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营销大师

(2022-03-28 15:11:38)
1999年12月,法国某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毕加索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10位画家之首。

而在毕加索离世后,整理得知遗产总值达到395亿元人民币之多,而这笔“巨款”,绝大部分是其“作品售卖”所得。

在毕加索25岁的时候,就能通过卖画赚钱,28岁的时候已经不愁吃穿。而这一切,不仅仅要归功于他在绘画上的努力,还离不开他精明的“卖画营销策略”

这一切并非只是“幸运”。实际上,毕加索一直十分重视建立起艺术人脉关系,也十分重视和努力地赢得艺术商人、评论家、收藏家和策展人的支持。他很明白,建立声名和销售作品与这些人是息息相关的。

1900年10月,19岁的毕加索来到巴黎,想在这座闻名世界的艺术之都闯出一番天地来。他先找了一个旅店住了下来,第二天早上,吃过早餐,他就带着自己的画作,来到了香格丽舍大街,开始向这里的画店推销自己的画。

他先走进一家看上去规模很大的画店,找到了画店老板,对他说明了来意。老板瞅了他一眼,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回答说叫毕加索,老板听后摇了摇头说:“对不起,我们这里不要。”毕加索碰了一鼻子灰,又走进了第二家画店,第二家画店的老板也是只问了一下他的姓名就拒绝了他。

毕加索不明白,为什么画店的老板连画都不看就拒绝了呢?带着疑问他来到了第三家画店门口,这回他改变了方式,他悄悄地走到老板的办公桌前,把自己的一幅画展开,向老板说明了来意,老板闻声抬头,恰好看到了那幅画,他的眼睛里掠过一丝光芒,显然画作引起了他的兴趣,但当他看到下面的落款时,眼睛里的光芒就暗淡下去了,他摇了摇头,表示不能要毕加索的画。

毕加索没有立即走,他问老板:“你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不要我的画?是我画得不好吗?”老板说:“你画得还是不错的,但你没有名气,所以你的画卖不动。”

老板的一句话让毕加索恍然大悟。他又走了几家画店,和前面的情形一样,无论是大小画店都不肯要他的画。原来,那时的巴黎,人们都热衷于收藏名家的画,对于像他这样初出茅庐没有名气的画家,人们根本不买账。

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少了,他陷入了沉思,如果这样下去,不用说发展,就连生存都很困难了,所以必须想个办法。他冥思苦想了一个下午,终于有了主意。

当天晚上,他就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找到了几名学生,把仅有的十几枚银币付给他们,雇他们每天都到巴黎的画店去转悠。第二天下课后,这些大学生就分成了几个组,在不同的区域开展工作,进到一个画店里,就询问有没有毕加索的画。

没过几天,毕加索的名字在画店就传开了,画店老板之间也互相打听,可谁也不知道毕加索是何方神圣。

后来不但画店工作人员,就连那些收藏画的买家也纷纷打听这个叫毕加索的人,到处找他的画,想要一睹为快。画店老板因此急得不得了,可这个毕加索一点影子都没有。

这样过了整整一个月,毕加索在整个巴黎画坛已经赫赫有名了,看到时机成熟了,隐身旅馆里的毕加索笑了,他把自己的画作整理好,在一天上午,带着它们来到了香格丽舍大街最大的一家画店,直接找到老板,表达了要推销自己画作的愿望。

老板瞅了瞅他那张年轻的脸,不信任地对他说,我们这里只卖名家的画。毕加索听后笑了笑,问他那现在最好卖的是哪位名家的画呢?老板说当然是毕加索的画,现在整个巴黎都在找他的画呢。毕加索说你还是先看看我的画吧。说着,他就取出一幅画来,展开让老板看。

老板看了一下,点了点头,当他看到下边的落款时,眼睛一下子瞪得老大:“毕加索!你就是毕加索!”毕加索微笑着点了点头。老板一下子抓住了他的手,立即表示所有的画他都要了。

消息很快传出,整条街都轰动了,很多画店的员工都跑过来看毕加索,很多买家也赶过来买毕加索的作品,整个画店人满为患。

只一会儿工夫,他带来的那些画就被高价抢购一空。新闻媒体迅速跟进,对毕加索进行采访报道,一夜之间,毕加索红遍巴黎,完成了从无名青年到著名画家的华丽转身。

毕加索不仅仅是绘画大师,也是超级炒作大师,他用智慧使自己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而每当毕加索要出售他的画之前,都会先办画展,然后召集大批画商来听他讲故事。

讲述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相关故事。一幅画如果只是单纯画得好,并不一定会引来人们注目,但一件作品如果背后有一个深刻的故事,那么这件作品定能让人铭记于心。而有了故事与画的相互联系,便容易让人接受,更愿意为此付出代价。

这是一种产品“货币化”的过程,毕加索的“天才般营销策略”便在于此,就好比一样价格昂贵的产品都无不有着一个共同点——生动的品牌故事

“五百年来一大千”——这句话是徐悲鸿说的。

对于这个的赞誉,张大千是当之无愧。张大千在艺术界留下的形象,可谓是艺术巨匠都难以言述。

张大千的画艺可谓“奇全”。不仅仅是在艺术水平上到达很高的程度,有着自己独属的风格,还在于他山水、花鸟、人物、工笔、写意、泼墨、书法无一不晓,这就囊括了作品好与风格全两个重点,使他更容易“脱颖而出”。

而能让市场为他的作品买单,张大千亦是不留余力。他可谓是画家中自我包装营销的第一人,也是做到极致完美的人

与毕加索一样,他们在艺术人脉关系上都十分重视。

张大千一生所收徒弟众多,登记在册者据统计有126人之多,其中,有专门画家亦有社会名流。

而收徒之中,又是营造了不少故事。比如收女弟子叶名佩,只是听她弹奏了一曲古琴而已;又比如1945年在上海同时收郁氏五姐妹为大风堂女弟子,时人称之为“五美拜师”,轰动一时。

而张大千所成立的大风堂,诸多门人遍布各地,不仅受张大千指点教习,也为张大千办事,卖画、联系展览、宣传其艺术

毕加索的商业头脑还反映在买东西上,他从不付现金,而是签名开支票。

这个平凡的举动背后有着惊人的商业智慧,因为金额不大,上面又有毕加索的签名。

所以很多商家并不会去银行兑换支票,而是把支票装裱进画框,挂在自家店的墙上。

随着这样做的商店越来越多,也让越来越多顾客知道了毕加索,进一步提升了毕加索的名气。

当然这些店主也不亏,这些小额支票虽然没有兑换,但上面有毕加索的签名,如果作为传家宝放到今天,估计也能拍出很高的价格。

毕加索还非常懂得画商的心理,从而提升自己作品的价格。

他并没有将自己画作的专营权授予任何画商,而是向数位画商卖画。

每次卖画时,毕加索会同时找好几位画商,然而一次只让一位画商进入他的工作室,其他画商就在前厅等候。

这引发了画商之间的心理竞争,因此毕加索的画作很容易卖出较高的价格。

毕加索在商务社交上也极具天赋,他是一名外籍艺术家,独自在人生地不熟的法国闯荡,加上又不善言辞,按理说社交是他的短板。

但聪明毕加索采取了一种独特的社交策略,他是画家,最擅长画画,他就帮画商和收藏家画肖像画。

这时不善言辞也好,外籍艺术家也罢,都没关系了,每位被毕加索画过肖像的人都觉得很荣幸,毕加索因此和这些画商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毕加索这些招术稍微变幻一下,可以适用于很多公司的营销。

因此如果你只能在梵高和毕加索之间选一个当营销总监,必须要选毕加索。

很多人并不经营公司,也不做营销工作,但任何人都需要有营销能力,无论是求职还是谈恋爱,都是把自己推销给别人,得到别人的认可的过程。

许多人信奉酒深不怕巷子深,这个思路可能是错误的。

想想梵高,他的画不好吗?怎么就一生贫困潦倒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太监高湛
后一篇:败絮其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