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学净土杂志义工专题 |
分类: 净土杂志 |
《净土》杂志
我以前是英语教师,生活各方面都还好,但一直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因为不知道生命的究竟意义,当时想如果我继续工作,再组建家庭,很快到老的时候还是很迷茫,因此就想要逃离那种状态。其实从小就不知道活着的究竟意义和动力,家庭、学校都没有给过我这方面的教育,所以一直处在寻找的过程中。初中到高中不断阅读,还是非常困顿;大学时有位朋友跟我结缘了《认识佛教》的小册子,还有《阿弥陀经》,从那个时候我开始学习佛法。但那时的学是朦朦胧胧的,发心也有问题,仅仅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现世平安快乐。后来接触深了就找到一种意义——利益众生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在工作了四年后,非常想停下来,换种生活状态,去汲取真正对生命有价值的东西。2010年我就来到西园寺,在西园寺做义工一段时间后,就申请留下来。能否在寺院常住,需要看自己能不能适应寺院的环境以完成修学和工作。
菩提书院的三级修学模式
在我来到寺院后,就一直参加菩提书院的修学。书院的修学体系是初中高三级修学模式,这个模式是建立在济群导师提出的“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佛法修学的五大要素基础上的。
初级修学是以人生佛教为基础,以信仰建设为中心。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了解佛法如何看人生、看世界,进而把这种佛法的智慧转变成自己的观念来看人生、看世界,并且建立对三宝的信仰。中级修学是以道次第为基础,以菩提心修学为中心。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认识修学理路,调整观念和心态,舍凡夫心,发菩提心,行菩萨行。高级修学是以正见为基础,以止观禅修为中心。通过中级修学发起了世俗菩提心,还需要高级修学再建立正见,依正见修学止观,引发空性慧,成就胜义菩提心,不断解除生命的迷惑和烦恼,圆成无上菩提。
菩提书院的初中高三级修学需要八年时间,但修学佛法是生生世世很欢喜要做的事,何止八年呢?我本身也是为了修学才来到这里,各方面也挺适应的,常住下来就不是大问题了。寺院里的常住义工们大多都参加了菩提书院的学习,因为大家来西园寺做义工几乎都是冲着法和修学环境来的,来之前也对寺院会有一定的了解,比如说请过法宝,读过了解过,目的很明确。
菩提书院的行政服务模式
寺院的义工跟外面招聘义工是不一样的。首先要能适应寺院的环境,能住得下来;其次再投人到义工做事当中。常住义工有生活补贴,可以自己选择是否需要。
西园寺有好几个部门,像弘法部、发行部、菩提书院等都是寺院对外弘法的部门,这三个部门的常住义工有十多位,年龄大多在20多岁到40多岁之间,中青年比较多,各行各业的人士都有,女众居多。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义工团队,包括很多的在家信众。就我个人而言,我是菩提书院的义工,对菩提书院的义工团队就比较了解。
菩提书院有好几个部门,有传灯部、修学部、辅导部、慈善部、督查和办公室。传灯部通过法宝结缘、学佛沙龙等活动接引学员,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书院的修学。学员进来后,修学部组织办班,接着辅导部的辅导员负责带班,慈善部再通过庆生、亲子、疾病关怀等活动凝聚班级,督查保证修学处的运作不偏离导师精神及书院方针,另外还有办公室做行政后勤服务。修学处各部门的运作有总部的相应操作手册指导。
菩提书院的服务模式是导师根据佛教“三纲六和”精神建立的,同时也吸收了现代社会最先进的管理模式。佛教的“三纲”就是道德教育、行政和法治三者平行。书院之所以能够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学员之所以有良好的素质,就是因为我们参加过三级修学,它保证了我们的学员都能具备一定的素质。然后所做的事都模式化、标准化、规范化。
菩提书院的三级修学模式和行政服务模式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修学和做事的核心都是围绕着“法”。学员在做义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地在修学中得到化解。
内心的转变
做义工的过程中也免不了有烦恼障碍,最初的发心会退退进进。像第一年在寺院事情相对少一些,觉得挺轻松的;第二年承担的事多起来了,心里会有冲突:花那么多时间工作了,那修学怎么办?那么大的工作量,如果是在外面可以赚更多啊……但很幸运的是我们有书院这样的体系和氛围,导师不断给我们开示修学和做事的态度和方法,找到自己的定位、职能、模式,做事也是修行。先学习导师的开示,树立正确的观念,又在做事中不断地调整凡夫心、强化正确的心行,自己的心态也在慢慢变好。
我是在这里修学和做事两年后,才感觉到这种转变。虽然之前也知道做事就是修行,要发心利益众生,但只是口头上的,理性的观念和内心真实的感觉不一致。通过两年多在这里做义工,也是一种磨炼,通过吃苦、反思,可能也积累了一些福慧资粮,很快就有了转变和提升。以前觉得就是在完成任务,虽然我是义工,我在服务别人,但内心深层觉得那是任务。比如说,以前事情一多就烦,我在办公室,有人过来咨询,心里隐隐的念头是“不要进来,不要进来”,怕对方打扰自己不能完成预定的工作;但是心态转变之后,就很开心地想服务别人。其实很多人想来学,但他不知道这个渠道,他看一眼又不敢问,如果我们能主动地问,有什么需要帮您的吗?一聊上跟他搭上话,他就可以进来了。过去就觉得有缘的进来学就好了,现在就想着,我尽可能多让人来学,是一种很积极的状态。从过去的怕多事到积极做事,这种转变跟修学非常有关系,每次课的学习都是一种拷问内心,然后就不断地检验、检验……这样来转变的,跟修学是密不可分的。
家庭、经济方面的考虑
我在寺院修学,家庭方面倒还好,没大的压力。大学时开始学佛,刚开始父母是不大认同的,说你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不要太深人。他们怕我走极端。在我决定来西园寺的那段时间我们关系还挺僵的,他们不理解我选择到寺院的真实想法,觉得我是想出来旅游散散心,就说那你就出去玩吧,玩够了再回来。结果这一“玩”就不想回去了。从2010年在书院修学后,感觉每一天都有很多改变,每周会和父母电话、短信分享一些在寺院的生活。真是缘起不可思议,因为我变了,我的世界也变了,父母潜移默化中也接受认同了佛法,而且在家里设了佛堂。特别是妈妈,每天都读诵学习佛法书籍。去年妈妈还来过西园寺,看了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后,她更放心了。
经济方面我想得比较简单,住在寺院感觉并不缺乏什么。以前在工作的时候,会很在乎这个月赚了多少钱,今年要赚多少,这辈子要存多少。但来到寺院后,每个月有生活补贴够用就好,很少想到存款,可能是心比以前丰足一些了,不需求很多的东西。对于父母养老,因为是独生子女,也存在这个问题,但我没有忧虑到那么远,现在我和父母的状态都往好的轨迹发展,这是三年前的我们根本不曾预想到的,只要我们随时注意自己身语意三业,未来的果报一定是好的。所以更多的是看当下,而不是花很多时间考虑未来,那样会白白消耗了心的能量。不担忧的时候更能享受当下。
过去很想出家,那时的发心是一种逃避,逃避当时不喜欢的生活状态和环境。现在认识到,出家也是为了修学,而菩提书院就是现在最适合我的一种修学方式,能够修学就好,已经走在解脱的路上了。至于以后的生活,是继续做居士单身修学,是出家,还是选择家庭,要随着因缘的变化,看哪一种更适合自己了。菩提书院很多学员,都是在家居士,夫妻档、兄弟姐妹档、父母子女档都很寻常,常常是家里一个人先来修学受益了,家人看到他的变化也进书院了。这样就是有共同目标的、和乐的佛化家庭。
修学实践对于佛门义工的重要性
佛门义工与世间义工最大的区别,我认为是修学。在佛门做义工的核心围绕着“法”。做事的发心很重要,是自觉觉他成就佛果,不是为了仅仅完成事情本身。做事时的每个起心动念都在成就着相应的内心力量,这种心行力量决定了我们生命的走向。同时,做事也是修行的检验,有没有正确的发心,有没有时时检讨,否则的话,可能做着客观上利他的事情,但实际上成就着自己的我执,成就了自己的重要感、优越感和主宰欲。这是导师不断在告诉我们的。
越来越觉得,义工是我尽未来际的一个事业。济群导师说,这是一项永远不会退休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