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泉影
泉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701
  • 关注人气:3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在海陆丰看麒麟舞

(2015-03-04 19:59:43)
标签:

海陆丰民俗

麒麟舞

国家非遗

虎狮文化

汕尾

分类: 发现城市之美

图文/泉影  摄影/蔡晓辉

 

我在海陆丰看麒麟舞

春节到元宵,又是海陆丰虎狮班倾巢出动的时候,其中长着独角的却是另一种瑞兽——麒麟,它来头不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以为“四不像”就是麒麟,如同祖先凭想象设计出来的龙,它是又一种无所不能的神兽。但龙是皇权的象征,腾云驾雾,高高在上;而麒麟更像是融入民间的天使,它象征太平吉祥,是百姓的守护神。据说麒麟是龙的儿子,公为麒,母为麟,与龙凤龟合称“四灵”,它以龙首、马形、鹿状、鱼鳞、牛尾的形象示人,口能吐火,声音如雷。然而麒麟性情温和,不伤人畜不践踏昆虫花草,被称为仁兽。古时麒麟象征祥瑞,相传只在太平盛世或圣人降临时才会出现。传说孔子出生时有麒麟显现,所以民间认为麒麟会给人们带来儿子,使家族兴旺,“麒麟送子”之说即源于此,过去也将聪明的儿童称为“麟儿”。

我在海陆丰看麒麟舞

麒麟传说虽然可以追朔到上古时代已有2500年之久,但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才形成今天的样子。麒麟舞最早源自中原黄河流域,它与古代原始的体育活动和民众反抗异族入侵有关,因为是象征国泰民安的祥瑞,后来衍变成节日共庆祥瑞的活动。海陆丰麒麟舞可追溯至明、清时期,这可能与客家人历史上第四、五次大迁徒有关,它多见于武馆、堂口,以龙狮队的形式,主要活动于春节和喜庆节会。麒麟舞队的组成基本上由乡、社为主体,特别是同姓的乡村。海丰麒麟舞的表演形式各个班子不尽一样,舞麒麟时,有的班子有引舞的人,有的则无。海丰圆山的青麒麟有两个弄狮人,一戴狰狞面具扮成魁星,手提仙拂,不时扰弄麒麟;一戴哪吒帽,背挂宝剑,手提弄狮球,不时同麒麟戏耍。海陆丰麒麟舞至今仍保留传统的表演形式,通常以农村的晒谷场为表演场所,由一人舞动麒麟头、一人牵动麒麟尾。在大锣、大鼓、大唢呐的伴奏下开始舞麒麟,先朝天拜三下,接着绕场四个角落觅食,此时唢呐吹奏狮诗《吃四门》。接着在场地中间舞弄出打滚、舐脚、洗须、咬骚等风趣动作及喜怒哀乐的情绪。

我在海陆丰看麒麟舞

麒麟舞后亦为武打表演,这是海陆丰麒麟舞的传统精华,先后表演打拳、弄棍、搬刀、舞尖串、尖串对铁尺、辗藤牌(一人拿虎叉,一人左手执藤牌护身、右手持刀。其打法是以叉戳盾,以盾抵叉,并拿刀就地翻滚,作砍马足状),最后集体搬棍对打,随着吹打乐节奏的加剧形成表演的高潮。这是舞蹈化的武术表演,每个班子的表演项目不一定都有,但起码要有五项,叫“搬五彩”。最后以班里师傅再次舞起麒麟头鸣炮参拜结束。

过去麒麟舞在海丰曾经很普遍,随着节庆娱乐形式的增多,年轻一代在欣赏口味在改变,麒麟舞表演日益锐减,其独特的舞狮表演形式和富有浓厚地方色彩的音乐伴奏正濒临消亡。 历史的参与,让很多东西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如同腐骨生肉,这骨和肉就都成了文化。和龙衍生了龙文化一样,麒麟也衍生了麒麟文化,其中之一是麒麟舞,这也是一种文化烙印。如今,海丰麒麟舞已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如同一块民俗“化石”,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精神、信仰和审美情趣的滋养,更在民俗学甚至是宗教学上彰显特殊的研究意义。

我在海陆丰看麒麟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