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清明溺水灵异事件”

标签:
溺水灵异事件聊斋志异鬼故事清明 |
分类: 博客精华文章 |
文/泉影
小长假回来,议论的热点是清明两起溺水灵异事件。
先是澳门发生一起诡异的事情,深圳某商人携妻女赴澳门度假,入住当地酒店,期间妻子带女儿到游泳池旁边玩耍,丈夫独自走到暖水按摩池,结果腰背及臀部疑似被强大吸力困住,妻子拼命拉拽,随后一名泳客也加入救人的行列,但最终没法将他拉离浴缸水孔,男子溺亡。
接着,4月5日清明节下午,汕头再现灵异事件。事发潮阳区金灶镇新林水库,一个小孩扫墓后到水库洗手失足落水,其父母、兄弟姐妹和亲戚接连下水救援,由于不识水性,相继溺水身亡。
澳门灵异事件似曾相识,因为这是日本恐怖电影惯用的桥段,相信很多人也做过类似的恶梦,只是梦境成真确实可怖。汕头灵异事件则让人头皮发麻,毛骨耸然,救人溺死事故时有发生,但在清明,而且是在祖坟前活活溺毙七命,太不可思议了!
听说七人溺死事故那天,我第一反应就想到《王六郎》,这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关于溺死鬼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捕鱼人因为每晚向水中敬酒,感动了水鬼王六郎。王以赶鱼报答他,两人就这样成了好朋友。王六郎是个有情有义的水鬼,有一天,代替他做鬼的人出现了,但他见对方是一个怀抱婴儿的母亲,竟然放弃了这可能是惟一的投胎机会。上天被他的恩义感动,让他做了土地神。
在民间传说中,溺死鬼必须有人代替才能转世,即必须找一个死期已到的人溺死在同一个地方,才能重新投胎为人。既然阴间有这么个规则,那六郎在自己“业满”之后找一个该死的人来代替也无可非议。然而他在最后一刻却改变了主意,这是怎样一颗令人钦敬的善良之心?如果这世上真有鬼存在,那么现在的鬼也许和人一样自私了,想想那七条人命,实在让人心痛。
同事老家湖南,她说湘江里每年都淹死不少人,常常看到捞尸的人坐着竹排在江面上划来划去。她读初中的时候,有个男生夏天到湘江游泳淹死了,尸体始终没有浮出来。过了两天,男生的母亲强忍着悲痛,到了出事地点,在岸边悲呼他的名字。结果过了几分钟,平静的水面发出"砰"的一声,尸体竟然从水中就浮出来了,母亲抱着孩子冰冷的尸体悲恸欲绝的时候,男生居然七窍流血……
我是在海边长大的旱鸭子,虽然小时候老家每年常有孩子游泳溺死,我也经常跟着去看热闹,但她的讲述让我听了还是不寒而栗,觉得有点夸张。不过,三毛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曾写到一个事,可以证明她不是在瞎说,这件事喜欢三毛的朋友应该都知道:
荷西(三毛的丈夫,因溺水而亡)死了,两天后,三毛她赶回小木屋,抓着荷西的手说“荷西你不要怕,我上有高堂,不能陪你一起去,再过几年我再来赴你的约”她说完这些话以后,荷西的鼻子、嘴巴和双眼流出了鲜血。三毛在后续的文章中说她问了很多学医的朋友,但一直都没有答案。不过三毛对荷西溺亡后的这些描述和专门捞尸的人的说法却刚好吻合。
专门捞尸的人大致有下面几种说法:
第一、被水淹死的人,死后会不定期的浮出水面,这时如果有人看见了,不能打捞的话,最好也扔块石头在尸体旁边,好让它“知道”“很快就会有人把你打捞上来”,否则尸体过一会儿又会沉入水底。
第二、当一个人溺水而亡后,如果迟迟不浮出水面,必须让他至亲的人到出事的水域呼喊他的名字,很大几率他会浮出水面。
第三、一般在水里淹死的人,如果是男的,浮出水面时一般是脸朝下、背朝天;而女的则是面朝天、背朝下。
第四、溺水死亡的人,刚一捞上来如果有亲人在身边,便会七窍流血。
曾听广西的朋友说,南宁的二桥(中兴大桥)下就是邕江,夏天时有很多人去那里游泳。有个人在那里游泳后再也没回家,家人四处寻找,两天后才相信他肯定是溺亡在江里了,于是到江边跟渔民说想雇他们的船去打捞,渔民却说不必打捞,只要用竹杆撑着死者的衣服,到他溺水的地方喊其名字,尸体就会自己浮上来。家人没在意,还是雇了人去打捞,但好几天都没捞到。最后只好死马当活马医,按渔民的说法试一试。当天,家人将船划到江中央,用竹竿撑着他的衣服,大声叫唤其名字。很多游泳的人好奇地围过来观看,没想到过了半晌,船边的水有些翻滚的迹象,接着一具尸体“嗖”地浮了上来。四周的人“哇”地一声作鸟兽状散开了,因为死者浸泡多日,不但浮肿,身体都是青青黑黑的。当家人将死者捞起时,他的尸体居然七窍流血,很是恐怖!
可能有很多人想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据民间的说法,这是因为溺水而亡者有怨气,被打捞上来见到亲人,悲从中来,要诉说他的冤与怨,于是便会七窍流血!这种说法比较迷信,但有很多医护人员也相信这说法。所以,有些地方溺水的人被打捞上来后,若没有确定已经死亡,甚至是不允许家属接近的。因为发生过医护人员在抢救打捞起来的溺水者时,家属过于激动不顾劝阻去拉溺水者的手,而使还有一丝生还希望的溺水者由于七窍流血而亡的先例。
还是回到现实中,清明溺水事件虽然有些不可思议,但这场悲剧最值得反思之处恐怕还在于,为何一家七口都“不习水性”,更何况还是身处水乡的南方人,多少让人觉得有些诧异。从前沿河沿湖的孩子可以说从小就泡在了水里,不说深谙水性,起码没有安全之虞。随着水质恶化变得不适宜于游泳,以及家长安全意识的提高,孩子们逐渐远离了河湖等野外水域,保障了安全的同时,也让孩子们失去了学习游泳的机会。而校园内的游泳课却没能及时跟上,填补空缺。以至于一旦发生溺水事故,完全没有自救能力与技巧。如果这名小孩,或者他的亲人有一个掌握了游泳技能、施救技巧,悲剧也许不会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