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缺水,岛上军民全部生活用水靠几个天然水库收集的雨水来供给。然而很久之前就听说岛上有一口古井,离波浪滔滔的大海仅十多米,常被海潮淹没,但是潮退之后井水不咸,而且长年清泉不绝,水质清醇甘甜,久藏而不变质,被称为“神奇宋井”。喜欢寻幽访古的我,自然是很乐意去看看了。
去宋井那天是一个隆冬的午后,南国的冬日晒在身上暖洋洋,虽然是十二月,岛上却绿意盎然,说南澳是“北回归线上的一片绿洲”一点也没错。宋井位于云澳镇澳前村东南海滩,景区大门设计的很特别,三间四柱的牌坊形式,牌坊是旧时表彰忠孝节义的建筑物,寓意就不言而喻了。坊门设计成一大两小三个“宋”字,宋上一点异化成“井”字。我又望文生义了:“宋井”嘛,就是宋朝挖的井吧,殊不知这口古井背后却隐藏着一段辛酸的历史。
那是风雨飘摇的1276年,蒙古铁骑滚滚南下,南宋都城临安沦陷后,益王赵昰在国舅杨亮节护卫下仓徨南逃,同行的还有母亲杨淑妃及异母弟赵昺。益王在福州被拥立为帝。以后又从海路南撤,在大臣张世杰、陆秀夫等护送下来到了南澳,就住在现在的澳前村一带,驻扎时间长达月余。随小皇帝逃难南澳岛的十万大宋子民,竟在海边挖出了三口淡水井:“龙井”专供皇帝饮用;“虎井”供大臣饮用;“马井”给随员及军士饮用。天长日久,三口井都被潮水和沙子掩盖了,有时又会显露出来。保存下来的是“马井”。据老渔民说,1969年“虎井”曾短暂出现,而后又为沙滩覆盖,“龙井”则从未露面。为了保住“马井”,人们就在井口修筑护栏。宋井之奇,在于七百多年来时隐时现,海水潮退后照样甘清甜美。为什么与海近在咫尺的井会长年不带海水的咸味呢?
科学考察表明,由于南澳岛上地震频繁,导致震后地面下降,宋井随之沉陷于海中。只有当特大台风暴潮时,大量沙层被海浪卷走后,古井才出露原形。三口井正好开凿在山岩的泉眼上,泉水源源不断地将海水冲淡。而井底有两重石岩,泉眼在上,底层石岩挡住海水的渗透,所以水质甘甜。当潮水涌入井里时,由于海水比重大,下沉后从岩层渗出,上面的泉水依然清淡。本地人用此水冲茶,味道甚好,视为珍品。

步入牌坊就是一片青葱园林,绿荫叠石清池,有点曲径通幽的意思,迎面是一块书法碑刻,细看之,那是广东前省委书记吴南生题《杨应彬咏南澳宋井诗》,有广东“四大才子”之称的杨应彬,曾潜伏在国民党张发奎身边上演过十年“无间道”,诗云:
浪阔海云平,精忠耀日明。
汉魂终不逝,犹有井泉清。

读诗间虽然不见海滩,但涛声阵阵,天高云淡,颇具诗意。这时身边过来一群游客,只听导游说:“宋井的水好啊!男人喝了更潇洒,女人喝了更漂亮,大家都可以试试,不过为了避免回去家人认不出来,最好不要多喝。”大家听了一阵哄笑。根据我的理解,这是一种婉转的提醒,宋井的水虽然有名,但毕竟是生水,卫生无法保证,多喝恐于健康无益。我到井边也喝了一口,感觉既无一般井水的清凉,也没有介绍中所说的甘甜爽口,与自来水无异。
碑刻后面是个小池塘,又一个传说:少帝与卫王一路奔波,身心疲惫,夜来正想入睡,忽然太子楼附近蛙声大作,曾惊扰了小皇帝的好梦,于是陆秀夫捉来蛙王,在其脖子缠了一圈白纸赐其不死,喝令“不得再叫”。第二天,蛤蟆脖子上都出现一个白圈,只能发出低微的“噎”声。太子楼蛤蟆会"噎"不会"哇"在南澳及潮汕沿海一带流传开来,于是这种当地特有的蛙种被称为"南澳哑蛙"。

再前行又见一组南宋帝室雕塑,雕像记载了南宋灭亡前的最后时刻,正中者是太后杨淑妃、膝上偎依着宋末帝赵昺,时年仅七岁,一年后随宋而亡。右立者为宋端宗赵昰,十岁落海后惊吓病故。右后为名臣陆秀夫,左后为大将张世杰。张世杰原为金国人,蒙古灭金后他加入蒙古军队,后因罪南逃降宋,成为南宋抗元大将,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端宗即位后对张世杰非常重用,张也没有辜负端宗期望,多次抵御元军的猛烈进攻。卫王赵昺登基后,张世杰死守崖山,又为帝后修建行宫,打仗之余还教赵昺识字。元军任命张世杰的外甥为官,让他三次前去招降,张世杰不为富贵所动,坚决不降。陆秀夫与幼帝跳海殉国后,张世杰大哭出海,因飓风毁船溺死在平章山下。张世杰虽是蒙古降将,但他与文天祥、陆秀夫同为“宋末三杰”,为民族大义宁死不屈,他们的浩然正气长存于天地,让人赞叹!

“太子楼”已不存在了,但在太子楼遗址石壁上刻着几行字,字迹不清,内容难辨。传说宋皇室离岛时,曾于石室内藏有金银财宝,若有能将石壁上的文字念成文,释其义者,则石壁会自动开启,里面的宝藏归他所有,你不觉得这个传说似曾相识吗?有《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影子吧?时至今日,石壁上文字历历在目,但太子楼藏金仍不见被取走。2008年文博部门在云澳镇澳前村东侧清理平整地基时,掘出一块二百多平方的宋代建筑遗迹,与《南澳县志》所载宋“太子楼”遗址近在咫尺,这里可能才是真正的南宋幼帝住过的“太子楼”遗址。
1992年,泰国大慈善家谢慧如先生捐资在宋井边上建设了二座重炎式亭榭,配以九曲桥及观井平台,使这里成了一处旅游景点。距宋井东南面约4公里,隔海相望有一小岛,俗称乌屿。相传宋帝令周围五个小岛屿保驾,乌屿拒不接旨,宋帝骂它“乌心肝”,命群鸟栖居岛上,鸟粪堆积,遗臭万年。乌屿也因岩石多呈黑色而得名。有意思的是,该岛现在成为省级侯鸟自然保护核心区域,每年在乌屿上生息繁衍的鸟类达130多种,
被鸟类专家誉为“国际侯鸟天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