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遗忘的故园

(2008-10-02 17:22:09)
标签:

杂谈

分类: 游记
 
  从开平刚回来,急着往电脑中拷相片,碉楼很美,有一丝的不真实感,不再是我眼中所见的那些,这也许就是眼睛和镜头的差别吧!相机捕捉的镜头是按照人的心理来捕捉的,有意识的选择了什么,摒弃了什么。看到的就是摄影者心里理想的东西。而眼睛是最真实的,把一切真实的讯息传递给我们……
 

被遗忘的故园    被遗忘的故园   

 
被遗忘的故园
      南国的秋天,依然艳阳高照晴空万里,然而空气中涌动的干爽和舒适让每个毛孔都有了出游的兴致。一直很想去的碉楼在这个有着干爽阳光味道的长假终于成行。
 
  开平碉楼与村落,它源于明朝后期,随着华侨文化的发展而鼎盛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它将欧美建筑的精美浪漫与东方建筑的简约朴质完美结合,集防洪防匪居住于一身,如卫士般散落在开平的各个村落,忠诚的守护侨眷,圆了华侨建家立业的宏图,也见证了一段心酸的历史。它屹立的身姿,是游子在异乡遥不可及的乡愁。
 
  只是现在我眼中的碉楼早已没了当初的华丽和骄傲,剩下的只有半个世纪的落寞与守望。楼主们早都远迁异国,落户他乡,人去楼空。虽然零星的总会有些寻根的后人来瞻仰怀念,可记忆被当作失物来寻找时,它已经从生命中消失了,这家园终究是回不去了,人们无法抵抗的时代变迁是不能回头的。就象镜头中的碉楼孤零零的坐落在远远的田坎当中,与老村遥遥相望。
 
锦江里
 
  路边树立着村落的名称,却没有明确的路线指示,绕了一圈弯路之后在当地人的指点下我们穿乡越野,找到一条入村的捷径。这条捷径其实很好找,直入大路五百米左右,可以右拐的第一条山路就是了。走在田垄上,可以看到远处碉楼罗马风格的穹庐,有它的指引,如海航灯一样不会令人迷失了方向。
    
 
被遗忘的故园  秋天的田野一派喜气,稻穗低垂秋风送爽,稻香也在诠释着丰收。金色稻浪的远方,精致宏伟的碉楼遗世而独立。穿过一条小桥,桥下河水清浅,繁茂的水草附着河滩,顺着水流的方向舒展。再向左转,是一大片的草坡,青草在阳光下散发出好闻的味道。阳光似乎很晒,却不觉灼热,暖暖的和风,有点秋天的感觉了。
 
  往前走一小会,看到了村落的小牌坊,边上水塘里鸭子在欢快的嬉戏。穿过小小的村子,没有任何遮挡的,瑞石楼在眼前高耸屹立。瑞石楼的始建人黄壁秀,号瑞石。他耗资三万港币,历时三年,于民国十二年(1925年)建成。楼高九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牢固非常。由于他与当时广东省著名书法家,六榕寺主持铁禅大师是旧识,获赠“瑞石楼”三字。目前此楼由黄家后人打理经营,门票每人二十元。

  一层至五层是卧室和厅堂。步入楼内,其浓厚的文化内涵无处不在,一到六层处处可见的楹联古训,耐人寻味。华工当时在海外处处受压,却能公正的看待吸收外国文化,期待世界大同。此等胸襟,有容乃大。大堂摆设皆为酸枝家具,典雅高贵,我用指尖轻抚它们,重叠前人的指纹,幻想在时空的那端,黄氏当年是怎样的富庶。
 
  最精美最有特色的建筑在六至九层,第六层为爱奥尼克风格的列柱与拱券组成的柱廊;第七层为平台,四角各伸出一个瞭望、防卫用的圆形塔楼,南北面则以巴洛克风格的山花和中国园林景窗相结合;第八层室外是观景平台,室内的神龛雕刻精美,堪称艺术精品;九层是堡垒式的瞭望塔,整体建筑呈现出中世纪意大利城堡风格。
 
  瑞石楼在立面上运用西洋式窗楣线脚、柱廊造型,大量的灰塑图案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福、禄、喜、寿等内容,在西洋的外表下蕴涵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逐层攀登,浓郁的西洋风情让我产生时空的错位,仿佛身处欧洲某个城堡。攀至高层,则一览众山小!金黄的田野,整齐的村屋,茂盛的杨桃树……

被遗忘的故园 

 

  与瑞石楼并排的,还有锦江楼和升峰楼。锦江楼是众人楼,顾名思义是村民合伙出资建造的,主要用于防匪,其外形就没太多讲究,朴质无华。升峰楼楼高六层,虽没有瑞石楼大气,却也精美无比。其文艺复兴时期的柱廊和券拱与巴黎因瓦尔德斯大教堂有着相似之处。外墙的色泽经过时光的雕刻透显出忧郁蓝色,斑驳黄色让人心生感触。

被遗忘的故园    被遗忘的故园

 
  最喜欢它柱廊下面精美的雕花。开平碉楼的设计师和建筑师都是当地的能工巧匠,没有出过国门,却能运用华侨从国外运回的材料、传回的咨讯建造出世界独一无二的洋为中用,中西合璧的建筑。

被遗忘的故园    被遗忘的故园

 
  在安静的氛围悠然感受这些有生命有故事的碉楼,真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村子没有开发,游客很少,多是三三两两的背包族。没有嘈杂的旅行团,没有泛滥的小商品,只有狗儿在自家门前酣睡,公鸡在庭院闲庭信步,农妇在院子翻晒稻谷,村子安静祥和,悠然过着以往的日子,没有什么惊扰她们的生活。
 

马降龙
 
  找到马降龙的景区入口已经是五点半,红彤彤的夕阳就要沉入地平线了。门票50元!相对来说太贵了,无奈,买路钱总是要给的。门票做成明信片的模样,上面印有村子里经典的碉楼和游览的线路。
被遗忘的故园   走进村子,举目皆是摇曳的竹林。古人有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如此的气节在开平村落里处处可见。沿着蜿蜒小径走向竹林深处,一个转身,一次回眸,都能捕捉碉楼精美的身姿。映掩在翠竹中的碉楼,带着与生俱来的人文之气,感染村民,感动游客。这处的碉楼是气质型的,儒雅浪漫。居庐上的墙饰细致精美,风格多变,体现着楼主个人的审美和品位。令人惊诧的是几乎每座建筑上都有“青天白日”的壁饰,惊诧于在经历了如此的动荡年代,这些标志竟然还能完好无损的继续装饰着墙面。
 
  曲径通幽,更通幽处。在这世外桃源中漫行,好想牵你的手,看古老的楼,听鸟儿的啼鸣,心中充满了柔软。爱情、历史、生命……正是这样无数的轮回,让人类得以生生不息,让历史得以不断推进。这样的感触,生在这样的地方,真是再适合不过了。
 
  远处冒出哥特式的尖塔,我执意要去看。沿着小山坡,顺着塔尖的指引前行,愈是靠近,愈知无法亲近。我与它之间,隔着一条溪河。那就让我这样看着你吧,看你映掩在翠竹下的身姿,看你经时光雕刻逐渐沧桑的容颜。你要记得,我来看过你。沿着村子的大路往回走,两排竹林夹道欢送。长长的村路只有我俩踽踽独行,你在背后拍下我前行的背影,成为我在旅途中最爱的照片。似乎落寞,更多的是悠然。
 
被遗忘的故园   被遗忘的故园
 
    折回到村口的桥上,此时六点刚过。刚才大大的咸蛋黄悬挂于江河几尺之上,渲染得满目金黄,现在却无了踪影。夕阳真是让人忧伤,让人在等待光明的黑夜里永远惦记它的色彩。尽管忧伤,我还是喜爱。就像旅途,在结束的瞬间也让人忧伤,让人在重新启程的日子不断回味。尽管如此,我还是执着。能在路上的感觉,真好。 
 
立园
 

被遗忘的故园     立园取名于“本立道成”,是一位姓谢的旅美华侨的私家园林。推开有着古体“立”、“园”两字图案的小铁门,走进这个幽静的小园林,穿过抄手游廊,拂开垂下的柔软的枝条,仰头望门廊上讲述佛经故事的灰雕,人便仿佛穿过时光隧道,坠入六十多年前一个凄怨的故事中。在这条贯穿整个园子的小河上,一定泛过莲蓬小舟的吧?浮于水面刚长着箭牙的小荷,被一只纤细的手轻轻摘下,水面上有一声玲珑的笑声跳弹几下,复归于平静。  

   那小小的半月形的拱桥顶,倚过的那个苗条的身影,在月下透过树影远远地看去,花非花,雾非雾,让人疑为身在月宫。

  桥边别致的三层亭台,上书三字:晚香亭。那“晚”字是草的,仔细看去,又在其中看出个“晓”来。到底是在霞飞满天的黄昏还是晨曦初放的清早,伊人独自徘徊在亭榭,心中念念:独上西楼?也会在中秋月圆之夜,一家人团团圆圆地摆了一桌的果子茶点,说笑声穿竹度林而去?不过想来这是少之又少的情形。唯一不变的是满园清平的桂香。亭东面墙上的挂钟,时针停在了七时五十五分——六十四年前一个美好的时分。又度过“玩水”、“观澜”,“挹翠”三亭,随着绿荫成织的小道指引,来到精致的石米通花罗马式建筑——“鸟巢”。那千丝万缕的缕空的屋顶,本是藤萝漫布,香草飘瑞,想象在那一片荡漾的绿涤中,坐在中央的鱼池边上,捻了几粒桂蕊,抛下水去,看鱼儿争相撮着嘴抢着斗着,又可打发半日寂寥时光。

被遗忘的故园    被遗忘的故园

   在绿树掩影中见到“毓培”楼。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塔式碉楼形别墅。地面上铺着鲜艳奇怪的石米图案。有精致的厨房和客厅,旋转的石楼梯,酸枝的木扶手,很光亮。走进二楼的房间,时间象一池稠稠的水,停住了脚步。红木龙床、白底绿花小瓷枕、心形镜面梳妆台、玉柄彩瓷背小镜、雕花玻璃香水瓶,仿佛主人刚出去参加一场夜会一样,大家静静地在等待着她的归来。又攀上一层,进入了一个小庵笼似的房间,一缕檀香飘然而至。房中间那个木质的香炉中升起缈缈的烟,氤氲而上。于墙上,终见到了她的肖像——谭玉英,园子主人谢维立先生的二妾。

  她用幽幽的眼光看着站在她面前的人。细长的眉目轻轻蹙着,眼里有很深的光亮。朱唇轻点,欲语还休,云鬓高耸,立领的旗袍,当年的美貌今仍在。她让自己在最美丽的时候逝去,留给人的是永恒的回味。在她的脚下,我看到了那四颗心。那是用石米铺成的绿色的图案,四颗心围成紧紧的一圈。就在那香炉下。后人猜测说,那是谢先生给他四个夫人说的话。他的四颗心在同样的时间里一样大小一样形状地分给了四个他深爱的女人。只是这是在谭玉英死去一年之后的事情,她生前并没有看到这四颗心,这幢毓培楼,是在她去世后才动工的,为的是纪念她。

 

被遗忘的故园   被遗忘的故园

   楼盖好了之后不久,日本人打过来,谢先生便携了他的大夫人司徒氏、三夫人余氏渡过重洋去了美国,四夫人关氏留了下来,后在动荡的岁月中改嫁给平民。不久之后,大夫人客死异乡,剩下余氏陪伴谢先生在异国他乡度过余生。这只是一个故事的梗要,有多少不为外人所道的女儿家心事藏掖其中。那座美丽的园子里住着四个爱着同一个男人的女人。她们是怎么度过那种或愉快或悲伤的日子?谁是他最喜欢的一个,谜底只有他知道。谁是最幸福的一个呢?玉英吗?她是唯一一个在园子里占有一幢楼的女人。但是她与他只度过了一年快乐的时光。是大夫人?她死在他的怀里,把自己完整地献给了他。是三夫人?她陪他走过的路最长,他生命的最后的日子里,她一定是他的支柱。那四夫人呢?她终于走出了他的生命,用那四分之一的显贵的爱换了全部的平民的爱。在今人看来或许她们都是同一个悲剧里的女主角,只是当时斯人心情,早如流逝的岁月一般远远飘去,不可考究了。

被遗忘的故园

  走进园子正门前的主楼里,那里有着当时从西洋引进来的先进装饰。正面大厅里放着谢氏一家的全家福。地板上及墙身上嵌着一种蚌壳的珍珠层粒。如果在夜里点起煤油灯,一定是熠熠生辉的。在那宽敞的四层楼里上下地走着,一个男人和他的四个女人的故事,重重地在眼前上演。

  其实如果上天真的赐我相濡以沫、痴心相守的爱人,一个就足够了。

 
赤坎 被遗忘的故园
   在赤坎的街道穿行而过的时候,阳光倾泻在苍凉老旧的老街上,抬头凝视那些精美的巴洛克旋涡,花卉,拱柱,中国民间传统的喜鹊闹梅,小桥流水还在演绎着当年的繁华,只是悬挂在阳台上的衣物却泄露了所有的秘密,我们已经回不去了。我们穿过街道,小巷,走过田埂,透过宽广的田野看远远的村落轮廓,高低错落,新旧夹杂着岁月的变迁。用心感受着这座被遗忘的故园。
 
  现代的开平人是富裕的,新村一般都在旁边不远,簇新的小洋楼一排排在阳光下闪着光,村边的小河边漂浮着垃圾,一条笔直的大路从村口通向远方。高速公路、杂货铺、垃圾、年华逝去的脸、村旁的黄狗、竹林深处的碉楼……被时间打散后,重新组合起来的拼图就是今日的开平。
 
  时代在变,人在变,人们要创造,创造,再创造,所以老街的命运注定只有被遗弃。
 
  这样的街道,这样的建筑是因主人的生活经历而打下烙印的,也因这种生活而被遗弃。有着清新然而亲切的土里土气,那里,是我们在城市中筋疲力尽的时候,可以幻想逃避的地方,可以寄存记忆的地方。走在赤坎的街道上,我一直错以为自己漫步在江南的小镇上,一样的白墙墨顶,一样的舟影波光,在夕阳的渲染下恰如一幅淡彩的宣纸画。

被遗忘的故园   被遗忘的故园

   河流纵横,绿波荡漾,夕阳斜照,小舟扁扁,是典型的水乡的写照。依河而建的街衢,临水而筑的民居,尤其是那些残旧的木门,生锈的铁环,使整个村庄在记忆中慢慢褪去了色彩,虽有些泛黄,却逐渐清晰……;狭窄而幽长的石板路,陌生而又亲切,前面走过,后面似乎还传来自己脚步的回声;古老而又朴素的宅院分明是开平人的象征,顺着高深的屋壁望上去,小小的天井中透过的阳光在缓缓地移动,似流金撒在了斑驳的墙壁上,让人慨叹逝者如斯的光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后一篇:说说毛巾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