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松溪美食】黄粿飘香

(2012-04-11 16:43:51)
标签:

松溪

主人家

粳米

灌木

分类: 舌尖松溪
在闽北,有一种特色食品——米粿,而家乡松溪的黄粿又是粿类中的极品。

    传统制作黄粿(当地人称“做粿”)的方法必须选灌木烧成灰,用纯净

水冲沥成天然的植物碱水,均匀地浇在蒸熟的粳米上,而后捣烂。根据人们各自的喜好,揉成直径约7厘米、长20厘米的柱状或是厚度7厘米、直径20厘米的铁饼状,冷却后浸泡在装着淡碱水的大缸中保存。

http://qynews.zjol.com.cn/pic/0/10/41/02/10410214_994470.jpg
记得每年腊月一到,各家就会到山上砍来一捆捆灌木,堆放在村头的晒谷坪中。估测所砍的灌木烧灰沥成碱水供制黄粿已略有剩余,于是利用一个傍晚的时间烧灌木,俗称“烧粿灰”。烧粿灰的场景是很壮观的:十几户人家,在近两千平米的空坪内,相隔七八米烧一堆。刚点火时,由于灌木水分多,每堆都是滚滚浓烟,整个坪成了浓烟翻滚的海洋。此时此地也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他们追逐嬉戏在烟海中,既有对就能吃到黄粿的渴望,又为一烧粿灰就意味着快过年而欢心雀跃。等所有的灌木成了火红的炭状物后,把它铲到早已准备好的旧锅里,抬回家放在用三个石头摆成的“△”垫上。晚上,一家老小还有来串门的邻居,一起搬来凳子围坐在旧锅边。大家烤着火,盘点着一年来庄家的收成,商讨着来年的打算;笑谈张家母猪一胎产18个猪仔,李家的小哥谈个俊俏的媳妇……虽然是寒冬,可每人都暖洋洋的。

http://qynews.zjol.com.cn/pic/0/10/41/02/10410212_318356.jpg

因为做粿所需的器具、人员多,所以一天只能几户进行。轮到的人家一大早就开始忙活:男子把粳米倒在大木桶、水桶内,加满水浸泡,随后备粿灰碱水……主妇则洗蒸具、木槌、石臼(一种以岩石凿成内空半圆的打糍粑等食品的石具)……下午三时许,把粳米捞到蒸具内放到灶上蒸,同时让家里的孩子去叫人帮忙。这时的街上,多了几分孩童的叫唤,少缺了往日人们悠闲的身影,就是十四五岁的顽皮,也主动上门帮忙。站在街上,热腾腾的蒸气飘过做粿人家的屋顶,飘出门窗,人们的吆喝谈笑声传向邻里,全村弥漫着浓浓的油和碱香。

http://qynews.zjol.com.cn/pic/0/10/41/02/10410215_448948.jpg

    粳米蒸熟后,首先抬到架上浇碱水,此时由雪白变成微黄,待浇透均匀,便倒入石臼中,早已握槌等待的人们马上围上来,他们轻哼着调子,用槌往臼里捅。大约几分钟过后,会有人说:翻过来翻过来。人们马上停下四散开,其中最为强壮的男子就会上前,用最粗的粿槌直插臼中的米粿,往上提起十几厘米后翻甩到臼内,随着“啪”的一声,大家齐声喝彩:好!这一情景人们给个特定的称呼—翻臼,也是青壮男子显摆自己力量和技能的时候,甩的高度越高和声音越响,喝彩和赞扬也越多。捅、翻、捣如此三番,先前的微黄成了纯黄、透黄,一窟粿也就可以了,左右两人用槌把粿挑举到旁边的案板上,主人家马上招呼:来来来,大家先吃出臼粿。并用刀切下一块块,人们也会一手抓着粿槌一手拿起粿往嘴里送。出臼粿热腾、滑韧加上特有的天然灌木碱香,让你吃了一口想吃第二口,要是有经过人工霉变豆腐加红酒浸泡的汁蘸着吃,更是美味无穷,只怕是古代尝遍山珍海味的皇帝吃了蘸了霉豆腐汁的出臼粿,也会拍案叫绝。歇了一会,两个上了年纪的男子就会上前用刀切下一团团的粿,把它揉塑成柱状或铁饼状,再由孩童搬移开冷却。

http://www.114jia.net/images/201011/goods_img/3226_P_1288641458226.JPG

 

    一户粿全制作完,大概要到夜里十一二点。主人家又会以白菜、瘦肉、线面、香菇等为料煮好一大锅的羹,当地白话叫“júgàn”。我无从考察“júgàn”的含义,但从白话译到文字正好是“更”,也许是主人家觉得请众人帮忙到半夜三更,心存感激,特地以此为谢。大家虽不觉得饿,但人人都会喝上一碗,除了gàn的味美可口之外,也有为了不负主人家的一片盛情之故。

http://xt.inlishui.com/Upload/Image/2010-01/20100118115250373.jpg

http://www.qyny.gov.cn/uploadFiles/2009-12/1259721797609.jpg
如今已有制作黄粿的机器,原料也由原来的粳米进而利用一种特有的杂交稻米或是糯米掺大米,市场上一年四季每一天都有黄粿销售。因为对黄粿的偏爱,我时常买回一些或煮或炒或烤。味虽还美,但总觉得不如当年的滑韧可口,究其原因——原料已少有纯粳米,加上不是用粿槌捅捣,更何况少了浓厚的乡亲淳朴之情。

 

PS:昨天老家寄来六墩黄粿,包装是绿色的,产业化之后,不需要等到过年,嘻嘻!改天准备烧来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