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光之浮世绘

(2023-04-11 01:00:20)
葛饰北斋是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大师

是入选“千禧年影响世界的一百位名人”中唯一的日本人

影响力波及世界

德加、马奈、梵高、高更等印象派大师都临摹过他的作品


6岁起,我就开始擅长描绘事物的形状。

50岁时,我的创作常被出版。

但70岁以前的作品其实都不值一提

到73岁时,我对鸟类、昆虫、鱼类的结构及草木的形态充满灵感。

86岁时,我将在艺术上略有成就。

90岁时,我不再将情感隐藏起来。

百岁之际也许能达到神妙的境界

百十岁时,仅仅一个点或一条线都被赋予了生命。

请掌握长寿之神确认我所言是否属实

葛饰北斋(1760-1849)在1834年出版的《富岳百景·初编》后记中写了以上文字。

当时葛饰北斋已经75岁了,他回顾了自己的艺术生涯,更渴望继续探索生命的奥义。

真的好想画得再好一点啊!

这是葛饰北斋的临终遗言

也是一位匠人精益求精精神的真实写照


即使从最严苛的艺术标准来说,葛饰北斋也属于那种百里无一的理想绘师,为丹青而生,并为之而死。

生前最后一幅作品是《富士越龙图》

他从病榻上起身,在阿荣的搀扶下,一步一步蹭到画几前,执管蘸墨,一挥而就。

在原本只有富士山形的美浓纸上,一条蛟龙从山麓腾空而起,一冲九霄,带起一团青雾缭绕。

三个月后,北斋以九十高龄辞世,《富士越龙图》遂成绝笔。

《富岳三十六景》之为浮世绘的巅峰艺术:

1、绝景与大胆的构图

对北斋来说,富士山既是自然的象征,也代表了崇高神圣,是名副其实的“灵峰”。

2、独特的色彩

在北斋之前,除了水墨外,虽然已有了基于赤、青、黄三原色的表现,但正是从《富岳三十六景》开始,北斋大胆使用舶来颜料——普鲁士蓝,这是划时代性的尝试。

3、透视和对几何学的迷恋

包括《富岳三十六景》在内的浮世绘中后期作品,之所以与西方的印象主义发生“共振”,并成功“越境”,一个主要原因是对西画技法的融入。



葛饰北斋是日本江户时期著名的浮世绘画家

而鲜为人知的是他光环背后的一位女性画师

阿荣,葛饰北斋的三女,画号“应为”

长期作为父亲的助手,支撑着父亲的绘画事业,自己仅仅留下了约十件作品,是一位被父亲的威名所掩盖的神秘画师。

她虽然一辈子笼罩在父亲的光环之下,但并不甘心只当父亲的助手,一直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

北斋就像是太阳,而阿荣是月亮,月光虽不及阳光耀眼,也有自己独特的美。

与父亲影响西方画家相反,阿荣受西方绘画影响比较大,擅用明暗对比等方式来表现绘画的立体感,被誉为“江户伦勃朗”和“光之浮世绘”。


世界由线和圆组成
人生第一次握笔
心中充满激动与喜悦之情 
令我目眩神摇

每一帧都是热爱
一生贫寒 
不好吃穿 
一心痴迷于画画
或许拿着画笔才是完整的 
不用担心过去现在未来
在她眼里 
有酒喝有烟抽 
吃饱了就睡就很好
只要能画画就很幸福 
可以轻松面对任何事
对画家丈夫的作品嗤之以鼻 
选择回娘家
至亲至爱的生老病死 
无缘无故的天灾人祸
始终直面一切 
紧握着画笔 没有松开
用手中的笔描绘出眼睛看到的一切


笔耕不辍的练习是质变的前提
如果说过去活得随性
在经历过世俗繁杂的洗礼后 
她是清醒的
无欲无求却守住了本真
始终向着光 
汲取了能撑起自己的力量
活得如此倔强
唯一哭过的一次 
不为亲情和爱情
是被父亲绘制越龙腾空时的魅力所感动和折服
与光融为一体的阿荣
深信唯光影交错才能叠加出生命的厚度和层次
前半生甘为倒影 
后半生愿为光影


“对,我是北斋的女儿,可是父亲的才华,我一星半点都没继承到,我只能原地痛苦地转圈,我画了快20年了,线条依旧那么羸弱,调不出心中想要的颜色,所以我想画啊,我想画的更多。”

像许多“二代”们一样,作为“画二代”的阿荣,无论从境界还是画技上,一生都没能超越父亲,始终生活在父辈的阴影之下。

阿荣大多数时候都是作为父亲的助手工作,为父亲的画上色,帮父亲画一些次要部分,她为无法追赶上父亲而苦恼不已。

当自己的画作被评价为“技巧跟不上想法”后,阿荣一度消沉,对自己的画技感到生气,苦恼自己怎么会对画画如此着迷,明明只会痛苦而已。

父亲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开导女儿,阿荣内心对“画匠”的定义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原来就连葛饰北斋这样的大师也从未对自己感到满意,总想着要画得更好、更精、更美,但思绪那端的灵感总如昙花一现难以捕捉。


当90岁的葛饰北斋留下绝笔“富士越龙图”后
居然怅恨地言道:
若老天再给我十年
不  五年寿命
我定会成为一名真正的画家

年逾九十,画工精湛,意境高远,早已成名成家的葛饰北斋,尚且不敢自称画家,更何况此时的阿荣。

对于阿荣而言,葛饰北斋是值得一生追寻的光,而对于善次郎而言,阿荣又何尝不是让人眩目的光?


善次郎总是主动去找阿荣,而阿荣唯一一次去找善次郎,是父亲告诉她,善次郎要出殡了。她毫不知情,在巨大悲伤感的驱使下,她奔向善次郎的居所,但最终却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永别了,善。

阿荣在所有亲人离世时,都表现得极为克制,但当看到90岁高龄的葛饰北斋画出惊人的《富士越龙图》时,她浑身颤抖,额头暴起青筋,眼泪忍不住地流淌下来,毫不克制,也无法克制。

对艺术的忠诚,对画技的渴望,对意境的无限追求...


亲人的陆续离世,使阿荣能够心无旁骛地创作,画工与意境日臻完善,也使她逐渐接纳了一个不完美的自己。

大师不可复制,只有跟随自己的本心,释放自己的天性,才能找寻到属于自己的绘画之道。

最终,阿荣沉醉在光影的世界里,独辟蹊径的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也使自己的经典画作广为流传。

她更擅长通过明暗对比的方式表现绘画的立体感

她的笔法殊为精妙
极尽画工之妍丽
她画美人堪称一绝

阿荣的才华得到了葛饰北斋的认可:

“要说画美人图,应为的手腕更在我之上。”


阿荣非常擅长运用西洋画的技法将明暗关系处理得如梦似幻,给观者极大的冲击与震撼。

当她年近四十,笔力则越发凝重老道。

《浮世绘女儿》的封面,是阿荣的那幅有名的《夜樱美人图》

背景是漆黑夜色,树枝只留下了剪影,夜空的点点繁星深邃寂寥,一名女子疾笔绘画,借着石灯笼的烛光,映照出樱花与美人白皙的手臂与面庞,以及脚边的朱红暗纹,光与影的巧妙结合,错落有致地衬托出女人的美艳,魔幻般的美丽意境...


她不做家务 吸烟喝酒
阿荣真的什么都不在乎吗?
她只不过是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绘画上

“为什么我非对画画如此着迷?明明那么辛苦,却从来没有满足过,总是想着要画得更好。”


“除了画笔 我什么都不想拿。”
“要什么未来?
拥有毫无执念的当下就已足够。”

发生火灾的时候,大家都各种紧张救火奔走相告,只有她一脸兴奋爬到树上“观赏”,她完完全全沉迷火的色彩,眼睛都发亮,火灾的火焰 在她眼里,就是最佳的配色灵感。

焮天铄地的火舌舔舐着,势要将活人和房屋卷入漫天绯红。这绯红让阿荣兴奋不已。暮空中残留着尚未被夜色吞没的深蓝,黑烟漫卷成云,追随着深蓝而去。火越烧越炽红。

阿荣不被传统和世俗的偏见束缚,她痴狂绘画,热爱绘画。


父亲对她来说,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面对这座高峰,她把父亲视做自己的光。那光是如此绚烂耀眼而无法超越。

从五岁时,在父亲怀中第一次拿起画笔,到一生靠画画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人,阿荣每一次遇到困难从不退缩,因为心中有着要一辈子画下去的梦想,如何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如何在画画上不断进步,才是她关心的重点。

“我自己做好了选择,选择本身就是一场输赢,只要心头有了梦想,身体中的激情就会慢慢涌现...”

在父亲葛饰北斋去世后,她就一个人创作。

年老的她还是不停地创作,不停地观察光与影:

这世上无论何处都是由浓淡不一的色彩构成,于是她通过明暗对比的方式表现绘画的立体感,在浮世绘中加入西方光影视觉,依靠浓淡光影,营造出极其华美、暧昧的氛围,将那转瞬即逝之美重现于画纸上。


阿荣创作的那张《吉原格子里之图》就充分体现了光和影的对比下非常立体的明暗对比效果。

吉原里的繁花似锦,代表了江户时代最华丽的生活场景。

烟花柳巷灯火通明,艳丽的花魁们端坐在木格子房间里,任人点评。

在格子里的灯烛照映下,光影交替之间,与格子外夜色中围观的客人们,形成了强烈的鲜明且暧昧的氛围

欲盖弥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翻牌子
后一篇:扫地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