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本 迁移写法
(2014-10-25 09:14:39)
标签:
教育 |
把握文本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中闸小学
游记,作者写的目的是抒发自己内心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但编者将它选入课文的意图不仅仅要让孩子知道文本介绍了哪些景点,这些景点如何地精致与美丽,更重要的意图是想让孩子们跟着作者的步伐游览这些景点的时候,知道作者是如何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具体描写这些景点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很有必要走进作者,深入文本,准确把握文本内在结构,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下面,我就《记金华的双龙洞》文本谈谈教学设计应把握的要点:
一、读文本,抓主线,理顺序。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你能绘制出金华双龙洞的游览示意图吗?以上这三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能纲举目张,使学生很快抓住文章主线,把握游览顺序。由于游览的顺序就是写作的顺序,学生从中懂得了写游记散文时,如果以游览的顺序作为写作的顺序,可使文章结构非常清晰,写作的难度也因此会有所降低。
学生虽能按照游览顺序依序在头脑中将文字形成画面,也能结合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再转换成文字,但要想真正理解文本(外洞的大、孔隙的窄小、内洞到底是怎样的奇特?)明白作者又是怎样表达文本都需要我们结合教学条件、学生学情巧选途径。体会外洞的大,可用比较法,让学生联系我们的教室,用教室跟它作对比;体会孔隙的窄小,我们可以先联系平时公园划小船的场景,再观看关于小船由外洞进内洞的视频,创设情境,加深学生的理解;内洞的黑、奇、大,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关于内洞的图片,尤其双龙的图片。
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我们还要让学生透过表面文本感悟作者在观察、构思、表达等方面的独巨匠心。本文的写作,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的新画面,而且这些画面极具代表性,且描写细致入微,令人身临其境。因此我们在学生感悟文本的过程中就有必要,让学生明白写游记时为了能让读者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写作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最有特色的景物展现出来,而展示这些景物的方法以及作者为什么如此我们也要让学生明白。
(1)场景的详略。由于外洞只要突出宽大描写比较简单,而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要选择详写,是因为从外洞到达内洞的孔隙窄小,并不是简单地走过去就可以了,而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比较有特点的过程,给每一个进出双龙洞的游客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叶圣陶先生也不例外。同样详写的还有作者在内洞的所见所闻。这是由于内洞不仅是“双龙”所在地,还有许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石钟乳和石笋,而这些也正是没有去过双龙洞的读者最想了解的地方。文章的结尾部分描写从内洞返回外洞,由于与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是一样的,因此作者只作了简略交代。
(2)语言的洗练。写游记,把话说清楚、说准确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作者描写去双龙洞的路上的溪流的 四个“时而”、“宽”“窄”“缓”“急”和溪声的“时时变换调子”,要让学生明白这样用词不仅能突出溪流随山势而变的特征,还使得语言富有变化,整句话读来语调明快,富有节奏。
(3)描写的细致。写游记,叙写所见、所闻、所感,如果大而化之,略作点染,读者会一读即忘,只有描写细致入微,令人身临其境才会印入很深。作者描写过孔隙时的“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可是还能感觉……我又感觉” 要让学生明白这样的细致描写不但写出了孔隙很窄很小,还写出了作者过孔隙时的好奇而紧张的真切感受。
三、延文本,设情境,仿习作。学游记,除了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更主要的是提升孩子的习作能力。因此我们有必要运用以读促习的教学方法,延伸文本,创设相应情境让学生将所习习作方法迁移内化。我们可以在
我相信只要大家学大师,择途径,悟文本,仿练习,活运用,一定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