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笑问客从何处来?

(2014-05-20 17:46:48)
标签:

海陆客

客家人

梅县客

客家移民

陆河

分类: 发现城市之美

笑问客从何处来?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说“客家”人是从北方南迁的“人客”。长大以后,对这既为“客”又是“家”的名字产生过不少疑惑。就字面来看,客家有“客居他乡而以为家”的意思。闽南人和客家人是中国两个比较喜欢“流浪”的族群,前者容易把他乡作故乡,后者总是四处为客。虽然客家人给人来自外地的感觉,但他们有“客家”这个共同的名字做纽带,所以不管走到哪里,子子孙孙大都说客家话,以客家话为母语。自诩客家正宗的梅州人,称海陆丰客家人为“福佬客”,而福佬人则称之为“半山客” 。可见他们的客家话多少掺入了福佬话,而风俗习惯又亦客亦闽,介于客闽两大民系之间。
       第一次去陆河,很惊诧于每家每户大门口上,都挂着一块牌匾,听说那是各个家族的“堂号”,大约相当于闽南人的姓氏楹联。很久以前,北方移民进入长江流域,大家混居一起,为了便于区别,人们各自在家门口标上故乡地名。比如来自颖川的,就写上“颖川楼”。从东海来的,就写“东海楼”,祖籍南阳,就写“南阳楼”等等。这各家标明堂号的风气,居然在客家人中延袭下来。但并不是所有的堂号都是说明这个姓氏的发源地,也有很多是用祖先的一些美德做堂号,激励后人。比如张姓的堂号是“百忍楼”,据说唐朝有个皇帝祭祖归来,听说当地有位叫张公艺的老翁七世同堂,就去请教老人用什么方法使家人和睦,老人挥笔一连写了一百个忍字,这就是“百忍楼”的来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说到移民潮的冲击,恐怕没有哪个城市比得上深圳,这里的“暂住人口”比“常住人口”要多得多,北边来的人在深圳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谁在深圳说粤语,反倒成了“外地人”。所以有人戏称深圳是中国最南方的北方城市。历史有时何其相似!宋代的户口制度,就有“主籍”和“客籍”之分。主籍为原住民,客籍自然是以移民身份入籍者。由于北方蛮族的入侵,宋代移民风潮颇盛,好多州县的移民人口都远超土著。江淮先民因此纷纷迁往闽、粤蛮荒之地寻找世外桃源。为了便于管理,政府将户籍分为两种,佘、猺族等原住民为“主籍”,而北方移民编为“客籍”。这种主、客的区别,就是现在客家名称的起源。如果说客家人来自古代中原,那么中原黄河流域有人讲客话么?中国有九个省区分布有客家人,加上海外讲客家话的人口总共四千多万。然而中原是没有人讲客家话的,客家人的祖先来自闽西宁化石壁,不是直接来自中原,石壁是客人的中转站。海陆丰客家人的祖先,早在宋元之交就已进入粤东,比福佬人在明末清初的开基祖要来得更早。然而海陆丰客家先祖的生活既不安逸也不平静,由于山间地区容易成为盗贼土寇聚集地,官府力量又鞭长莫及,居民为求自保,必须习武自卫,并聚族而居,以达到团结自保的目的。
 笑问客从何处来?     

       客家历来遵从“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宁卖祖宗坑,不卖祖宗声”的祖训,这句话在实践中并不容易。“梅县客”与“惠阳客”、“海陆客”是粤东使用人口最多的三大支系,他们有共同源头,如果将他们的差异打个比喻,梅县客与惠阳客是亲兄弟,而他俩与海陆客则是堂兄弟。海陆客的很多词语来自海陆丰福佬话,比如“地豆”(花生)、“无彩”(可惜)、“惯势”(习惯)、“等路”(哄孩子的糖果)等。海陆客在汕尾属于弱势方言,在海陆丰闽南话大环境中,客家话一般只在客家方言区内通行,但并未因其使用人口较少而减弱其交际作用。海丰公平是个闽语的集镇,但逢集市时由于有大批客家人来赶集,促使福佬人也学会客家话。在海陆丰本土,闽客的地位平等且相互影响和渗透。福佬话里的“掌牛”(放牛)、“猫牯”(公猫)就是客话的借词。
       除了在本土陆河,海陆客最大的聚居地是台湾,是仅次于梅州四县客的台湾第二大客家方言。海陆丰客家人大规模移民台湾是在康熙中叶,清政府平定台湾后,为避免台湾再度成为汉人的反清基地,曾极力限制大陆人民渡台,到康熙末年台湾发生了朱一贵起义,凤山等地的客家人因协助清廷剿灭起义军有功,对粤籍人士渡台的限制才开始放宽。他们从陆丰沿海的小港口坐帆船赴台,或走路到汕头再坐船去台湾,到清末民初,赴台人口已达二十多万,集中在台湾北部的桃园和新竹两县。相对于本土的海陆客,台湾的情况要严竣得多,由于国语教育的独占,和闽南人口的强势,台湾客家话已日渐式微,20岁以下的客家子弟,在学校说国语,外出讲闽南话,连回到家里也不说母语了。

        方言的变化就象河流的变迁,河道经过岁月沉淀,因淤积而改道,而后又渐渐变宽、变直、损毁,或出现新的分支。地域文化经过岁月无情的冲刷,很多历史被掩盖在尘埃之下,方言或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弥足珍贵的线索,去探寻那些迷雾掩盖下的历史变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