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顾左右而言他
实际上,J
所以,京东的简短回应并没有将问题解释清楚,回应当中主要是指责J
虽然不知道京东完整的回应报告会写成什么样式,但很显然京东是在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公关策略,若在这件事上纠缠不休只会对京东造成更为不利的局面,毕竟有一些问题是很难说清楚的。例如刷单问题、GMV注水问题,很难做到清者自清,电商刷单是现阶段难以根治的行业病,况且京东此前还被抓到过官方人员鼓励刷单的行为,但京东无法在这个问题上继续纠缠,因为自营刷单直接就等于赤裸裸的业绩造假,这个名声无论如何也承受不起。
此外,京东对GMV的解释是“下单口径的交易量”,同时也承认下单口径的交易量与实际完成的交易量存在区别,而这个区别为GMV提供了注水空间。现在外界不清楚究京东GMV竟存在多大水分,若事件闹到不可开交的地步,京东被迫公布实际交易量,那岂不是被做空机构牵着鼻子走了,最后很可能连遮羞布都被扯掉了。
J
京东被丑闻、遭做空,模糊数据策略造恶果
美机构做空中概股司空见惯,而京东对做空遭遇也该做出反思,不能真就这么算了,要么追究J
由于整体业绩比不过阿里,所以京东时常会采用模糊的数据传播策略。例如,去年阿里双十一公布的交易额是571亿,而今年京东618选择公布的数据是1500万单,以平均客单价250~350计算,1500万单的GMV在37.5~52.5亿之间,这种模糊的单日交易额传播策略在避免了不及阿里零头的尴尬同时,也更容易博取资本市场认可。例如,巴克莱银行就据此数据为依据维持京东“增持”评级,并将目标价上调至42美元。但众所周知,消费者“下单量”和最终“买单量”还是两个概念,前者远大于后者。
京东此类模糊数据很常见,例如今年618期间手机销量400万台,这个数据看起来好像是单日手机销量400万台的意思,实则是18天的总销量。这种模糊的数据传播策略让京东占了不少传播上的便宜,但也很容易被人抓住把柄。例如,京东公布的618母婴自营销量较5月日均增长近20倍,而暴增20倍完全可以被做空机构理解为平日销量太差。
京东在回应做空机构时,指责对方所采用的推导数据不合理,而做空机构恰恰可以在京东平时不注意留下的数据中,采用对京东不利数据作为参数。例如2014年年会上,刘强东说京东拥有300亿元人民币现金,实际上财报显示上只有150亿元人民币;而此次做空事件中,J
首先,京东应该考虑日常数据的权威性,经常对外公布模棱两可的数据其实是在玩火,虽然短时内占到舆论传播的便宜,但却给未来埋下了隐患。
京东缺少新概念支撑股价,遭遇资本重压
对于目前仍没有盈利,又缺少更有潜力的市场概念的京东,现阶段主要就是靠GMV、增速等指标来维持高市值。如果GMV、增速等指标出现下滑,那资本市场对京东也就失去了耐心。
京东目前470亿美元的市值是来自资本市场对其未来的想象,而现阶段京东除了电商之外,金融、O2O、物流等都还没有明显效果,相比市值排在他之前的BAT,不仅都有可观的盈利,而且均已完成多元化业务布局,想象空间更为丰富。所以,京东必须要紧抓GMV这个数据指标作为提升资本信心的传播载体,而J
其实,如今的京东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根据艾瑞2014年B2C购物网站交易规模市场份额数据来看,京东占据18.6%,虽然远不及天猫,但仍遥遥领先于以3.2%份额排在第三的苏宁易购,京东在电商市场的地位已然成型。
不过,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