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有感于柏继明老师的“减负”课堂 CJ
(2011-04-09 18:42:47)
标签:
柏继明课时教师成长工作室手能帮我学数学教育 |
分类: 行政组 |
上篇回顾:减负途径之一:教材整合。
综合学科
1.
2. |
数学学科
1.
2.
3.
|
语文学科
1. ———低年级段侧重点
2. ———中高年级段侧重点 |
英语学科
1.
2.
3.
|
以上回顾是我在昌平城关小学参观学习时的点滴收获,供大家参考,希望引发大家更深入的思考。纵观小学六年,我们不能“就一课讲一课”,人为割断知识的体系,使学生所学知识支离破碎,我们必须以系统形式拎起知识训练点和能力训练点两条主线,从一年级开始就把好关,让学生呈阶梯状得到真正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从而能自然过渡五年级的抽测,而不形成老师和学生的负担和压力。
在去昌平城关小学参观学习的路上,各学校的数学主任们就议论上了这所学校的柏继明老师,说她是全国特级数学教师“大师级”,说她讲课特别朴实,“鸡兔同笼”这样的奥数问题在她手里被解决得明明白白……主任们议论着、回味着,而由于多年的英语教学,我对他们所言并无感觉。
《合理安排时间》一节现场课让我对柏继明老师肃然起敬,全课一步一个台阶,老师一根粉笔、学生一个练习本却将思维的过程展示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此时对数学外行的我,就把自己摆在了学生的位置上,与学生们一起经历了由不知到知,由解决简单问题到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这堂课给我最强烈的感觉是:一听懂了,二喜欢她的课。
回到家中,我上网连续看了她的两节课《统计》、《手能帮我学数学》,又仔细聆听了她的精彩报告,真正感受到了她将减负之路进行到底的决心与风格。从1986年起,柏继明老师就尝试不给学生留笔头家庭作业,而是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她说,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确实能为孩子们节省很多的课时,比如数学课在教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一新知识点时,教参中的13课时她只用了6课时完成。她是这样做的:学生前测→ 平均分五十几→ 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教学方法→ 重点讲授、难点攻破→ 学生后测→ 平均分九十七。她谈到,如果我们用13课时讲完,分数也不可能全达到100分……柏继明老师的思想是否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其实有很多空间,每个学科都有其值得研究的内容”。
一次一位专家在报告中提到老外听评课的故事,她说老外拿到带着满满表格的课堂评价单时,一脸茫然,这么多条条框框他不知怎么填写也不想去填写,因为不停地填写会打断他的听课思路,他说他只要看孩子的表现就可以了。是呀!这些评价表可能规范了我们的教学,但也束缚了我们的手脚。记得每次做课时,我们都想请到听课的人来给我们做指导,因为怕不对听课者的胃口,这种压力让我们在工作中难以释然,不易走出自己的风格。一位数学主任对我说柏老师的课,要按海淀区的评法肯定会说她不规范,“世纪杯”中不会给她一等奖,但是柏老师却走上了全国千人大讲堂,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老师们喜欢,孩子们乐听。她的朴实风格带动了全校,他们学校的老师不怕被听课,他们工作得很幸福,因为他们就是这个风格,不喜欢你可以不去听,但是去参观听课学习的人很多。教导处的几位老师也说,咱们学校也要走自己的路,走出自己的风格,老师走出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才不会总被动地被评来评去,老师们就会真正享受工作幸福了。
现在我能体会到当初校长创立《教师成长工作室》的用心,冬云老师引导大家设置思考点对篇篇反思进行批注的良苦,车老师对语文组的倾注,如果一个老师自己不主动思考,不主动审视自己的教学,那么在这个辛苦的岗位上他会更加辛苦,学生也会跟他一样辛苦。冬云老师最近常与我们分享反思中老师们的思想与做法;我们在听课、作业检查、试卷分析中也观察到了青年教师和老教师们都在默默地尝试着、改变着……是呀,一定要给老师们学习、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语文组: 识字、阅读、习作
数学组: “计算草稿”习惯培养、数感体验、应用题审题、能力题分析、关注学困生
英语组:尝试听记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小组合作解决大班学生的有效参与
体育组: 丰富多彩的课间操
学科综合组: 以学科特点开展课堂研究。同时设计一道“加法题”即开展社团趣味活动
|
“学生减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减负就从这里开始。减负不等于减作业,课堂教学是“减负增效”的主战场。
同意陈主任的观点:减负不等于减作业,课堂教学是“减负增效”的主战场。如何将我们的课堂效率最大化?如何让我们的孩子们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而不是用题海战术填补老师上课的不足,我们没有权力让学生为我们过失而买单!我想这恐怕是我们在真正减负之前要思考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