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管中窥豹从握拍法浅见当今论坛的陶林李之争及林赵之争......

(2012-06-10 21:36:16)
标签:

体育

羽毛球

手法

分类: 02羽毛球步法

[转载]管中窥豹从握拍法浅见当今论坛的陶林李之争及林赵之争......

本帖最后由水拖把 于 2011-3-15 00:36 编辑

 

512日更新一:

第五页92楼图文回复,关于李宗伟的技术,握拍,步伐的详细分析,与林丹,陶反手网前搓球手指控制的对比

512日更新二:

第六页102楼图文回复,关于正手搓球的技术要领与正搓与反搓的灵活运用。

512日更新三:

第六页106楼文字回复,关于吊球的动作的技术分析

514日更新四:

第八页153楼,图文回复,关于熊国宝反手握拍法和传统反手握拍法的分析

514日更新五:

第八页154楼,图文回复,关于陈金怪异握拍法的技术分析

515日更新六:

第九页173楼,文字回复,关于手掌大小对握拍方式的影响和拍柄粗细的选择

518日更新七:

第十页186楼,文字回复,球友关于陶菲追身球为何难以处理的疑问以及陶菲反手的独特握拍法问题

 

 

温馨提示:

本篇拙作发表后,很多球友要求我把后来所有的关于球友们的一些回复全部整理到第一页来。

我也试了一下,结果发现因为本文太长,加之我的回复也比较长,还有很多图片,已经大大超出文章发表字数限制,又加之当初没有给自己留够足够的沙发,所以无法整理到一页,对此深感遗憾。

不过如果朋友们对我后面的回复感兴趣的话,其实还可以点击文章最上方的《只看该作者》这个选项,就能看到我所有的回复。

衷心地感谢球友们对于此篇拙作的关注,希望能和大家共同进步。

以下是正文,请君欣赏并批评指正。

 

写在开头

我要说明的是,我不是林黑,陶黑,或者赵黑,他们三人都是我学习和敬佩的偶像,是我心目中不世出的天才,而我只是一个疯狂的球迷,只醉心于学习他们的技术。

可以说他们都是我的师傅,不存在抵毁谁,热捧谁,本文将尽量做到公正,客观的立场。

一直以来,以前的中羽网,有过曾经疯狂的歪歪和Y3和疯羽者及八阴八阳的林陶大战,......

现在中羽在线的赵林大战......

虽然口水无数,但我从中是学习到了很多,也见识到了许多,其中不乏真识灼见....

那么,这篇文章,我自己只是尽量客观地从握拍法这个层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最先是模仿陶菲克的打法,整天没日没夜的看他的比赛录像。

下载了无数的图片来细看,研究他的握拍法,手指在各技术动作时的不同转换,步法中交叉步和并步垫步的运用等等等...陶的握拍法非常靠后,是那种传统的握拍法。

这种握拍法因为握得后,所以十分有利于杀球,但相对线路会比较长,但杀的球会十分的重,但由于拍柄末端较粗,这样一把抓住,对于正手吊斜线和杀斜线会有不小影响。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陶在快速拉吊中经常在正手被动时一般只靠正手平抽直线来摆脱,同时对追身球的处理会有难度,因为拍面转动会较慢。

这点从模仿他的日本选手田二龟一身上,接追身球比较困难可以看出。

但他有点好处就是因为拍柄端靠到最后,没有小鱼际部分肌肉的牵拌,所以基本上如果时间充裕,可以把整个拍子手心最大程度地空出来,充分发挥两个手指捻动的作用,搓出极强的旋转.所以陶最终选择的打法是那种杀球,上网搓,再杀,再搓的杀上网型打法,,,,,,

 

陶的握拍非常靠后,有利重杀,但对正手被动球和快速平高头顶不利,所以反手用得较多。

 

 http://s16/middle/6ebd7e47hc21e5483091f&690

因为无小鱼际牵拌,反手可轻松打斜线后场。

 

http://s4/middle/6ebd7e47hc21e55cd5b43&690

反手发力为何充分,引拍很重要,小臂要充分内旋。

 

 http://s11/middle/6ebd7e47hc21e5716939a&690

后来随着陶的衰落,林的兴起(我承认我有点势利,呵呵),我意识到陶的那种杀上网打法的局限性,那需要极强的体能,快速的前后移动来保证,所以我开始研究林丹的拉吊突击型打法。

当然,首先要从他的握拍法研究起。

相对于陶那种握拍非常靠后的握法,林的握法可以说独树一帜。有位球友就说过,林的握拍和别人不同,他是把大拇指整个翘起来,握拍也是最大程度地放松。

实际上,我们研究他的握拍,可以看出他在发接发时,食指提得非常上,拇指也提到最高处,并顶住球拍,有点类似于印尼早期选手如魏仁芳,苏吉亚托,林水镜等的握拍,汤老也是在印尼开始练球的,可能与汤老的调教有关吧。

这样可以更好地运用手指,尤其是食指第二指关节和大拇指第一指关节的力量,所以林的点杀之所以隐蔽快速,就在于他的手指的充分发力,而且头顶中运用时可以更好地利用手指的捻动,让拍面迅速朝前在步法不到位的情况下下压。

我们曾经在听熊国宝解说一场索尼(索尼的握拍同样类似于早期的印尼魏仁芳的握拍)的比赛时,说到,头顶区时,让拍面朝里,可以打出更多的线路,更好的下压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一度十分沉溺于学习他的这种握拍和打法,甚至一度把拍柄也缠上医用胶布,再缠下半截,到后来学林丹奥运后只缠中间,拍柄末也不缠上,还仔细想其中的奥秘,我想可能是因为末端不缠,会更好的方便正反手的转换,适合快速回合中的合理击球,前端不缠,相信大家都想到,是为了方便大拇指和食指发力,到后来我发学习中也发现自己在选择这种打法时,原有一些掌握得比较好的技术发挥不出来,或者在不断的成功与挫折中我觉得还是不够,很多动作做不出来...

 

由于有大拇指第一指关节的强力顶压,可以看到林丹大多数情况下都能保持拍面朝前,而不是像很多选手拍面外翻

 

 http://s10/middle/6ebd7e47hc21e5883e239&690

反手发力时,食指第二指关节和拇指第一指关节协调用力

 http://s9/middle/6ebd7e47hc21e591a51b8&690

 

大拇指顶住宽面,让击球点靠后的球同样可以轻松下压,但由于手指捻动对于动作要求太高,尤其是高速对抗时,吊球质量难以保证,所以通常这类选手吊球都离网较远,不如李,,陶贴网,但速度较快。

http://s8/middle/6ebd7e47hc21e5ac73c67&690

 

 

同前一张,拇指顶住宽面

 

 http://s6/middle/6ebd7e47hc21e5c2de7c5&690

偶尔一次看过赵剑华的比赛,惊为天人,而自己一直以来没有掌握的快吊和网前推放的一致性与假动作,而这正是赵的特长,于是我开始学习他的打法。

现现在为止也将近一年,赵的握拍可以说是教课书般的握拍法,就如李玲蔚的教学带里说的像握手一样轻轻握住球拍,拇指是贴内侧贴住宽面,拍柄末端基本和小鱼际平齐。

这种握拍方法最适合吊球和拉球,但相对杀球而言线路会比较长一点,(陶菲也是这种握拍,但它抓得更后,几乎拍柄末端都被完全抓住,所以杀球路线会更长,他的握拍类似于龚智超,所以有人说龚和陶的打法是教课书般的动作,我想这也是一大原因吧)

因为这种握拍对于食指力量在杀球时的运用会适当弱一些,我们知道,在杀球我大力击球时要抓紧球拍。

那么在高速对抗中,大力击球后,下一个球快速的衔接,拍面的转换,纯靠食指第二指关节和大拇指第一指关节的调节已经来不及了,这时更多地依靠食指第三也就是最末端的指关节和大拇指第二指关系来调节,这种有点类似于拳式握拍法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因为他本来就有点更接近于杀球时的握拍,调节起来更快速一点,所以在杀球和吊球时的一致性会非常好,我们在看林丹的比赛时,基本上我们能够猜到他这一板是杀球还是吊球,但看赵剑华,龚智超时,我们就难看出这一点,但有人也会说,我明知道林丹要杀球了,但我就是防不住,呵呵,这说明各有千秋,没有哪一种是最完美的,关键在于选择,和完善。。。

 

赵剑华的传统标准握拍法.攻守兼备,大巧不工,为女队大部分队员所采用

 

http://s15/middle/6ebd7e47hc21e5d1eb1ae&690

 

李宗伟的教课书般握拍法,稍嫌紧,没有赵放松,所以个人认为网前贴而不甚转..这点尤其是李茅执教前更是如此。

 

 http://s14/middle/6ebd7e47hc21e5f1c83ad&690

正手跳杀不像林丹拇指翘起,而是贴在宽面。

 

 http://s11/middle/6ebd7e47hc21e6002976a&690

拇指没有顶住宽面,虽然对球的控制可能不如林丹,但动作一致性会得到很好的保证。

 

 http://s6/middle/6ebd7e47hc21e62002025&690

如果一定要分出个高低上下的话,我想,从这个层面上和打法上来说,也许我们可以选这场比赛做个代表吧!!!

那就是2001年全运会罗毅刚对林丹这场比赛,罗毅刚身高179,体型偏瘦,同赵剑华一样是拉吊控制型打法,当时罗已经退役,为了全运会复出。

而林丹当时虽然出道不久,但已锋芒毕露,连夺2001年荷兰、德国青年公开赛男单冠。

那场比赛林丹早期并不像现在只缠半截,那时还包得严实得很,我估计他可能也后来是意识到了这种握拍法的不足之处吧。

记得疯羽还是八阴八阳说过很少见到林丹正手吊斜线,(现在经过改进,也开始多了起来),而这正是龚和赵的拿手好戏,罗毅刚(握拍和赵剑华类似,最传统,也是我们常说的最标准的握拍法)充分运用拉吊把林丹拉开后突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赢了当时正如日中天的林丹获得全运会冠军......

我想如果一定要赵派和林派各派一个代表出来的话,林派如果是林丹,赵派我觉得罗毅刚可以代表, 因为罗正是拉吊型打法,强调对对手的控制,我想从这个方面来说,也许,注意,我是说的也许,赵派会更胜一筹吧..。。

 

(当然,后来林丹改进了手柄的包法,包括我们之前听李永波说过的林丹调整打法的问题,我猜就是由进攻压迫型向控制型转变吧,我们也看到了他的这一转变,也许又是另一未知数了,不过我觉得一个行将退役的罗毅刚和初露锋芒的林丹能力上不相上下的,刚好可以一比)

我记得以前也有人从握拍上分析过陶与林的打法,得出的结论是陶是重杀,林是巧杀,我是表示同意。

那么就我个人来讲,我学习了三种不同的打法,也学习了三种不同的握拍,我最后还是觉得赵的握拍不愧是最标准的握拍法,这么多中国前辈出来的握拍法肯定有他的合理之处,一个,它并不像陶握得那样靠后而是小鱼际平齐,方便了杀吊的一致性的同时,也保证上拍面更好和灵活的转换,当今羽坛,我仔细观察,李宗伟就是属于这种握拍。。。

 

最后我要说的是

一方面,握拍法是基本技术之魂。肖杰说过,握拍法是基本技术里最重要的技术..甚至比高球和杀球还要重!!!,

虽然说存在即合理,每一种握拍法都有其可取之处,就如苍蝇式握拍法,打正手非常舒服,不侧身就可轻松发力一样:又如我听说双打中前半场握拍要靠上,后场要握得靠下一样不一而足(但我在单打研究中发现除非是发网前小球握得稍靠上外,其余时候基本上上下位置是是不会移动太多)....

但我们要做的是分析,找出最适合我们打法和个人的握拍法.我们也经常听到有人说,国家队的许多女队员握拍法也不是像有些教课书上说的手心和虎口全空的,而是抓得死死的像抓把铁锤似的,那也不一定就是不对的握拍法,握拍也无定式,因为握拍要松,方便转换,应该是怎么方便怎么来,但一些最基本的原则,我们还是要遵守,我们看到很多初学者虽然握拍如拍苍蝇,但习惯了依然可以打得很好,但我们可以肯定,他可以打得很好,但绝对打不到最好。。。

 

另一方面,我只是很片面地从握拍层面上分析三个人各自的打法特点,当然还与个人的天赋与特质以及后天的勤奋努力息息相关。

如赵剑华看电视都拿着球拍转来转去培养手感,林丹的苦练狠练和高要求是出了名的,就连公认的天才陶菲克没有系统的训练也一样迅速陨落。

就我来说,这三者都是不世出的天才,无论是对羽毛球的理解还是技术的掌握,都是当时的颠峰之作,我们没必要为之争个高低。

我们也不能说握拍决定一切,因为还有更多的其他的要素,如许多专业教练都说,单打百分之七十靠步法,步法的重要程度,身体素质的高低,这些都是要靠后天努力来弥补的,尤其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今羽坛..等等等等..。。

 

写在最后,以上这些纯粹只是我自己的非常非常片面的看法,是我自己这么多年来综合各方面的羽毛球知识和自己的体验得出,自己水平也不高,只是自己喜欢,爱好,琢磨后瞎得出来的结论,其中肯定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拍砖轻声些便罢,小弟先行谢过了。。。。

 

 

后记:

本篇拙作发表之后,没想到受到这么多球友们的关注,实在是受宠若惊,同时球友们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也询问了我一些具体的技术方面的问题,我也尽我最大的努力做了一些回复,为了更好地和各位球友们交流,我把更新的地方,在此贴出,希望广大球去观看并批评指正。

 

512

更新一:第五页92楼图文回复关于李宗伟的技术,握拍,步伐的详细分析,与林丹,陶反手网前搓球手指控制的对比

更新二:第六页102楼图文回复关于正手搓球的技术要领与正搓与反搓的灵活运用。

更新三:第六页106楼文字回复关于吊球的动作的技术分析

514

更新四:第八页153楼,图文回复关于熊国宝反手握拍法和传统反手握拍法的分析

更新五:第八页154楼,图文回复关于陈金怪异握拍法的技术分析

515日更新六:第九页173楼,文字回复关于手掌大小对握拍方式的影响和拍柄粗细的选择

518日更新七:第十页186楼,文字回复球友关于陶菲追身球为何难以处理的疑问以及陶菲反手的独特握拍法问题

 

当然,还有很多球友们的要求,拖把我个人可能没有这个能力去分析,就算分析了也不一定全对,所以请大家多多包涵,非常期待能和大家一起共同进步,谢谢!!

1

 

本帖最后由水拖把 于 2010-5-10 21:45 编辑

能不能再来个宗伟的详细分析?让我们学下宗伟的技术、步伐、握拍

小牛牛 发表于 2010-5-10 17:24

 

 

呵呵,没想到大家这么看得起拖把的贴子,半天工夫,就顶到了五楼...感激不尽,我只喜欢单打,双打偶尔为之。

也没有深入研究...只是自己是特别特别爱好羽毛球,喜欢琢磨一些细节,我相信有一句话说得好,细节决定成败....然后所以所有观点都是单打基础上得出...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至于李宗伟的打法,我认为是属于那种典型的防守反击型打法(这也与他的身材条件所限)

重心放得很低,所以防守非常好,但这种步法有个缺陷,就是后退的时候,脚步会显得比较重(我们通常习惯称之为螃蟹步)

尤其是起了高球后放低重心准备防守时,对方突然以平高球进行进攻时,尤其明显,这一点我们从奥运会时林丹屡次以快速平高球压制后场大角,然后直接上网来扑死可以得到证明。

虽然他的进攻也很强,但这是建立在他成功的防守之上的,当他防不住的时候,就是他崩溃的时候......

奥运会时,防不住林的进攻,直接崩盘,正如赵所说,攻也攻不死,防又防不住,只能靠对手失误...瑞士公开赛上,他防住了林丹的进攻,所以笑到了最后......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李的握拍稍嫌紧。

我们如果搓球时,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体会,反手搓球时,如果大拇指放在小斜边上,能够搓得更贴网。

如果握拍太死,大拇指难以提到小斜边上的距离更长,这样就只能靠手腕去控制球拍,这样搓的球显然没有靠最上面两手指捻动来得转。。。

 

拇指放在小斜边上,拍子可以以接近平面的拍面把球搓得又转又贴。

 

http://s1/middle/6ebd7e47hc21e67d1f5b0&690

同上。

 

 http://s1/middle/6ebd7e47hc21e69372720&690

拇指放在宽面上搓,手心没有放在小斜面上来得放松。

 

 http://s12/middle/6ebd7e47hc21e69fb772b&690

握拍稍紧,拇指是扣住宽面,不利于精确实控制。

 

http://s11/middle/6ebd7e47hf953032f0c0a&690

 

所以,通常李宗伟习惯网前快推与快放结合,而不是像陶一上来甚至直接搓死。

 

 http://s1/middle/6ebd7e47hc21e6d7ffba0&690

林的技术经过汤仙虎的指点,网前大有提高,现在也足可跻身世界一流之列,个人认为他的小球比李要好,如奥运会。

 

http://s4/middle/6ebd7e47hc21e6e7e93a3&690

 

 

本帖最后由水拖把 于 2010-5-10 23:20 编辑

网上见很多反手网前就是不见正手网前 楼主一定是业余高手中的高手

zhouyangpsp 发表于 2010-5-10 22:47

呵呵,兄台过奖了,高手真的谈不上,我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更何况长沙业余水平本来就不高,更不敢妄言高,实在汗颜之极!!!

无论是正手搓球还是反手搓球,都有正搓与反搓两种方式,一般来讲,来球稍高的球我们用正搓比较全理,因为这种搓球法和推球动作的一致性会比较好,而且球是往下翻滚,而反搓法一般应用于击球点较低的点,因为球搓是往上翻滚过网,成功率会比较高。。。

但也不一定全对,主要看个人习惯,如鲍春来习惯反手正搓,而陶习惯反手反搓,熟能生巧就好。。。。

 

击球点高,一般正搓,即由后上向前下方切球

http://s16/middle/6ebd7e47hc21e6f73b10f&690

 

同上

http://s3/middle/6ebd7e47hc21e706e4302&690

 

低点搓放,一般用反搓,即正手由左下向右上切球,左手相反

 

 http://s7/middle/6ebd7e47hc21e717a9346&690

拍面较平,适合比较近网的球,去球会更贴网

 

 http://s14/middle/6ebd7e47hc21e721784ed&690

发表于 2010-5-10 23:45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说起吊球,听一位资深羽毛球教练说过,其实是最难掌握的技术....

个人琢磨研究了很久,还是只掌握了皮毛。

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滑板吊球,还是劈吊,一定要注意和杀球与平高球动作的一致性。这是前提,不然别人网前好的一冲上来就是一个搓球,或者是一个假动作快推两底线,会非常非常被动....

同时,它的击球点会比高球平高球的击球点要靠前十公分左右。如果是杀球,最好再前移十公分左右,这样可以保证你的吊球会以比较快而尖的落到对方场地,而不是像抛物线一样,无谓了浪费了许多时间...

这个问题我也请教了很多专业人士,无它,多挥拍,多搞一些多球练习,多看比赛录像,教学带,强烈建议看看赵剑华的专家把脉中有一段关于吊球的视频,相信会让你有所收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