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转载]早教领域的一元思维:兼评小巫的《儿童不

(2011-05-10 10:59:45)
标签:

转载

分类: 加拿大美国儿童教育
请问这篇博文是从哪里转来的呢?很感兴趣,先转了,也想知道原始出处。以前偶然看到过关于早识字争论的视频,对那段视频里的话题没啥惊奇的,因为这个命题本身就不明确,早,何谓早?几岁算早,还有个体差异的问题,都没提到。开博不久就有妈妈和我提到小巫,才知道她在国内幼教相当有影响。所以看到那个视频时,瞪着眼睛无比崇敬地看着,结果特别惊奇的是小巫对她观点所提的理论依据,感觉对儿童认知发展都没有一个基本概念。因为据说她又美国教育硕士文凭,后来一想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呢,大概录节目头一天没睡好觉吧。再后来,又有妈妈问我国外儿童用纸尿裤的事,我很奇怪,为什么这位年轻妈妈的想法是这样呢?一问,小巫说的,这下我是不得不关注一下小巫了,为什么美国的教育硕士是这样的观念?以后有机会详说吧。

    看了这篇评论,我自认很有道理。因为我对成成的教育就是这样进行的。效果也很好,在快乐中认字,在他愿意的情况下。动静结合。这对以后上小学时很有帮助,奠定了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我的想法也不是最正确的,但凡事出发点都是孩子自愿的,引导他的,我想错不到哪里去。多元化的教育为导向。

 

以下是转帖内容:

这篇文章的一个出发点是可取的,

就是反对早教领域中的一些极端做法与理念,比如把识字教育等同于早期教育,
甚至夸大识字的作用,认为早识字,多识字,能够培养出神童,天才云云。

但可惜的是,这篇文章的论述方式是典型的非黑即白,也就是一元思维,

没有把极端识字与正常识字区分开,也没把错误的学习方式与正常的学习区分开。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例子详细谈谈这篇文章。

1、把书本与生活体验对立起来

作者在文中认为:“学龄前的孩子最最需要的不是书本知识,而是亲身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感受去诠释这些体验,为将来的语义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有了这些体验,等到他上学的时候,他才能真正理解文字的含义。”

[萧愚]经验分为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学龄前孩子直接的生活体验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书本就不需要。书本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个载体,能够丰富孩子的间接经验。比如恐龙,星球,奇花异草,故事童话,这些大都只能通过书本看到。小巫很喜欢谈想象力,而这些来自书本的间接经验,正是丰富孩子想象力的一个重要资源。

“有了这些体验,等到他上学的时候,他才能真正理解文字的含义”,这句话低估了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学前儿童对那些认知范围之内的,尤其是依托于具象内容的文字符号,能够很好地理解。

2、把识字与运动、游戏对立起来

作者在文中提到:“儿童的语言能力(包括文字能力)与他们的运动能力息息相关,运动能力发展良好的儿童,语言能力也强。……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将来语言文字方面发展良好,最佳方式肯定不是让孩子背诵静止的字,而是让他在大自然中奔跑、嬉戏,鼓励他多运动、多玩耍。”

[萧愚]多运动,多玩耍是很好的理念。但把识字与运动对立起来是不妥的。任何孩子的生活方式都是动静结合的。不可能只有户外运动没有室内活动,只有运动没有静定。静定的时候适当认字,并无什么不妥之处。

 

此外,学习不仅可以在室内进行,也可以在户外进行,比如有些孩子通过看路边的标牌便掌握了许多汉字。学习不仅可以在静定中进行,也可以在游戏中进行,比如可以设计一些识字卡片和教具,进行亲子游戏。

3、把识字与情商培养对立起来

作者文中提到:“孩子3岁会念书,与到了8岁会念书,对孩子漫长的一生而言没有本质区别,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差别越来越小。一个人是否聪明、能否过上幸福生活,跟他几岁识字阅读没有关系。今后的世界需要创新型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具备坚实的自信心、富有别具一格的创造力、能够担负责任、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并有团队精神,而这些关乎情商的素质,恰恰是需要在学龄前培养、开发和保护的。”

[萧愚]情商的培养不是孤立进行的。人是社会动物,需要融入一个群体。如果孩子不上学,不就业,8岁认字没什么。但孩子6岁就要进入小学,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进入小学之后,就需要面对作业,面对群体竞争与比较。这个时候,不是学校适应个体,而是个体需要适应学校。如果孩子在学前的时候,按照橡皮筋原则(参考:潜力就像橡皮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e6cfa0100fsrb.html),有了一定的识字量,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这很大程度上能让一些孩子,尤其是在认知方面有些晚熟的孩子,在学校教育的初期,便能较好地适应学校,从而培养起对学习的自信和兴趣,这难道不是情商素质的重要组成?

4、把客观思维与创造力培养对立起来

作者文中提到,“儿童在学龄前处于梦幻时期,人的创造性潜能都看在这个时期保护得好不好,此时的孩子就是要天马行空地去幻想,认为什么都是可能的,而不是给他一本书,死读那上面的内容,挫伤他的创造力,过早地‘唤醒’他,让他以‘客观’的物质的目光去看待世界。”

[萧愚]这样的观点有悖于当代教育的常识。在最主张创造力教育的英国和美国,你看看学前教育的纲要,科学教育都是重要一环。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孩子要学会观察、探索,要进行分类、比较。孩子固然需要“天马行空地去幻想”,但这不意味着孩子只能天马行空的幻想,不能进行客观的思维活动。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对立关系,而是能够和谐共存。正如爱因斯坦既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又是小提琴的爱好者一样。有些孩子喜欢科普读物,完全可以按照兴趣去读,而不必担心什么影响创造力之类。

5、把正常学习与心理健康对立起来

作者文中提到:“‘早醒’的孩子在学龄期会出现行为和心理问题,在成年后容易患上抑郁症,在中年和晚年则容易患上各种因压力而引发的疾病。”

[萧愚]根据前面的文字,这个早醒可以理解为客观知识的学习。客观知识的学习,在美、英的学前教育大纲里,都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当然学习方式更多会考虑幼儿的身心特点。这种正常的学习,怎么会产生行为和心理问题呢?这样的观点闻所未闻。小巫的文章还引用了一个很不严谨的数据,说四分之一的大学生都有抑郁症。这个数据是把普通的抑郁与抑郁症杂糅在一起,典型的耸人听闻。

总结:

早教领域有两类一元思维的极端理念。

一类是言必称神童,天才,奇迹,以此名义夸大幼儿学习的作用。
一类是言必称自由,自然,情商,想象力,创造力,心理健康,以此名义否定孩子的正常学习。

后者堆砌的名词看上去很美,反而可能因其极端性适得其反。

情商,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都不是在空气中进行的,需要一定的载体来进行。
运动和嬉戏是一种载体,而学习,也是培养这些素质的一个重要载体。

学前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培养自信,锻炼思维,开阔视野,丰富情感,增加交流与互动……我们需要否定的不是学习本身,而是那种错误而极端的学习方式。正像我们不需要否定识字一样,我们需要警惕的是那种夸大的、非科学的、极端的识字方法和理念。

西方有句箴言,要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要有胸怀接纳不可改变的。
同时,要有智慧区分什么可改变,什么不可改变。

目前的学校教育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但也许是大多数家庭最不坏的选择,甚或是别无选择的选择。

对于不可改变的教育制度与大环境,我们需要积极想办法让孩子更好的适应。
而不是鸵鸟主义的逃避,或者弄一些空洞的理论自我安慰。
更没必要拿一些不严谨的数据自己吓唬自己。

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够以多元思维看待孩子的教育和学习。

用智慧与策略积极适应,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