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湛卢文化】松溪湛卢书院与朱熹

(2012-04-15 10:29:32)
标签:

朱熹

湛卢山

剑峰

松溪

白鹿洞书院

文化

分类: 念忆故乡
湛卢书院原建于湛卢山剑峰之下。相传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仰慕这里的胜景古迹,曾多次来此地游览,后来选址剑峰之下,筑成寓所,署名“吟室”,住下来读书著作,讲学授徒,写了不少赞颂湛卢的诗文。后人把“吟室”改建为湛卢书院。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徽州婺源人(今江西),侨居建阳,官至焕章修撰、待制等职。他一生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都有一定贡献,特别他的理学一直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地位,凡科举应试,悉按其见解为准。但是,他的政治主张与当权者不合,不但没有被朝廷采纳,而且连他的理学也一度被宣布为“伪学”,所以朱熹一生很不得志。他活到七十一岁,其中为官仅五年,屡次辞退,而从事教育和著作达五十余年。他主张“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之要,心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他提倡的穷理博览和精密分析学风对后世学者有很大影响。

    在朱熹死后八年,宋宁宗赵扩终于体察到了朱熹为维护封建统治者长远利益的良苦用心,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才诏赐朱熹遗表恩泽,并将其著作列为学官法定的教科书。到公元1227年,宋理宗赵昀又追封他为“信国公、徽国公”,并和周敦颐、张载、程颗、程颐等神主奉祀于孔子庙庭。从此,朱熹之名远布四方,天下崇尚其道,尊用其书,凡是朱熹生前游历讲学的地方都建成书院,当时江西庐山麓洞书院、铅山县的鹅湖、建阳县的考亭,都成为士子云集,传诵理学的所在。湛卢书院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它建在剑峰之下,“吟室”旧址,南倚湛卢山麓,濒于星溪之秀。远近学者接踵而来,使林茂深僻之处成为弦诵之区。
    据《松溪县志》载:朱熹因父韦斋公在政和县为官,其祖父朱森死后葬于护国寺附近山中,寺距湛卢数十里,朱熹来往祭扫,建“吟室”于卢峰,并寓居于城内,今湛卢书院及文公祠基即其遗迹。又载:朱熹少时家穷,依父友刘于晕寓居崇安,后迁建阳考亭,又筑室于松溪湛卢山,名为“吟室”。朱熹一生,因怀才不遇,弃官讲学,凡名山大川,奇峰胜境,无不登览,其目的并非游山玩水,而是“将以尽天下大观,以蓄见闻,以征著述”。而湛卢又以欧冶子铸剑之所名著闽越之间。这样好的所在,也必定对朱熹有很大的吸引力。据如今已故世的福建省政协常委李含阳回忆,他青年时游湛卢山,在“吟室”遗址,还看到一座石碑,文曰“朱于读书处”。还有一石匾额刻着“静神养气”四个大字,系朱熹笔迹,嵌在书院的门顶上,可惜现在都淹没于荒山之中。关于朱熹造访湛卢之事,我们从他所作的《登卢峰》诗中,亦可找到佐证:
卢峰一何高,上下不可尽。
我行独忘疲,泉石有招引。
须臾出蒙密,矫首眺无畛。
已谓极峥嵘,仰视犹隐嶙。
新斋小休憩,余力更勉黾。
    湛卢书院的建筑规模虽然没有白鹿洞书院那样有亭、台、楼、阁等建筑物,但作为一个书院来说也颇具规模。据有关记载,书院象一座庙堂屹立在剑峰之下,院内布置也十分庄严肃穆。厅堂正中祀朱熹神像,两边配以黄震、蔡沈、刘子晕、真德秀南宋四大儒。书院的大厅为讲堂,边房为学生宿舍,书院课程是教以濂、洛、关、闽之学。当时湛卢书院还置有农田收租,作为办学经费和学生伙食费。从此,湛卢书院就闻名四方,远近士子咸集,不仅造就人才,而且使程朱之学传播天下。古人曾描绘当时学子在湛卢书院努力学习和传播古代文明的盛况,谓湛卢书院“乃藏修之得所,常抱膝而长吟。时而玩峰头之月,时而鼓洞口之琴,时而倚檐前之竹,时而听窗外之禽。文射北斗之光,一灯频燃黎火,山擅南天之秀,万象尽罗胸襟。”
    湛卢书院自宋朝到现在,更历六个朝代,上下七百多年,兴而复废,废而复兴。每遇名师主持教学,书院就办得十分兴旺。元至顺四年,杨缨担任湛卢山长(即书院院长),问学者接踵而至,求道者摩肩而候。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因当时地方官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到湛卢山祭祀朱子,往返不便,因而把书院搬到城内县治之右,并奏请朝廷赐额曰“湛卢书院”,此时山麓书院改为僧舍,称为“下祠”。
    书院在明、清两代几经兴废,有时在山下办书院,有时在城内设书院。到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知县潘汝诚,好学尊儒,振兴文教,’决定既保存在山书院,使好静士子,在那儿深造学问,同时又恢复在城书院使居家童生能就近入学,因此,先把山下“下祠”恢复为“湛卢书院”。又把城南石壁禅寺改为城内“湛卢书院”(即学巷今松溪一中校址)。
    湛卢书院历代都培养了大批著名学者或名宦。仅就宋明两代而言,松溪县就出过二十五位进士,明洪武十八年出了李俊、江观、易嶙等同榜三进士。明万历三十二年,松溪县魏溶、真宪时同登进士榜。明朝时,松溪总人口不过三万五千多人。然而,据不完全统计,宋明清三代松溪籍举人就有五十一名,进京师国子监的贡生就达三百四十五人。其中明朝一代出任为知县的达十九人,知事五人,县丞十人。明清两代松溪人在全国各地为官的有三百五十五人。
    清道光初年,湛卢书院仍十分兴旺。可是鸦片战争之后,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山麓书院逐渐衰败,开始还有残垣遗址,后来渐次淹没于荒草乱石之中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