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式创造性“摧残”

(2013-07-26 03:25:10)
标签:

教育

育儿

海岚东西方儿童教育

分类: 加拿大美国儿童教育

 

 

中国式创造性“摧残”

 

海岚

 

我给泰儿报了一个夏令营,我给泰儿选这个夏令营的原因是中午提供一顿家常饭,三菜一汤(干部下乡哈)而不是洋快餐那些垃圾食品,还有离老公公司近,每天接送老公上下班都捎带了,不用我跑了。这个夏令营的主办者还在华盛顿这里有一个儿童艺术学校,据说老先生原来在国内也是什么艺术学院的,我到没想让泰儿去学什么绘画,所以也没往这上面多想。

 

直到有一天,泰儿回家给我拿回来一幅在夏令营画的画儿,我一看,太熟悉了,和我小时候老师教的一样:一幅水波纹表现的大海上面,飞着几个海燕海鸥之类的鸟,这些个鸟儿是用小对勾儿画出来的。再有就是左上方那个千篇一律的放着光芒的太阳。泰儿特别欣喜地问我,妈妈我画得好不好?我问泰儿,是你在夏令营老师教的吗?泰儿说是呀。我才意识到泰儿的创造性正在历经中国式摧残。

 

还有我在@newcolor年妈的微博里看到这样两个例子:

串珠游戏时听到一段对话:老师说,一小朋友穿八个珠子,家长A说,宝贝儿,我们好像穿得太多了(有十好几个了)刚才穿时老师也没说啊怎么给我们 这么长的绳子啊…” 家长B说,用这些珠子(挑好珠子给孩子颜色一样大小一样好(把小朋友自己挑的放回去你想怎么穿怎么穿…” 这个例子里B家长似乎读了一些育儿书,最后一句颇传神:你想怎么穿就怎么穿,哈哈,你已经把小朋友自己的选择给“抹杀”了而换成你的成人的选择了,孩子还怎么能够想怎么穿就怎么穿?家长的这种过度干预其实是剥夺了孩子自己创造的机会,说白了,就是没有在活动中实现自己想法的机会。而恰恰是这些想法才孕育着孩子们的创造性!这是学前儿童手工和美术活动的灵魂!(请注意我把原文中的注解用绿色突出标注就是要说明这位妈妈B就是用自己的行为在扼杀孩子有自己想法,而嘴上却说你想怎么穿就怎么穿,所以我说她一定是看了一下育儿书,但并没有真正明白,或者育儿书没讲清楚,怎样才是让孩子“你想怎么穿就怎么穿的”)

 

很久以前我在我的博文《要裁缝匠还是设计师》里提到一个幼儿园老师的做法:让孩子做孔雀开屏的手工,自己先把孔雀画好,尾巴羽毛部分都空出来,给孩子们剪好各种颜色的孔雀羽毛核心的“心”形纸片片,孩子们往上粘这些纸片片就好了,最后众小孩儿粘出来的都是八九不离十几乎一样的作品。这个活动没有给孩子提供任何发挥自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孩子的一切想法都被这个形式固化住了,这个和我们中式的教育骨子深处是多么的契合。只要服从,没有人的能动性和个体差异的发挥。

 

这些现象我都给概括成中国式创造性摧残,因为这些例子里成人介入也好,教也好,本意都是主观上要孩子“学会”或者作出他们认为对的或者好的所谓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把自己脑子里的固定模式就给传下去用来限制孩子思维了。也恰恰是这种自己都意识不到的,同时自己也是这样一代一代被教出来的并不自觉地传承下去的固定模式在摧残着有着创造天性的孩子们的创造性。在美国我也看到有的幼儿园仍然沿袭着和我们一样的思维的非常固定孩子思维的美术活动,我也看到也有的幼儿园和我的这个注重孩子创作的过程大于结果是否好看,是否像样子一样的理念的幼儿园,这和老师所接受的教育和培训以及是否有更新教学知识的机会有直接的关系。我希望我的这点以中国式命名的感悟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

 

记得很多年以前我在美国看过央视的《对话》栏目采访国内教育家朱永新的一个专访,这个节目介绍的是朱永新先生推行的教育改革主张。在这个节目中,有一个细节,就是展示朱先生新教育主张的成果的时候举了一个小男孩儿捏的泥工的例子,这个小男孩儿捏的是小猪小鸭的泥塑手工,当时主持人的评语大概是你看捏得多象呀。我当时挺感慨的。又是一个以成人固有的模式摧残孩子创造性的例子,主持人脑子里没有儿童创造性培养的概念不足为怪,因为这是我们传统教育思维模式一直无声无息没有反思地传承的结果。我也问了我家泰儿的夏令营关于泥工的活动,老先生说教孩子捏小鸡小鸭子什么的,我马上和他沟通交流,希望他给孩子自己创造探寻的机会,而不是一步一步教孩子捏他想要的东西。

 

在中国我学的是学前教育,我曾经也这样沿袭着这个传统,小侄子小的时候也去教过他画太阳房子和花草啥的。直到有一天我在加拿大幼儿园工作,我们幼儿园的教学督导还有我参加魁北克幼儿教师联合会的年会中接受的教育才震撼到我了,我才明白,世界上只有两类人是最有创造性的,一类是艺术家,一类就是孩子。所不幸的是,成人在用自己的固有模式摧残着孩子的创造性。

 

 

记得中国好声音第一季播出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博文叨咕一下好声音缺点儿啥?我是好声音的粉丝,我喜欢那个只听声音的创意。其实中国好声音从头到尾都是一流的,我们缺的就是那么一点儿创意,所以我们买了版权。当时有的家长问,海岚老师能否介绍一下国外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这个题目好大,我想第一步应该从别摧残孩子的天赋的创造性开始。

 

泰儿画画儿,我都是鼓励他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表达自己的想法就行,很多时候,我根本看不出来他画的是什么,但可以通过交流要他告诉我他的想象,这个就足够了,至于什么画得像不像,还有什么技法什么的不是我家的追求。我在加拿大幼儿园领孩子做粘土活动,都是给提供各种各样的工具和玩具,让他们能够利用这些东东探索和创造,给他们自己探索的空间和必要条件,却从不要求他们去捏成一个具体的什么东西。这个也是我介绍西方儿童教育的博文里提到的关于过程/结果的观念在孩子美术和手工活动中的一个视点。

 

还有一件事儿也挺有意思。我国内的亲戚家的孩子是学动漫的,大学毕业没找到什么满意的工作,亲戚着急,就让我给打听一下,看北美是否有这个专业的硕士项目,不行把孩子送出深造一下再回去找工作。我就咨询了一下我在加拿大的朋友,他是在这行里做IT的。他告诉我,他们公司这样的人才叫动漫艺术家,出创意的,最高的学历也就是当地college艺术专业的,哪有什么硕士专业呀?相反的,我们中国的大把IT人才都在这样的公司里做着挨踢工作,我又一次有点儿感想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过李扬,就是曾经给唐老鸭配音,现在是这个领域的一个人物的李扬先生曾经感慨过,中国一年砸上亿也拿不出一个像样的动漫产品,当然啦,这里面还有别的很多原因,但是缺少创造性的,就是一个好声音那样的创意的东东,是不是在这里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呢?

 

孩子的创造性,也不是什么大工程,可能就孕育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只要我们有这根弦儿,知道去欣赏,去提供方便,或者知道不去摧残扼杀,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这个天赋!

 

还要说明一下,这篇博文就是以我对东西方教育思想的学习和在西方教育实践中所得到的领悟回过头来反思中国的教育现象得到的一些感悟,是想通过这样一个横跨东西方教育的视点来给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多一个角度回看我们的教育,希望中国的儿童教育有一个世界化和与时俱进的视点,与爱国无关,那些一看到说一些中国式缺点就想上升高度拍砖的读者,我先谢谢你读我的博文,砖头就免了罢,我敢肯定我年轻的时候比你还愤青呢。

泰儿3岁的时候有阵子特别喜欢喷泉,这是他用我的调料瓶子,自己在外面捡回来的毛毛狗和自己的积木,拼图盒子创作的泰儿喷泉。孩子的创造性就在你的眼前,如果你眼睛里有。

http://s15/mw690/6ebf1775gx6BlA3r1T0ee&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