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七圣财杂谈 |
分类: 法师开示 |
一、惭愧的意义
惭愧,是惭与愧的并称,即对已犯的错误生起羞耻或内疚之心。《俱舍论》云:自省所造之罪恶而感羞耻之心为「惭」;以自己所造之罪面对他人时,引以为耻之心为「愧」。《大般涅盘经·梵行品》亦说:「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惭着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惭愧。」「惭」是自己不造罪,「愧」是不教他人造罪;「惭」是自心中感觉羞耻,「愧」是自己之罪向他人披露时,感觉很羞耻;「惭」是对人之羞耻心,「愧」是对天之羞耻心。而《成唯识论》卷六则认为,「惭」是先尊重自身,而后崇重贤者与圣者,并崇重法;「愧」系由世间之力,意即由于他人之讥谤或法律之制裁,而轻拒暴恶。
二、惭愧的重要
惭愧虽然看似无形,但它的力量却是非常大的,惭愧心就好比推动船航前进的力量。《佛遗教经》说:「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勾,能制人非法。」虽然犯了过错,如果知道羞耻,穿上惭愧的衣服,过去的暇疵仍然可以袪除,回复原有的清净。正如古人所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就是强调知错能改的可贵。只要知道惭愧,只要识得认错,万恶的罪人也会被接纳、原谅。
惭愧,是能拥护世间的二种善法,如《本事经》说:「二白净善法,能护诸世间,令不失人天,谓断及与愧。若无此二法,都不识尊卑,秽杂似牛羊,鸡猪狗等类。由有此二法,能了别尊卑,非如牛羊等,行诸杂秽事。诸有智慧人,成就二白法,常守人天趣,终不堕三涂。」
三、惭愧的实践
印光大师自称为「常惭愧僧」,毕生力弘净土,淡泊名利,刻苦俭朴,恒示人以老实修持之道,后人尊之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我们每一个佛弟子当效古德行谊,应该常怀惭愧心、羞耻心,要耻于自己有很多的习气、有很多的缺点,无法担当很多的责任;当然更要耻于有很多贪、瞋、痴,有很多不清净心。在《佛说孛经》里,提出人有十事可愧,即:1、君不晓政;2、臣子无礼;3、受恩不报;4、过不能改;5、两夫一妻;6、未嫁怀妊;7、习不成就;8、人有兵不能战斗;9、悭人观布施;10、奴婢不能使。
四、惭愧与七圣财
惭愧是「七圣财」之一,「七圣财」是成就佛道的七种圣法。据《法句经》所说,出世间的法财有七种,称为七圣财,亦即圣者的财富:
《佛遗教经》说,人之异于禽兽者,是因为人有羞耻心;若无羞耻心,则与诸禽兽无异也。《增一阿含经》亦云:「佛告诸比丘,世有二妙法拥护世间:所谓有惭、有愧也。诸比丘,若无此二法,世间则不别父母、兄弟、妻子、知识、尊长、大小,即与畜类同等也。是故,比丘当习有惭、有愧。」佛陀制戒有两种目的,其中一种为近在摄僧:「摄僧,极摄僧,令僧安乐;折服无羞之人;有惭愧心者很安乐住持……。」可见惭愧心对于在家和出家两众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