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龙华树下2024
龙华树下2024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851
  • 关注人气:1,92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简析(1~12章节)

(2016-02-21 10:39:19)
分类: 求道经典
注:相对来说,《道德经》是极赋高度的,但从真正的中道层面来讲,《道德经》的片面与错误之处又很多,在大莫顿断之初的三年里,《道德经》给了大莫很多启示,也正因为此,大莫曾把《道德经》推为中道第一经典,但对经典真正的尊重,并不是景仰与膜拜,而是真正客观的分析与认识,今时今日来给《道德经》“挑刺”,绝非是大莫头脑发热发神经,也不是大莫自狂如斯“欺师灭祖”,而是力求真正客观的分析与认识。
虽然现在大莫不会再将《道德经》为中道第一经典,但《道德经》的在人类历程里的“地位”,是“里程碑”式的,严格来讲,若以《阴符经》为本源经典来说,《道德经》与《传心法要》则为期左膀右臂,《道德经》与《传心法要》各有各和偏颇局限,但也各有各的侧重与经典高度,《道德经》论道的切入方式最贴近《阴符经》,试图辩证天地人道万物之间关联,而《传心法要》的切入点则是内在心性识源的彻底革命,其切入点集中,但也是最贴近《阴符经》中人性之论的经典

《道德经》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章大莫曾经自以为是地写过专论,但今时今日若要细论,大莫又会推翻自己昔日的专论,此章老子开篇就有偏颇但也有建树,强调道之无常,强调名之无常,可以说是一种进步,但也是一种错误,以《阴符经》本源论来讲,道就是道,名就是名,既不没有什么殊胜性,也不是无常的单一特性,道有道的机妙,名有名的演化,机妙的演化看似无常,但却总是由各种各样的“规律“与”法则“所左右,规律与法则其实是恒定的,但演化则充满着条件与选择的要“随机”与不“确定性”,所以老子讲:道是可以表述的,但却是无常的,名也是可以表述的,但也无常的,这种开山之论是进步也是偏颇,正因此,老子认识根源的偏颇,也决定了《道德经》总体上的偏颇,“矛盾”的是,这种偏颇相对于其他诸子学说及政教学说来说,又非常地具有高度。
老子极强调有有无与虚实的辩证关系,极其推崇无与虚,这种推崇也决定了老子系列言论的反向错误,也就是说,以中道为正论来说,世俗大多右走,老子则直言右走的弊端,选择左走,但左走有左走的错误与局限,老子自己也被自己的思想框住了,左相对于右来说,是一种参照与革命,也是一种必有补充,但左与右一样,都是错误的方向,正因此,老子对有名与无名,常有与常无,及玄妙的论述,都受左走的牵制,从单一化的认识上,无名常无之混沌是天地之始,有名常有之乾坤是万物之母,但天地其实根本没有真正的始与终,是一种永恒的刹那式存在,看不见的虚空,未必就是真的虚,宇宙中的暗物质、黑洞与虫洞,未知的无穷,又何尝不是地球万物之母?人类的个体,必须依托于地球众生万物及人类群体和整体来存在,地球的个体,也必须依托整个太阳系银河系及整个宇宙来存在,虚实有无,并不具对立性)。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选择向左走,就意味着与右要唱反调到底,当然,当一个人选择向左走时,向右走的的很多矛盾是迎刃而解,但反调如何落实,老子又找不出真正有效的切入点,于是乎,老子只能是用大量的乌托邦式口号来号召,老子把向右走的世众定阶为“天下”,把自己推崇的左极路线的乌托邦式人物定阶为“圣人”,这种对立式的定阶,本来就是一种无明,这种无明式的定阶,也把《道德经》最终整成了一个左派乌托邦语录,虽具有经典的学习参考价值,但又有其必然的偏颇与错误,世人有为与行有言之教,行美丑善恶难易高下长短之定阶,老子就跳到另一个极端,你高有窝就搞无,但若真的搞无就是什么都不搞,也说不过去,于是老子找了一个莫须有的台阶: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还是生吧,还是为吧,只是俺们左派高风亮节当其无,也不恃为居功,至于怎样能达到如此“高风亮节”,老子整个《道德经》都是在喊乌托邦式的口号,但老子用左来证右的伪,还是古今第一人,这也是《道德经》的地位与意义所在)。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一章是老子所宣的左线“圣人治民之术”,从条件至结果原则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这个条件如何形成,老子不讲,也讲不了,要讲的话也只能是抒情喊口号,通篇都可以这样翻译:假若***,则***)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搞不清道的本质,开始写抒情诗了,把道搞得极其高贵玄乎奇乎)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一章节是违背道的本质的,也是极其“害人”的一个章节,我们基于现代知识的科学及《阴符经》来说,天地、万物、与人是互为道的共生共存观系,虽然天生天杀为道之理,但是恩害生死又互为其根,老子虽最后来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但《道德经》通篇并没有守中,大话错话胡话老子自已也没有少讲,总是把虚实,动静,强弱对立起来,只不过是由一个极端跳向另一个极端,何以为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此章是老子的胡话,科学发展至斯,天地之根为何?一个虚构想像中的谷神与玄牝之门并不存在,当然很多所谓的”修真炼丹“”求玄求奇“之人均奉此章为经典,肆意发挥)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跳出对老子及《道德经》的盲目崇拜,你会发现老子是个胡编段子高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老子确实没有好好学习过,天地为什么很长久?其实天地的概念向来是可大可小,时至今日,地球如果为地的话,天就则是茫茫宇宙,地只是天的一个极少极少的点阵之点,老子给的答案极奇葩,天地自身没有“生”的概念,故能长生,并由此推断,“圣人”总是反着来,却得到了正面的结果)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自己又开始打自己脸,既然自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可现在又在搞刚柔对立的定阶,对于真正的道,刚有其用,柔也有其用,老子开始喊口号搞阶级斗争了,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最符合道的特性就是水,只要一个人得水之善,就万事无忧了,老子的《道德经》此章是“为人术”的心灵鸡汤,并非是道.
那道的特性用什么来形容好呢?《传心法要》用的是沙土,如果要大莫来说,道的特性是多元的,涵盖一切也包容一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及光、气、波,宇宙中任何已知及未知元素特性一切的组合体)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这章节又是“为人术”的左证右伪式的心灵鸡汤,并非是道,世人求功,本就是为得金玉富贵,能不能长保人各会自尽其力,你一句不可长保长守,就要世人不居功得利?要若如此能行,你还不如来一句大一统,人总是要死的,争个屁啊?老子若真是“图书管理员”的话,还真合身份,书读傻了,对贪功求利的"现实需要“及人性根源是选择性无视或无知)

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老子的左极口号反问排比句,问的貌似犀利正确无比,但要老子自己给出:凭什么要如此,怎样怎样就能如此,老子自己一辈子也给不出来。
以爱国治民,能无为乎?治者真无为,何来治,没有治,何来国与民,人人为君人人为民。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有天门吗,天门有必要分雄雌吗?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俺长大了,肺活量自然大了,何必回复如婴儿状态,目的何在,功用何在?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营魄何在,何为一,老子自己也搞不清楚,载抱不离的目的与功用何在?)
11.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自己又开始打脸自己了,虚实共生方能其用,没有实物又怎么能够构器之虚,虚无处不在,实却要付出劳动及钱财才能得到,但老子总在这种最明白不过的道理下一味地强调虚与无的效用,用无来证有的伪,用虚来证实的伪对世人并不会产生真正的度化作用,现实中无明历程中,永远是富贵深山有远亲,贫贱闹市无人问,有与实的好处,对于生存权利都得争取的无明社会,都是明摆着的。)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基于事实讲道理,是度化众生的根本,老子夸大口号式的言辞,哗众可以,但没有真正的教化功能,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在吓唬谁呢?
老子由此推论,要做圣人的原则之一就是管好肚皮不挨饿活着就好,老子是个极幼稚的书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