好的译文。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