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法欣赏] 甘泉书法禅解

(2012-04-24 01:25:33)
标签:

书画欣赏

甘泉

禅书法

石岭山人

分类: 新文言文

甘泉书法禅解


缘起

甘泉书法,发之于心,显之于画,合乎于道,止乎于禅,故曰禅书法。

禅本不可说,修禅之人,精敛于内在之幽微,淡然于外物之色相。《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者,万物也,万物有形,而形质之内,无限分化,有分子、原子、中子、质子、电子……隐微之处,不复可言,乃成一片虚空,此即为空。“色即是空”此之谓也。悟得空中之有无,方可入禅。入禅者,非剃度出家为僧为尼,而是寓理于禅,认知本命因果,领略心识力量,化用于世,行有所戒,积德扬善,共趋和谐。

世间之人,能通禅者鲜矣。佛禅虽有八万四千法门可供择选,然世人根器悬殊,虽至简之法门亦难如登天。故需有识之善士,察情观世,引众人于方便法门,善巧度之。

上海书法家甘泉,童蒙习书,五十载勤耕不辍,转益多师,修心参禅,渐成甘氏独特之禅书气象。有缘者赏之,随机自悟,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圆融贯通。甘泉禅书,遂成为众人通达禅家智慧之善巧法门。笔者有缘亲近甘泉先生,得以管窥先生书画禅道之形神意韵,今不揣浅陋,略而述之。

  

[书法欣赏] <wbr>甘泉书法禅解

 

书显真形

甘泉学书,根基与众书家并无二致,永字八法,楷行篆隶,此乃童子功。而甘泉尤喜隶变,曾静研敦煌汉简,领略古隶之神秀,习《张迁碑》之方整古趣,得《史晨碑》之遒厚宏深,叹《曹全碑》之潇散灵动。其今日之成,无不沾益于书坛古碑之精华哺育。

甘泉担任上海根雕学会会长数年,振海派根雕“海纳百川”之艺风,玩赏根雕无数,朝夕与根雕相处,根雕之枯、瘦、漏、皱等造化之形不知不觉中幻化为书法点画,于作品中展现蜷屈、枯涩、斑驳、重点、斜倚等万千意态,也不乏兀然而空、浊中独醒之意象笔法。

由根而石,甘泉曾治印千方,其书斋名曰“千石斋”,诚非虚也。吾曾助先生搬迁工作室,三大车宝贝,中有三四箱,皆为印石;先生年至弱冠,篆刻作品即已发表见报。金石篆刻之力度轻重,运刀削石之拿捏火候,精雕细镌之全神无我,为先生书法平添了沉雄朴厚之张力。每见其现场作书,面前四尺整张泾县古宣,先生饱蘸墨汁,侧锋一切,嗖然而过,墨溅淋漓,有如王五大刀,横空劈来,力感之美,陶染于众,观者无不击节动容。倘有摇滚音乐伴奏,先生笔法则更富力道与节奏,其手中之笔,瞬间变幻成十八般兵器,刀枪剑戟,斧叉锤鞭,点横撇捺,尽显纸上。此皆源于其治印之刀法。

甘泉自号白水先生,因“泉”为“白水”也。先生书法,亦喜用白水辅墨用之,或点、或拖、或皴、或染、或喷、或描,总之水随笔至,形由纸生,且多呈自然之状,乃水之造化也。乙酉年创作之“龙”系列、庚寅年创作之“达摩”系列禅书,偶有神奇佛光显之,实为甘泉白水之功也。

甘泉书法,其字形书体赫然与众不同,与先生从艺经历深切相关。概言之,无非四字:根、石、雕、刻。所谓相由心生,笔随心转,诚哉斯言。先生心中有根,则书有根形;心中有印,则笔显印痕;心中有刀,则画映刀锋;心中有水,则墨意淋漓;心中有禅,而神韵生焉。
 [书法欣赏] <wbr>甘泉书法禅解
[书法欣赏] <wbr>甘泉书法禅解[书法欣赏] <wbr>甘泉书法禅解

 

画传神彩

甘泉书法,书中有画,画中有书,书即是画,画即是书。唐代画家张彦远云:“书画一理,画者必知书,明八法而通六法,乃笔势笔趣之转运。”首倡“书画一理”高论,甘泉先生则极力践行之。

以字作画者,以其巨幅独字最为经典,如“龙”、“禅”、“悟”、“道”、“佛”等,每字即为一幅巨画。观其“龙”字书法,或飞龙、或卧龙、或惊龙、或盘龙、或游龙,观者无不为其龙形、龙神、龙气所震撼,隐隐似闻龙吟之声。更有肖龙属相者,无不以求得先生一“龙”字书法为盼。观其“道”字,有正道、反道、中道、斜道、左道、右道、上道、下道、白道、黑道……尤以最后一笔走之,如一条通衢大道,铺满纸面,先生曰:“此乃人间正道也。”先生慈心仁厚,总以引人向善向上为初衷。

戊子年之前,先生多以茶壶入书入画,所作之壶书画系列,数以千计,多以小品为主。其所画之壶,方圆直扁、高矮胖瘦、茶壶酒壶、甚至茶酒一壶……应有尽有。先生嗜茶,每日早中晚,饮茶无数。作品中亦充盈壶形茶味。先生醉于茶,迷于壶,乐于书,痴于画。挥毫作书之时品茶赏壶,茶、壶、书、画,汇于一纸。壶画中,常有数言精警之语,乃画龙点睛之笔。常见者如:“茶禅一味“;“一壶禅茶向心涯”;“茶通禅、酒通慧”;“茶到微浓无倦意、酒逢小醉有神思”;“三杯通大道、一壶定乾坤”;“醉了、悟了”。或有不解者,有似解非解者,有心契相知者,先生不经意间,突发禅语:“一壶人生多少钱?”此偈语般发问,如德山棒喝,令人猛然顿悟:人生如壶,壶如人生,壶内壶外,壶嘴壶盖,壶中或茶或酒,或有或无,或浓或淡,或苦或甜,无一不是人生百态。

戊子年至今,先生屡有创新,以大写意笔法,将达摩头像随机嵌入字中,或以达摩头像为主,辅以少许文字,顿使作品禅意盎然。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南朝时期由南天竺(印度)将禅宗传入中土,国人多有闻之。甘泉笔下之达摩形象,额头高突,垂眉闭目,鼻梁耸挺,虬髯浓须,一副行深般若之禅状。令人过目不忘。所题文字多有禅意,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舍得放下”;“境由心造”;“明心见性”;“淡泊长乐”等,隐含人生哲理,尽显微妙佛法,观之赏之,藏之供之,悠然静生禅悦。

甘泉之禅书画,书因画显,画借书传,书与画相得益彰。有略通佛理者,于禅语中偶有所悟;有不通佛禅者,观达摩静穆深沉情状而了然明心,亦有所得。甘泉书画,借纸墨以传神,植福慧于友朋,造善念于众生,功德无量。


[书法欣赏] <wbr>甘泉书法禅解

[书法欣赏] <wbr>甘泉书法禅解

[书法欣赏] <wbr>甘泉书法禅解

[书法欣赏] <wbr>甘泉书法禅解

[书法欣赏] <wbr>甘泉书法禅解

[书法欣赏] <wbr>甘泉书法禅解

[书法欣赏] <wbr>甘泉书法禅解

 

禅通如意

甘泉祖藉安徽太湖县,此地属皖西南,位于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曾有禅宗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于此一带卓锡弘法,禅风淳厚,一脉相承。太湖县亦是当代已故卓越佛教领袖、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之家乡。甘泉先生之佛缘禅意,书画通禅,当与此灵山秀水有莫大因缘。

通观甘泉之禅书,可从有法之形、相外之名、玄空之境、圆通之途四者深赏之。

有法之形。法者,方法,规律;形者,形状,形势。法用于形,形依于法。甘泉书法,其实,每一作品,皆有禅意;每书一字,皆有心法。吾观甘泉作书之法,亦如作诗,起承转合,平平仄仄,抑扬顿挫,妙趣横生。

起者,铺纸蓄势,聚气凝神,提笔于手,构图于心;或乐音弥漫,茅台开香。

承者,落墨于纸,行笔圆方,偏侧有度,粗细随缘,徐疾润涩,奇正相生。细品之,竟暗合阴阳五行之法,曰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金,至坚,至极,化用为书法,则笔画刚劲有力。木禅之书,挺拔秀立,有高绝尘土之态。水禅笔法,有水滴之形,或水润之状,空灵淡远,随处随缘。火禅笔意,有火之形,明丽轻扬。土禅笔法,朴拙平实,粗钝真淳,取土德厚重不迁、包容万物之旨。

转者,一反常人作书之法,另辟蹊径,精彩之处,常出于此间。如行笔之中,以水润之,作品意境,顿时满含生气。又如某字疏淡之处,添画一达摩头像,则满纸皆禅。

合者,为落笔题款,钤印收官。此时亦多有神来之笔。如题上款常有“某某先生大雅赏”数字,先生于“赏”字末笔,率性拽出,斜侧拉下,长有半尺,其墨干虚枯之处,轻灵自然,令人回味。又如先生画壶,于壶嘴之处落题“甘泉”二字,苗条飘逸,似有水自壶中倒出,甚为可爱。而先生用印,更是行家,作品题写完毕,通篇观之,如觉某处稍缺神彩,则于此处加钤一印,常有点睛之妙,致通篇和谐。

相外之名。相为诸法体状,名为形而上者。相外之名,需多方联想,方可领略作品真意。己丑年春,吾曾于北京琉璃厂观赏范曾先生作品展,印象颇深。范氏书法,笔墨简达而略显波荡,意境空远而直趋深雅,其书“诸法空相”、“悲怀一往”、“大象无形”、“涤除玄览”、“澄怀似镜”、“滋兰九畹”等,观者不独欣赏书家字体形相之美,亦联想及所书内容之深意,乃生共鸣,若有所得。欣赏甘泉禅书,亦当如是。其“忍”字系列禅书,最具代表性。“忍”字之“刃”,写成达摩上半身形,“忍”字之“心”,则写成一座莲台,旁书“百忍成金”、“宠辱不惊”。此幅作品,需通过相外之名,参悟“忍”字心法,方有所得。

宋人黄休复《益州名画论》云:“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甘泉禅书,亦当出于意表而识赏,欣然于相外之名。

玄空之境。此境更在形名之外。何谓玄?《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空乃无形之道,万道通玄,万法还空。中国禅宗,已与儒、道二家相互融合,和光同尘,在明明德,共臻至善。甘泉书法之玄空胜境,常展现空蒙混沌之状。浓淡枯湿之处,似空而未空,似有却无常形,如磁力能场,非语言所能达意,非文字所能阐明,唯亲临其境感而受之。

日本禅师画家一休和尚云:“欲问心是何物事?墨画描出松风声。”从墨画中描出松风之声,此即玄空幽境。此玄空境界,有无上甚深波罗蜜意。

清代画家恽格《画跋》云:“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所以为逸。”逸者,出离也,超逸,解脱。出于何处?逸至何方?玄空之境也!赏甘泉禅书,如能悟至玄空之境,便已近圆通之途矣。

圆通之途。吾欣赏甘泉禅书,曾作七言律诗一首:

圆机法界演无常,融汇慈心历万方。

贯顶如来深密意,通达真境妙吉祥。

天风猎猎飞云渡,地魄清清幻影藏。

归去来兮缘底事?一禅无住诵金刚。

此诗每句首字嵌入“圆融贯通,天地归一”,此八字乃甘泉禅书宗旨,通悟禅心之正途。

滚滚红尘,人间浊世,如有贤者能悟觉“圆”之境界,妙用“融”之心法,诚敬于天,崇德如地,一以贯之,则归元无极,通达光明之境。甘泉之禅书,或禅或茶,或佛或道,或酒或壶,或忍或悟,皆有圆通之法。读者如能静心凝虑,摒除外物,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至“无所住而生其心”,如如不动,则可达湛然圆通之途。心境澄明之际,则无往不利,无所不成。

 

道呈高韵

书法,乃一门艺术。禅,乃一门智慧。禅书法,乃一门智慧艺术。艺术之于人生,智慧之于生活,本无二致,实为一体。艺术为人生服务,智慧为生活添彩。此乃道也。人生于天地之间,总合于道,有自然之道、艺术之道、事业之道、人生之道。

禅境乃艺术之至高境界,亦呈显人生之微妙因果。然而,世人多为名闻利养所缚,岂能瞬间解脱乎?因此,尚需将艺术演化入生活,将禅慧浅释于日常。大道至简,复归平凡。众人方能于欣赏艺术神韵之时,循道而行,潜移默化,修心养性,渐至和谐。

自然之道,有天韵。秉天之道,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寒来暑往,旺相休囚,生老病死,自然而然。

艺术之道,有雅韵。崇古正声,阐玄解意,虚境一心,金木水火,六欲七情,终归静好,至道无形。

事业之道,有英韵。举而措之,合乎正道,谦谦君子,自强不息,孝悌仁爱,鹏程万里,修齐治平。

人生之道,有余韵。沧海桑田,神马浮云,逝者如斯,无为慎独,淡泊敬诚,知足长乐,众善奉行。

甘泉先生禅书之道,技法自然,心法禅宗,意蕴生活,神韵通于空明无极。一笔一画,均含人生之道;一水一墨,彰显艺术情怀;一词一印,无非劝尔修心。

赞曰:甘露源法界,泉水印禅心;书中呈妙语,画外蕴金箴。

时维辛卯孟春,石岭山人谨识于上海奉贤。

 [书法欣赏] <wbr>甘泉书法禅解

[书法欣赏] <wbr>甘泉书法禅解

[书法欣赏] <wbr>甘泉书法禅解

[书法欣赏] <wbr>甘泉书法禅解

[书法欣赏] <wbr>甘泉书法禅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