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丁未大灾,晚清为何赈济日本60万石大米?

标签:
丁未年饥荒国际援助灾荒赈济 |
分类: 历史 |
文/泉影
为了去潮州探访丁未黄冈起义遗址,我查阅了起义前后的历史档案,意外发现历史有时如此似曾相识。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丁未羊年,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正陷入严重的统治危机中。
1907年中国发生了严重灾荒,但是,日落西山的大清王朝,依然怀着“国际情怀”,赈济日本六十万石大米,让人觉得难以置信。可是,这在《清史稿》里记得清清楚楚。
无法想象一个久病的政府,还能热心帮助他国。积病而孱弱的晚清帝国,在风雨将来、财政入不敷出的窘境下,曾经屡屡对他国灾害施以援手。
在丁未的前一年,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二月,清政府“颁帑十万助赈日本灾”。这样规模的经济援助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对日本的首次援助。———在《清史稿》记述此事的这寥寥数字中,两个字眼“颁”、“赈”,煞有意味。
清政府第二次援助日本是在岁次丁未的1907年九月,“壬寅,日本以水灾来告,输江、皖、浙、鄂诸省米粮六十万石济之”。若细看清朝历史,晚清一直是把大米类同战略物资来对待,严禁输出,尤其是在本国饥荒灾难之年。
1908年12月28日凌晨5时25分,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墨西拿市发生7.5级地震,墨西拿人口的一半,约7.5万人丧生,另外,西西里岛已成废墟的村庄和在意大利本土,还有7.5万人丧生,总计丧生人数15万之多,震惊世界。
清政府没有袖手旁观,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癸酉,义大利地震灾,出帑银五万两助赈”。
此外,晚清政府对海外的华人也体现着祖国的“关心”。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三月,美国旧金山地区发生8.3级地震,清政府也没有置之不理,“丁酉,美国旧金山地震,颁帑十万赈华民”。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广东周边地区发生了飓风灾害,“乙卯,发广东库储十万赈香港及潮、高、雷、钦、廉属风灾”。其时的香港虽已是英国殖民地,但灾难当前,中国政府并没有置之不理,依然视为子民。
其实,看1905年—1908年的中国,饥荒、灾异几乎遍地皆有:东三省饥荒,江苏、贵州、云南水灾,太康风灾,镇番暨巴燕戎格(古城,位于今青海化隆巴燕镇)雹灾风灾,会泽潦灾,荆州水灾,英吉沙尔(今新彊英吉沙县)水灾雹灾,广东水涝灾,武陟水灾,徐州、海州、淮西、安徽水灾,湖州涝灾,江宁、扬州水灾、直隶水灾等等,多数省份都需赈济。
从《清史稿》卷二十四的记载:“以旸雨失时,偏灾屡告,懿旨饬君臣上下交儆。”可见当时灾情之严重。不仅是天灾,其时,各地剿匪的大笔军饷开支也是清政府在正常行政开支之外的一项沉重财政负担。
两次鸦片战争以及甲午战败,尤其是1900年庚子之难后,清政府逐渐认识到,实行改革,融入国际社会刻不容缓。
在光绪年间,大清参加的国际组织有万国保和会、万国禁烟会、万国红十字会等,更多的是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数量繁多的国际条约。这促使当时的晚清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触日渐常态化。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过的。
其次,在屡遭列强打击,屡战屡败、积贫积弱的情形之下,晚清政权很想融入国际社会,从而学习国际经验,实现社会改良进步,以达到巩固满族统治的目的。
可以说,光绪末年清廷积极谋求着国际社会的认同,然而光说不练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形象,“国际援助”,“发扬爱心”也算是一个抓手吧。
然而,中国传统美德中的“急公好义”情怀也发挥着作用,推动晚清中国在国际援助中大撒金钱。但历史证明,晚清中国的国际形象,并未因为对外金钱捐助而改变。时代已大不同了,今日号称“世界第二经济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援外行为也备受质疑,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苏联解体后,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苏联每天援外的均额:3500万美元(当年1美元相当于今天7.5美元左右)。苏联每年援助越南35亿美元;古巴49亿美元;安哥拉、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30亿美元——盲目地争取国际政治话语权,采取自残式的援外,而不顾本国的民生疾苦,是苏联崩溃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