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狮帮里的武林

标签:
舞虎狮武馆武术虎狮文化习武 |
分类: 发现城市之美 |
春节“舞虎狮”,曾是海陆丰各门派武馆展示功夫的传统民俗。正月初一,虎狮班到各家各户拜年庆贺,所到之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为节日增添更多喜庆气氛。如今,“舞虎狮”已辉煌不再,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原因导致虎狮文化的日渐没落,这背后反映的却是海陆丰民间武术的式微。
过去,几乎每个海陆丰的村落都有自己的虎狮会馆,拳师少者十几人,多则几十人,他们在春节期间会到各个乡里去参拜,狮队成员都是赋闲的农民,他们没有多少盘缠,所以到各乡里奉上拜帖的时候,各家各户都会包个利是给他们,一来图个吉利,二来给个路费,久而久之,给红包亦成了风俗。
“舞虎狮”最令人关注的就是虎狮拳,每个乡里的祠堂前都有宽敞的场地,俗称“灰町”,外乡的虎狮队到了这里,都要摆出刀剑棍棒,展示自己特有的虎狮拳,本乡的拳师也会上前切磋武艺。于是,海陆丰习武的传统逐渐流传开来,而最出名的就是青塘虎狮拳。
陆丰青塘,聚居着明代碣石卫军人的后裔,衍成了一个“尚武”的村落,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舞虎狮”和武术。虎狮源于军傩,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古老文化,早在殷商时代就已存在。军傩是古代军队出征时的一种祭祀仪式,用以振奋军威、威慑敌人。海陆丰舞狮源流不一,其中青塘的青面白额“盖仔狮”历史最长,被尊为老大。“盖仔狮”源于明代军狮,在青塘村已流传几百年,因头部状似锅盖,以大目阔口短鼻的特征而得名,眉宇间大书“王”字,额头中间饰以八卦。“盖仔狮”在海陆丰虎狮文化中享有特殊地位,有“青面白额,狮班免掠”的俚句,“免掠”意谓“不用比”,指其武艺高强,地位崇高。村里若有盖仔狮在表演,其它狮类是不敢进村的。其它狮班与之相遇,就要偃旗息鼓,颇有惹不起而躲避的意味。
海陆丰的“舞虎狮”分两部分进行,上半场“行狮”,进行狮舞表演,下半场“打拳”,即武术表演。徒弟们表演自家门派的拳术和棍术套路,徒弟演毕,师傅出场“煞拳尾”。之后便是最精彩的“盘五彩”,即拳对拳、空手对刀、空手对枪、空手对短刀、尖串对铁尺、尖串对尖串、短刀藤牌对尖串等等。从对打到混打,众人呐喊助威,表演达到最高潮。
海陆丰自古就有的习武传统,是一种基于防身健体需要而存在的风俗。自明清以降流入后,传承的拳种有少林、峨嵋两大门派和“戳脚”技法。一些习武的人因武艺超群,而受到朝廷重用,由此走上仕途,习武风气一时大热,因而出现了形形式式的武馆。
海陆丰地区民间武术种类繁多,其中流传最广泛的有雷、洪、刘、蔡、莫、李、朱、霍、钟等。各乡武馆有严格的师徒关系,传继不衰。民间武术还有很多名师及自创套路,拳术与棍术并重,集南北拳为一体,套路独特实用。
现在汕尾常见的拳术有罗山拳、刘亚梅拳、圆山拳、穿灯拳等三十多种。许多拳术经历一代代的传承,从旧时代穿长袍马褂的创拳宗师,到现在穿牛仔裤T恤衫的年轻继承者,看他们摆开架势,扎马步挥拳头,虎虎生威的姿势,见识了海陆丰武术传承的生生不息。当年浪迹天涯、危机四伏的江湖险境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信息大爆炸的高科技时代,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如何传承一直是个难题。都说海陆丰民风彪悍,而曾经最深入民间的武术表现形式,莫过于“舞虎狮”,这是融武术、舞蹈和音乐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虎狮文化的广泛群众基础,造就了海陆丰人尚武的性格和侠义胸怀。
如今生活方式改变了,习武之风不再,很多乡里的虎狮会馆也都逐渐消失。仅存的零星狮队,大多是为赚钱而拼凑的队伍,这些“虎狮队”别说虎狮拳,可能连基本的功夫都不会。尚武精神不再,是传统武术没落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