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岛人喝啤酒“挑厂”揭一个惊天秘密

标签:
啤酒青岛美式工业啤酒拉格啤酒酒文化 |
分类: 声色犬马 |

在青岛不觉已待了一个星期,每天吹着海风,海吃海喝,虽然也在海边长大,但青岛的海鲜确实比南方好吃,每天喝几升的啤酒不上头,看来这酒很不一样。酒桌上的“青岛小哥”(这是青岛人对生于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那一代人的称呼)喝青啤都爱挑一厂的,也以此为荣。为什么一厂的啤酒才好?从交杯换盏的交流,我大概总结如下:各厂的口味有差别,才会引起挑选。
1、在全国范围内,青岛啤酒有50多家啤酒厂,另外在台湾和泰国各有一个工厂。青岛市内的几个工厂分别是一厂、二厂、四厂和五厂。三厂在平度,不归市内。五厂是原来的崂山啤酒厂。一厂是发源地。
2、人的口味非常敏感,可以马上尝出啤酒的差别。那么多人喝啤酒要挑厂,的确是千万人品尝经验的一个总结。尽管青啤一直努力统一口味,各厂的酒质确实还有差别。这个现象在百威、燕京、哈尔滨都有,都存在一个产地口感的差异。总体说,青岛市内几个工厂的酿造水平和质量要高于外地厂家。市内工厂之间也有差别。相对来说,一厂的酒最好,主要生产青啤的高档酒和出口酒,如奥古特、青岛经典1903、出口国外的小绿瓶和小棕瓶。二厂的酒次之,也有很多人觉得五厂的酒仅次于一厂,比二厂的好喝,很多青岛人怕喝二厂的酒,几乎每次喝完都会头痛,可能因为酒中高级醇的原因。二厂主要生产青岛纯生、易拉罐、普通青岛大绿瓶,缺点是时常出现饮后上头的现象,(自建厂以来没有解决,上头是酒液里的高级醇超标引起的,二厂发酵罐是600吨的罐体,罐体太大,酒液形成内部对流,对酵母的沉降产生一定的阻碍,容易发生酵母自溶的现象,释放一些有害物质。当然不是每罐酒都这样,只是出现的概率明显高于别的工厂)。四厂、五厂酒质也还不错,过去同时生产青岛和崂山啤酒,现在也只生产青岛啤酒了。
3、酒厂用的水都是自来水。五厂虽靠近崂山,用的酿造水也是自来水。崂山水的说法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一个宣传,那时青岛城区小,崂山水库能够满足城区用水量,确实也是用的崂山水库的水。崂山的水质确实比较优质,但现在崂山水库仅占市区供水量的20%,与黄河水同时压入供水管道,混合在一起,有多少比例的崂山水进入啤酒厂,谁也说不清。更没有取自崂山地下水的事情,国内啤酒在种类上都是美式工业淡型拉格啤酒,地下水硬度高,不能使用。德国有的啤酒厂是取自高山深层泉水,因为艾尔类型啤酒可以使用高矿物质含量的水。另外国外啤酒厂的产量规模也小,年产几万吨就是比较大的工厂,地下水可以够用。现在国内一个工厂就几十万吨,青岛市内几个啤酒厂的总产量有150万吨,按照普遍的1:6的耗水比例,年用水量要900万吨以上,这个规模的取水量,地下水也远远负担不起。
4、水是啤酒的重要原料,啤酒也需要好水。但决定啤酒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水源,而是工厂的酿造水平和工艺技术。国产啤酒用水都是经过过滤处理的,微米级别的反渗透膜进行过滤后才能使用,啤酒厂之间的水差别不大。很多工厂在十几年的时间质量提升很大,水源地并没有变化;浙江福建水源很好,但当地啤酒的质量也一般。从两个角度都印证了水源不是决定啤酒品质的主要因素。中国处在一个粗放的经济阶段,大型啤酒公司普遍喜好大开大合式的市场竞争,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市场销售渠道的争夺上,难出精雕细作的产品。
为什么同一个品牌啤酒,工艺、原料、设备、管理都一样的条件下,不同的工厂生产出来口感质量差别挺大?我多年的一个体会是,“每个工厂的人不一样,文化传统和管理细节有差别,决定了啤酒口味存在着差别”。主要是人的事情,一个单位团体的事情。我在后面会讲到。
大部分人对啤酒的概念是停留在国内啤酒上,甚至认为世界的啤酒与国产啤酒基本一样。将下面的文字读完后,你将会对世界上的啤酒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也会对国内啤酒有个清楚的认识了,不被商家所误导了,知道会用合理的价钱喝到合理的啤酒了。看到那么多的人对啤酒的困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世界啤酒的分类:
世界啤酒分两大类:
1、艾尔ALE(上发酵,即酵母漂浮在酒液上面,发酵温度20度即可),种类众多,口感丰富,富有变化。最近二十年世界各国蓬勃发展的精酿啤酒都是艾尔类型的。艾尔啤酒历经德国、比利时、英国几千年的创造,工艺品种富有创造,口感类型醇厚、浓郁,更能体现啤酒的原始特点。总体上说,高端的啤酒以艾尔型为主,在世界啤酒评价里面已是公认。世界级的啤酒品牌里面,艾尔类型啤酒占据了金字塔的顶部。
2、拉格LAGER(下发酵,即酵母沉降到酒液底部,发酵温度要求0—10度以下低温),口味清爽,种类较少,口感差别小。我们现在喝的国产啤酒99.9%以上都是拉格啤酒。(拉格Lager在德语里的意思就是“低温窖藏”,当以后再看到有的啤酒宣传自己是窖藏啤酒时,你就会明白其实就是拉格啤酒,国产的都是窖藏啤酒,是有些商家借用了白酒的窖藏概念对自己的美化。)
下面是两种发酵方式的示意图,可以较直观的帮助理解。
世界啤酒历史的变迁 :
在一二百年以前,整个漫长的几千年,世界啤酒基本是艾尔类型的天下。现代化的制冷设备还没有发明的时候,没有低温条件,拉格啤酒非常少,在德国南部高海拔的山区,只有在严寒的冬季可以酿造拉格类型的啤酒。
但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随着制冷设备和大工业设备的出现,啤酒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按照产量计算,拉格类型啤酒,特别是以百威为代表的美式工业拉格啤酒,占有了大部分的市场,约占世界总量的80%以上。
主要原因有
1、现代化的大工业设备和技术使得拉格啤酒质量能够比较稳定的控制,能够进行大规模生产,大大降低了产品的价格,使得啤酒走进了每一个家庭,成为除了茶叶之外最大的饮料。
2、拉格啤酒口味上比较清淡,适合大量饮用不醉人,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但是,美式工业拉格啤酒愈演愈烈的淡的像水一样的风格,已经使得啤酒世界的反转暗流涌动了。
最近十几年来,美国发自民间的啤酒精酿运动蓬勃兴起,奥巴马总统也在白宫自酿啤酒了,大量的充满挑战风味的啤酒品牌已经崛起,并开始影响到世界。谁也没有想到,作为新兴的啤酒国家,美国竟能扛起啤酒创新的大旗,再次演绎了美国的创新文化。现在精酿啤酒的产量已经占到美国10%的份额,美国百威、米勒、康胜这些拉格啤酒的巨头,每年的市场销量都在下滑。
作为世界啤酒的基地,德国、比利时、英国为主的北欧国家,始终还是世界啤酒的基石和脊梁。好的啤酒最终赢得世界的需求。来自于新兴世界的需求在快速增长,韩国、台湾、中国大陆的采购已经翻了十几倍。中国进口啤酒的数量从2011年的5万吨,以每年80%的速度,增长到2013年的18万吨、2014年的35万吨、2015年突破60万吨。随着中国年轻一代文化层次的普遍提高,更多更快的走出国门,融入世界,了解到什么是好的,中国的啤酒市场将会迎来深刻的变化。国内几十年来所固有的传统、品牌,将会在内容的实质对比下被冲击和重组。
中国啤酒属于拉格中的美式工业啤酒(american adjunct
lager),即原料中除麦芽外,还使用大米和淀粉甚至糖浆,这类啤酒都叫美式工业啤酒。美国百威、墨西哥科罗娜、青岛、雪花、燕京,所有的国产啤酒,都是这个类型。我们几十年来面对的啤酒世界是多么的单一苍白,一直喝着世界上最末端的啤酒,还在津津有味的讨论着哪家的好喝一点,哪家的纯生、原浆、11度、8度、白瓶、小瓶和易拉罐。我们就像被放在了井底几十年,以为井口上的那片天空就是世界的全部!
其他的拉格啤酒还有德国拉格、欧洲拉格、皮尔森这几大类,这几大类拉格啤酒是全麦芽酿造,至少从原料上来说,其品质档次高于美式工业拉格。西方啤酒的多样化也是由于其历史文化自然形成的。西方国家的历史起源于城邦分治,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和多元化的民族文化;中国自秦汉以后进入了两千多年的王朝一统时代,基本是一元化结构。多元文化带来差异、区别,相互砥砺,彼此竞争制约,又互相包容与共存,取得进步。而一元文化的结果只允许一个论调,领导决定一切,真理要为权力让路。
中国自1860年洋务运动开始,一直学习西方,150年的时间不可谓不长,所学内容不可谓不广,但往往总是走形、变调,再到变质、扔掉。直到今天,中国民众对西方文化的多元感到眼花缭乱,以致不愿去了解,然后又退回到自己熟悉的单一的国内文化里面。除了常规技术和经济受益于西方国家的传入,取得明显进步之外,整个国家的社会水平离欧美国家的差距依然巨大。社会化状况反过来又会制约着科技与文化的向上进化,其结果又会影响到社会水平的改良,形成一个循环圈。一元文化结构应该是最根本的内在因素。
对国产啤酒的分类介绍:看了上面的介绍,大家马上就明白了,国产啤酒都是同一类啤酒,即美式淡型拉格(也叫美式工业啤酒)。无论哪种瓶型包装,变来变去没什么差别。但又弄出了很多“新概念”,如鲜啤、纯生、熟啤,其实酒液都是一样的,只是在罐装环节有了区别。为了答复知友的疑问,还是在此介绍一下,也好澄清大家的困惑。
国内啤酒的主要分类,即鲜啤、纯生、普通瓶装啤酒(也叫熟啤酒,占了80%的产量比例),酒液之间没什么区别,装瓶前的酒液都是一样的。
1、鲜啤:夏天各地大铁桶里的那种啤酒,没有经过巴氏杀菌,要求低温保存,只有1-2天保质期。
2、纯生:啤酒经过精过滤,也叫无菌过滤,不仅去除酵母,还去除其他微生物,装瓶,可以使保质期达到1年。
3、熟啤:即普通的瓶装啤酒,啤酒是过滤掉酵母后装瓶,再进行60度热水的30分钟的喷淋,叫巴氏杀菌,灭掉瓶内的活性物质,使啤酒达到1年的保质期。
至于宣传的醇厚型、清爽型、轻淡型、经典型,只是原料配比、麦汁浓度、工艺等稍微的有一点变化,在酿酒人眼里差别很小。在国外人眼里,中国的啤酒都是一个样的,虽然那么多的瓶型、叫法,实际都是一种酒。
原浆啤酒,概念的忽悠!
最近几年,国内突然兴起了原浆啤酒的概念,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原浆啤酒是中国人给起的名字。原浆啤酒,实质就是将发酵罐的酒液直接罐装到瓶或桶里,省略了后面的过滤工序,保留了酒中的酵母。啤酒还是原来的那个啤酒,与鲜啤、瓶啤是同样内容的酒液,只是含有酵母。原浆啤酒受到一些人的追捧,主要原因是口感上提升了一点,配合了人们对原浆概念的一种神秘化的解读,以为内容有了天地之别。
国内宣传的原浆啤酒,都是下发酵的拉格啤酒,受到工艺限制,保质期仅1个月,只好宣传越新鲜越好。只是比大街上到处都有的大桶鲜啤多了点酵母,原本几块钱的鲜啤,因为没有过滤酵母,摇身变成了几十元的原浆,忽悠!还使用快递保温配送,欺负消费者不懂行。迎合了很多人越贵越感觉好的心理。像很多行业一样,不能从根本上去创造,偏偏喜欢概念炒作,置基本的价值不顾,把芝麻大小的变化吹捧成消费热点。许多人就这么好骗,越贵的越觉得好。
国外啤酒行业没有原浆这种叫法,含酵母的瓶装啤酒非常普通,都是上面发酵的艾尔啤酒,保质期能达到1年,有一些啤酒保质期可以达到3年和5年,这期间酵母在瓶中继续微弱的发酵,不断丰富啤酒的口味。如果按照国内原浆的定义,要是想喝“原浆”
,那些进口的德国白啤,只要标着Hefeweizen的(hefe酵母,weizen白啤),就是未过滤酵母直接罐装的,在啤酒瓶内继续进行二次发酵,都是鲜活的原浆啤酒。原料、酿造工艺、口感质量,超过国产啤酒,每瓶不过七八元,好点的十几元。
说到这里,我想补充一下,国内啤酒与国外啤酒最大的差距是制造工艺和原材料的不同。原料方面:亚洲区域、美国、巴西的啤酒大部分是美式拉格工业啤酒,是因为在原料上添加了大量的大米和淀粉(美国精酿啤酒除外)。欧洲的啤酒,无论那种类型,不允许使用大米和淀粉。麦芽、啤酒花、水的品质也高于国产。从原料上讲,欧洲好于中国。工艺方面:国内啤酒与欧洲的不是一个工艺体系。我认为这是最大的差距。欧洲的啤酒种类有几十种,酿造工艺和水准也高。在啤酒文化、酿造技术、人员素质等关键的地方,差距很大,最少有几十年的距离。
再补充:为什么同一个品牌啤酒,不同的工厂生产出来口感质量差别挺大?首先说一点题外话。在世界的酒里面,啤酒、葡萄酒、国外的烈性酒、中国的白酒、黄酒、日本的清酒,啤酒可能是最便宜、最大众的一个。但是要讲到酿造的过程和控制的难度,啤酒又是最复杂最难做的一个,这是不是很矛盾?可能很多人不认同这个说法,只需去比较一下各自的工艺过程就知道了,我就不展开说了,在知乎里面也有过这个话题“啤酒是不是最复杂的酒”
。
省略了麦芽制作过程、水处理过程、酵母培养、杀菌和微生物控制这些流程,我只列一下啤酒酿造的主要流程:
啤酒酿造按从头到尾的顺序,分别是糖化工段、发酵工段、过滤工段。把这三个工段走下来,一瓶啤酒才算制造完成了。糖化工段的任务是把麦芽+大米+水+啤酒花,煮成麦汁,这个过程需要几小时。麦汁里面的十几项关键成分的数值指标能不能达到最佳的指标,将影响到啤酒的质量。麦汁做好以后,就通过管道送到了大发酵罐,进入的过程中就把酵母也添加上了,麦汁在酵母的生化作用下慢慢变成啤酒了,这个过程需要20多天。
现在的工厂,发酵罐的容量通常都是300吨的,最大的到600吨了,一个啤酒厂这样的发酵罐有几十个,里面都是满满的酒液在发酵中。发酵工段非常关键,在这20多天里要看管好发酵罐的温度,按照工艺要求每天都不一样,还要排掉沉降到罐底的酵母,同时还要配合技术员取样化验酒液的状况,以便调整应对。发酵工人要同时照顾好几十个发酵罐,每个发酵罐都处在不同的发酵周期中,情况各异。经过20多天的发酵,啤酒达到出酒的条件了,就通过管道进入到了过滤工段。把酒液中的酵母过滤掉,出来的就是不含酵母的啤酒,这个过程需要几个小时。再通过管道送到包装车间进行装瓶或者装到鲜酒桶中。经过粗略的介绍,大家都会看到啤酒的酿造是一个非常动态的过程,一直充满了变数,而决定啤酒质量的是酿造车间的工人和技术员!
可能很多人都会说,那还不简单,培养好酿造工人和技术人员不就能做出好酒了。看着容易,确实不好实现。啤酒不是高科技,也不用太高学问和智商的人来操作,一个酿造车间的操作工人就几十个人,再加几个工艺技术员,应该不难培养。但啤酒是一个常年累月一直做的活,啤酒又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生化反应,看不见摸不着,完全要靠这几十个人以心来做才能做好。即使这几十个人的水平都是顶尖的(做过工业品的人都明白,这是不可能的),他们之间的状态也是波动变化的,大家都是普通的人,要食人间烟火,经历人生的风雨,更要受到一个啤酒厂其他几百人的影响,接受这个工厂形成的文化,这才是最难的。每个工厂的人不一样,文化传统和管理细节有差别,决定了啤酒口味存在着差别。啤酒随着人心在波动,这个道理是真理。这十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住上了大房子,开上了汽车,但人心越来越浮躁了,整个社会都是这样。国内连大型的啤酒公司也...(此处省略100字),能用的手段都在用。只是这瓶酒越来越寡淡,越来越没有麦芽香,越来越没有啤酒泡沫了。人心不正了,怎能做出好酒?哪个行业不这样?社会的问题。想到非洲、东南亚,一样的设备投入进去,做出的产品更差。再看欧美日本,做出的汽车、电器、飞机,哪个不是响当当?中国正在做的大飞机,真替他担心。中国做宇宙飞船上天没问题,那是一次性工程,政治工程。但大飞机,像波音一样一年生产上千架,每架飞机要飞几十年起降几十万次不出事,在中国难。还是以酒结尾吧,想到了红酒,很多懂行的,都说做不了国外那些名庄酒,因为没国外的那种土壤、气候。这些行家怎么就不找找自身的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