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泉影
泉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701
  • 关注人气:3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区房:中国家长为什么活得这么累?

(2016-03-30 12:12:01)
标签:

学区房

教育

公平社会

名校

起跑线

分类: 博客精华文章
学区房:中国家长为什么活得这么累?
 
作为一个外行,我一直没弄明白房子到底是必需品,还是商品,还是奢侈品?我常讲“刚性需求”,似乎这是客观的物质需求,但我觉得所谓刚性需求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心理需求”。比如,我们这代人在1980年代毕业时,如果单位分给你一个筒子楼当中的一间,两个小伙子合住,就相当不错,如果筒子楼当中有一个单间分给你一人,那简直就是豪宅了,完全满足了“刚性需求”。
但在今天,一个年轻人如果在集体宿舍中有一个单间,在征婚的时候就处在劣势,会被认为没有达到基本的“刚性”生存条件。我不是说现在年轻人应当回去过苦日子,而想说所谓刚性需求,不只是物质的,它和社会心态有关,刚性问题都有“心理”的要素。人追求大房子,除了感官体验,还有社会地位、身份认同和同伴期待等心态的要素。
全世界都有学区房问题,但中国似乎特别突出。这跟我们的教育观念有关,中国许多家长有一种要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观念,这是很成问题的观念。教育首先不只是狭隘意义上的输赢问题,教育是使一个人健全和幸福,而不是在非常狭隘的功利意义上论输赢。就算以输赢而论,“赢在起跑线上”的策略似乎相当不成功。
中国学生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生资质评比,各项指标都遥遥领先于所有发达国家,但我们最终出现杰出科学家、艺术家和发明家的比例却要低得多,也就是我们在终点的成绩远远不如在起点那么领先。可以说,我们的教育让学生赢在了起跑线上,却输在了终点。这对于流行的教育观念是一个挑战。
市场竞争使名校周边房价涨到每平几十万,这不只是疯狂的竞争,而且是一场对社会没有收益的竞争。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竞争,有些能增进整体利益,有些则相反,学区房就是如此。父母都想让子女就读好学校,抢名校附近的住宅,导致优质学校周边的房价飞涨。父母们为此更加辛苦地工作挣钱,来提高自己家庭的购买力,但当众多家庭都卷入这场竞争,最终付出的努力会相互抵消,仍然只是少数人能进入优质的学校,但整个群体却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某个学区房能够容纳1000个家庭,学区房价格飙升之后,最终得到学区房的仍然还是1000个家庭,但所有这些家庭都支付了更高的房价。这种竞争相当于国家之间的军备竞赛,是以更高昂的代价达到了原本可以达成的均势平衡。这种竞争是合理的吗?理论上似乎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却造成了一种荒谬的非理性的结果。
就教育而言,一个理想的公平社会应该对所有公民提供同等水平的基础教育。当然,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完全实现了这种公平理想,但这并不是放任资源配置不公平的理由。学区房的问题就是基础教育资源的分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屈从于财富的等级结构,形成了一种“富者通赢”的局面。也许,正是由于教育的“起跑线”越来越严重地被财富所扭曲,才会有那么多人为孩子可能“输在起跑线上”而恐慌。应对这样的问题,并不需要搞一场“均贫富”的革命。
有一个社会公平的“复合平等”理论:一个富人可以开豪车、穿名牌、去高级餐馆用餐,享受诸如此类的奢华“消费优势”。但无论他多么富有,也不能用钱来“卖官”,如果他犯罪被判刑,也不能用钱来减刑,否则就是以金钱控制司法。同样,一个政府官员,不能以自己的身份免费或低价享受商业服务。在这里“腐败”的涵义就是将权力优势转换为消费优势。
从复合平等的角度来看,基础教育资源是一个独立的社会领域,它在本质上不是商品,不应受到金钱的左右。实际上,免费的义务教育正是一种促进机会平等的制度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钱对教育资源的支配。就近入学的政策本来也是一种公平措施,但由于优秀师资和学校的地域分布不均,导致对学区房的购买竞争,优秀的公立学校也就变相地成为商品。凡此种种都会使财富的优势扩张到基础教育领域。
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贫富差异,但只有公平社会才能更有效去防止“富者通赢”的格局。今天弥漫中国的“拜金主义”和“仇富心理”,正是对“富者通赢”的现实反映。所以学区房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