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古代汉语重点知识(二)
四、構形詞綴
構形詞綴是指表達一個詞或短語在句子中的某種語法意義的詞綴。古代漢語的構形詞綴與構詞詞綴一樣,有些用一個漢字來表示,有些沒有用漢字來表示。比如有些非去聲的名詞、動詞或形容詞在句子中用作使動詞的時候要讀成去聲,這個去聲調最初來源於使動後綴(-s),這個使動後綴就沒有用漢字來表示。與構詞詞綴一樣,對於古代漢語的構形詞綴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包括構形詞綴這個術語,一般的古代漢語語法書也沒有提到。就目前所認識到的來看,古代漢語有文字形式的構形詞綴包括動詞的構形詞綴和形容詞的構形詞綴兩類。
古代漢語動詞的構形詞綴有文字形式的都是前綴。這些前綴在功能上有兩種,一種是表示動作行爲的持續,常見的有“載”“有”“式”,均見於《詩經》。
在古代漢語裏,這種動詞加上前綴表示動作行爲持續的構形方式也可以通過動詞重疊方式來表示。
動詞構形詞綴的另一種功能是表示動作行爲正在進行。常見的有“于”,多見於《詩經》。
形容詞的構形詞綴有文字形式的也都是前綴,其功能是表示程度的加深。動作行爲的持續是一種量的加大,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狀態的程度加深也是量的加大,所以,這兩類的詞綴形式往往是一樣的。形容詞構形詞綴也主要見於《詩經》,常見的有“有”“其”“載”。
與動詞一樣,形容詞通過構形前綴表示的語法意義也可以通過重疊方式來表示。
教學重點:
(1)韻律助詞
(2)凸顯結構助詞
(3)構詞詞綴和構形詞綴。在構詞詞綴中重點是狀態形容詞後綴、轉指後綴“者”和轉指前綴”所”。構形詞綴重點在於《詩經》中的形容詞構形詞綴和動詞構形詞綴。
語氣詞
一、肯定語氣詞
肯定語氣詞有“也”“矣”“已”“而已”“耳”“爾”“而”“焉(然)”“旃”“夫”“者”“云”。
1、也
“也”字作爲語氣詞不見於甲骨文、金文和《尚書》,最早見於《詩經》。“也”有兩個,一個出現在句中,一個出現在句末。出現在句末的“也”最初並不是語氣詞,而是一個判斷詞,在《論語》《左傳》等文獻中“也”與表示判斷的動詞“爲”分佈互補,即用“也”的判斷句不用“爲”,用“爲”的判斷句不用“也”。
到《孟子》裏才偶爾出現“爲”“也”共現的情況。由於句末的“也”原本是判斷詞,所以它變成語氣詞之後就表示確認論斷語氣,帶“也”字的句子都是表示靜態的確認論斷或說明。“也”也可以出現在疑問句、祈使句或感歎句中,但是它本身不表示疑問語氣、祈使語氣或感歎語氣,仍表示確認論斷。出現在句中的“也”標記它前面的成分是一個語用上的話題,或是一個不自足的分句。句末的“也”由於是從判斷詞演變而來,所以當“也”與其他語氣詞連用的時候,它總是分佈在最前邊。
2、矣
“矣”只出現在句子的末尾(倒裝句例外),表示肯定語氣,同時還是實現體的標記,表示所述事件已成爲事實或推定將成爲事實,一般情況下都可翻譯成“了”(現代漢語出現在句子末尾的“了”)。
“矣”與“也”一樣,也可以出現在疑問句、祈使句及感歎句中,但是它仍表示本身固有的意義。“矣”與其他語氣詞連用,也仍表示它固有的意義,位置在“也”“已”之後,在其他語氣詞之前。
3、已
“已”本是動詞,“完畢”的意思,但是在春秋時期就虛化成語氣詞,《論語》《左傳》《孟子》等文獻中比較常見。表示確信無疑的肯定語氣,同時也是實現體標記,表示所述事件已經成爲事實,可以翻譯成“了”。
“已”與“矣”相比較,有三點差異:其一,“已”表示確信的語氣比“矣”要強,而“矣”表示實現的意義更爲顯著。其二,“已”更多的是出現在人物話語當中,“矣”則沒有這種傾向。其三,“已”不能用於推定所述事件將成爲事實。由於“已”更主要的是表示確信的語氣,所以它常與“也”連用,它的後面還可以再加“矣”。在《論語》《左傳》等文獻中,“已”單用的時候極爲少見(《論語》裏一例也沒有)。
由於“已”來源於動詞,所以它與其他語氣詞連用時,位於“也”之後而在其他語氣詞之前。而且,“已”一般都出現在陳述句中,出現在其他句式裏的例子極少,所以,除“也”“矣”之外,它極少與其他語氣詞連用。在《論語》《左傳》裏,只有三個例子與疑問語氣詞“乎”連用,未見與其他疑問語氣詞或感歎語氣詞連用的。
4、而已,耳
“而已”“耳”的功能一致,“耳”是“而已”的合音。在《論語》《左傳》《孟子》等文獻中,“而已”的使用頻率相當高,而“耳”則比較少見。“而已”本是兩個詞,“已”是動詞,“而”是連詞。隨著“已”的虛化,“而已”逐漸凝固成一個詞。“而已”和“耳”表示肯定確信的語氣,同時含有將事態往小處說的意思,可以翻譯成“罷了”。
漢代以後,“耳”有時不再表示將事態往小處說的意思,只表示肯定確信的語氣,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呢”。
“而已”“耳”可以與“矣”連用,極少與其他語氣詞連用。與“矣”連用時出現在“矣”的前面。
5、爾
“爾”作爲語氣詞,使用頻率不是很高,《公羊傳》裏比較多見。“爾”出現在句子末尾,表示肯定語氣,同時有將事態往大處說的意思,與“而已”“耳”相對,與現代漢語的“呢”大致相當。
“爾”有時也出現在特指疑問句句末,但所表示的仍是它本來的意義。
6、而
“而”作語氣詞更爲少見,功能與“爾”相同,可能是“而”的通假字。
7、焉
“焉”本是指示代詞,因爲經常出現在句子末尾,遂逐漸虛化爲語氣詞。語氣詞“焉”並不常見,它的功能與“爾”基本一致,表示肯定語氣,同時有將事態往大處說的意思。
“焉”可以出現在句中停頓的地方,表示它前面的成分是一個話題或是一個不自足的分句。不過這種用法遠不如“也”字常見。
語氣詞“焉”偶爾也寫作“然”。
代詞“焉”出現於句末時後面可以有其他語氣詞,語氣詞“焉”卻很少與其他語氣詞連用。由於“焉”有將事態往大處說的意思,所以偶爾可以與表示感歎的“哉”連用。
8、旃
“旃”是“之焉”的合音,不常見。其中的“焉”有時是語氣詞。
9、云
“云”本是動詞,“說”“如此說”的意思。
語氣詞“云”即從以上這種用法的動詞虛化而來。“云”作爲語氣詞表示一種不能肯定的語氣,有“據說如此”的意思,所以常常與副詞“蓋”配合。《史記》中比較常見。注意,先秦時期,“云”單獨或與“爾”一起出現在句末,有時看上去像語氣詞,實際上“云”是動詞,“爾”是代詞,意思是“這樣說”,一般用於轉述別人言語的後面。
10、夫
“夫”在先秦作語氣詞不常見,表示對推論或判斷的肯定,可以翻譯成“吧”。
11、者
“者”主要用作詞綴,作語氣詞的不多見。語氣詞“者”出現在句末,與“也”功能相同,可出現在陳述句中,也可以出現在疑問句中。
二、疑問語氣詞
古代漢語疑問語氣詞有“與(歟)”“邪(耶)”“乎”“爲”“則”。
1、與(歟),邪(耶)
“與(歟)”音yú,“邪(耶)”音yé,兩者的功能基本一致,表示純粹的詢問語氣,可以用於是非問句、特指問句、選擇問句、測度問句和反問句。《詩經》《論語》《左傳》《孟子》用“與”不用“邪”,《墨子》《莊子》《荀子》及以下文獻一般既用“與”,也用“邪”。
“與”“邪”用於是非問句最爲常見,可翻譯成“嗎”。
用於特指問句比較少見,可翻譯成“呢”。
用於選擇問句,可以翻譯成“呢”。
用於測度問句,“與”比較常見,“邪”則很少見。可翻譯“吧”。
用於反問句,“邪”比較常見,“與”很少見。可以翻譯成“嗎”。
2、乎
“乎”既是疑問語氣詞也是感歎語氣詞。作爲疑問語氣詞,在《尚書》《周易》和《詩經》裏就出現了,其後它一直與“與”“邪”並行不悖,“與”“邪”具有的功能“乎”都具備。“乎”與“與”“邪”之間的功能差異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有人認爲用“乎”一般要求聽話人作出回答,而用“與”“邪”則不一定希望聽話人作出回答,這種說法未必正確。
“乎”用於是非問句比較常見,可翻譯成“嗎”。
用於特指問句很少見,可以翻譯成“呢”。
用於選擇問句也比較少見,可以翻譯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