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汉语重点知识

(2011-05-07 16:24:44)
标签:

古代汉语

语气词

杂谈

分类: 语言库
博士生古代汉语重点知识(二)

四、構形詞綴
      構形詞綴是指表達一個詞或短語在句子中的某種語法意義的詞綴。古代漢語的構形詞綴與構詞詞綴一樣,有些用一個漢字來表示,有些沒有用漢字來表示。比如有些非去聲的名詞、動詞或形容詞在句子中用作使動詞的時候要讀成去聲,這個去聲調最初來源於使動後綴(-s),這個使動後綴就沒有用漢字來表示。與構詞詞綴一樣,對於古代漢語的構形詞綴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包括構形詞綴這個術語,一般的古代漢語語法書也沒有提到。就目前所認識到的來看,古代漢語有文字形式的構形詞綴包括動詞的構形詞綴和形容詞的構形詞綴兩類。
      古代漢語動詞的構形詞綴有文字形式的都是前綴。這些前綴在功能上有兩種,一種是表示動作行爲的持續,常見的有”“”“,均見於《詩經》。
      在古代漢語裏,這種動詞加上前綴表示動作行爲持續的構形方式也可以通過動詞重疊方式來表示。
      動詞構形詞綴的另一種功能是表示動作行爲正在進行。常見的有,多見於《詩經》。
      形容詞的構形詞綴有文字形式的也都是前綴,其功能是表示程度的加深。動作行爲的持續是一種量的加大,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狀態的程度加深也是量的加大,所以,這兩類的詞綴形式往往是一樣的。形容詞構形詞綴也主要見於《詩經》,常見的有”“”“
      與動詞一樣,形容詞通過構形前綴表示的語法意義也可以通過重疊方式來表示。
       教學重點:
       1)韻律助詞
       2)凸顯結構助詞
      
      3)構詞詞綴和構形詞綴。在構詞詞綴中重點是狀態形容詞後綴、轉指後綴和轉指前綴。構形詞綴重點在於《詩經》中的形容詞構形詞綴和動詞構形詞綴。




語氣詞


       一、肯定語氣詞
      肯定語氣詞有”“”“”“而已”“”“”“”“焉(然)”“”“”“”“
      1、也
      字作爲語氣詞不見於甲骨文、金文和《尚書》,最早見於《詩經》。有兩個,一個出現在句中,一個出現在句末。出現在句末的最初並不是語氣詞,而是一個判斷詞,在《論語》《左傳》等文獻中與表示判斷的動詞分佈互補,即用的判斷句不用,用的判斷句不用
      到《孟子》裏才偶爾出現”“共現的情況。由於句末的原本是判斷詞,所以它變成語氣詞之後就表示確認論斷語氣,帶字的句子都是表示靜態的確認論斷或說明。也可以出現在疑問句、祈使句或感歎句中,但是它本身不表示疑問語氣、祈使語氣或感歎語氣,仍表示確認論斷。出現在句中的標記它前面的成分是一個語用上的話題,或是一個不自足的分句。句末的由於是從判斷詞演變而來,所以當與其他語氣詞連用的時候,它總是分佈在最前邊。
      2、矣
      只出現在句子的末尾(倒裝句例外),表示肯定語氣,同時還是實現體的標記,表示所述事件已成爲事實或推定將成爲事實,一般情況下都可翻譯成(現代漢語出現在句子末尾的)。
      一樣,也可以出現在疑問句、祈使句及感歎句中,但是它仍表示本身固有的意義。與其他語氣詞連用,也仍表示它固有的意義,位置在”“之後,在其他語氣詞之前。
      3、已
      本是動詞,完畢的意思,但是在春秋時期就虛化成語氣詞,《論語》《左傳》《孟子》等文獻中比較常見。表示確信無疑的肯定語氣,同時也是實現體標記,表示所述事件已經成爲事實,可以翻譯成
      相比較,有三點差異:其一,表示確信的語氣比要強,而表示實現的意義更爲顯著。其二,更多的是出現在人物話語當中,則沒有這種傾向。其三,不能用於推定所述事件將成爲事實。由於更主要的是表示確信的語氣,所以它常與連用,它的後面還可以再加。在《論語》《左傳》等文獻中,單用的時候極爲少見(《論語》裏一例也沒有)。
      由於來源於動詞,所以它與其他語氣詞連用時,位於之後而在其他語氣詞之前。而且,一般都出現在陳述句中,出現在其他句式裏的例子極少,所以,除”“之外,它極少與其他語氣詞連用。在《論語》《左傳》裏,只有三個例子與疑問語氣詞連用,未見與其他疑問語氣詞或感歎語氣詞連用的。
      4、而已,耳
      而已”“的功能一致,而已的合音。在《論語》《左傳》《孟子》等文獻中,而已的使用頻率相當高,而則比較少見。而已本是兩個詞,是動詞,是連詞。隨著的虛化,而已逐漸凝固成一個詞。而已表示肯定確信的語氣,同時含有將事態往小處說的意思,可以翻譯成罷了
      漢代以後,有時不再表示將事態往小處說的意思,只表示肯定確信的語氣,相當於現代漢語的
      而已”“可以與連用,極少與其他語氣詞連用。與連用時出現在的前面。
      5、爾
      作爲語氣詞,使用頻率不是很高,《公羊傳》裏比較多見。出現在句子末尾,表示肯定語氣,同時有將事態往大處說的意思,與而已”“相對,與現代漢語的大致相當。
      有時也出現在特指疑問句句末,但所表示的仍是它本來的意義。
      6、而
      作語氣詞更爲少見,功能與相同,可能是的通假字。
      7、焉
      本是指示代詞,因爲經常出現在句子末尾,遂逐漸虛化爲語氣詞。語氣詞並不常見,它的功能與基本一致,表示肯定語氣,同時有將事態往大處說的意思。
      可以出現在句中停頓的地方,表示它前面的成分是一個話題或是一個不自足的分句。不過這種用法遠不如字常見。
      語氣詞偶爾也寫作
      代詞出現於句末時後面可以有其他語氣詞,語氣詞卻很少與其他語氣詞連用。由於有將事態往大處說的意思,所以偶爾可以與表示感歎的連用。
      8、旃
      之焉的合音,不常見。其中的有時是語氣詞。
      9、云
      本是動詞,”“如此說的意思。
      語氣詞即從以上這種用法的動詞虛化而來。作爲語氣詞表示一種不能肯定的語氣,有據說如此的意思,所以常常與副詞配合。《史記》中比較常見。注意,先秦時期,單獨或與一起出現在句末,有時看上去像語氣詞,實際上是動詞,是代詞,意思是這樣說,一般用於轉述別人言語的後面。
      10、夫
      在先秦作語氣詞不常見,表示對推論或判斷的肯定,可以翻譯成
      11、者
      主要用作詞綴,作語氣詞的不多見。語氣詞出現在句末,與功能相同,可出現在陳述句中,也可以出現在疑問句中。
       二、疑問語氣詞
      古代漢語疑問語氣詞有與(歟)”“邪(耶)”“”“”“
       1、與(歟),邪(耶)
      與(歟)邪(耶),兩者的功能基本一致,表示純粹的詢問語氣,可以用於是非問句、特指問句、選擇問句、測度問句和反問句。《詩經》《論語》《左傳》《孟子》用不用,《墨子》《莊子》《荀子》及以下文獻一般既用,也用
      ”“用於是非問句最爲常見,可翻譯成
      用於特指問句比較少見,可翻譯成
      用於選擇問句,可以翻譯成
      用於測度問句,比較常見,則很少見。可翻譯
      用於反問句,比較常見,很少見。可以翻譯成
      2、乎
      既是疑問語氣詞也是感歎語氣詞。作爲疑問語氣詞,在《尚書》《周易》和《詩經》裏就出現了,其後它一直與”“並行不悖,”“具有的功能都具備。”“之間的功能差異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有人認爲用一般要求聽話人作出回答,而用”“則不一定希望聽話人作出回答,這種說法未必正確。
      用於是非問句比較常見,可翻譯成
      用於特指問句很少見,可以翻譯成
      用於選擇問句也比較少見,可以翻譯成
      用於測度問句比較常見,常和無乃”“得無配合。
      用於反問句最爲常見,可翻譯成不亦……構成的常見反問格式。
      3、爲
      本是動詞,在何(奚)……”“何(奚)以……格式中虛化爲語氣詞。作爲疑問語氣詞構成的句子字面上是詢問原因,實際上是表示比較委婉的反問語氣,可以翻譯成
      4、則
      祗出現在疑問代詞的後面,用來設問原因,並要求給出回答。
       三、祈使語氣詞
      古代漢語的祈使句一般不用語氣詞,專門用於祈使句表示祈使語氣的語氣詞只有一個,而且用例很少。
      ”“有時出現在祈使句中,但不是表示祈使語氣,而是表示感歎語氣。正因爲如此,所以可以與在祈使句中共現。
       四、感歎語氣詞
       四、感歎語氣詞
       古代漢語的感歎語氣詞有”“”“”“”“”“”“”“
       1、哉
      是感歎語氣詞當中表示感歎語氣最強烈的,所在的句子往往採用倒裝手法。反問句往往也包含強烈的語氣,所以也經常出現在反問句當中。有時疑問句也可以表達強烈的語氣,可以用
      同樣,祈使句有時也包含強烈的語氣,因而也可以用
      總之,感歎語氣與肯定語氣、疑問語氣、反問語氣以及祈使語氣不矛盾,可以在同一個句子裏共存。正是由於這個緣故,感歎語氣詞可以與肯定語氣詞、疑問語氣詞或祈使語氣詞共現。
      2、乎
      表示感歎語氣不如強烈,所以有時可以用在呼語之後或其他非感歎句中。與一樣,也可以出現在祈使句中,但不表示祈使語氣,仍表示感歎語氣。
      3、夫
      在先秦作語氣詞表示肯定語氣,漢代以後開始有表示感歎語氣的功能。
      4、爲
      表示感歎語氣從表示反問語氣演變而來,表示不太強烈的感歎語氣,可以翻譯成
      5、且,只
      且(”“只見於《詩經》,表示強烈的感歎,相當於
      ”“可以連用。
      6、兮
      在先秦主要見於《詩經》《楚辭》,主要表示拖腔舒緩的語氣。
      7、邪
      作感歎語氣詞見於漢代樂府詩歌,與的功能相近。它與疑問語氣詞只是寫法相同而已。
       教學重點:
       1)古代漢語語氣詞系統面貌;
       2)肯定語氣詞與疑問語氣詞的區別;
       3)疑問語氣詞與感歎語氣詞的區別。
       
        結合課文教學使學生進一步熟悉並掌握古代漢語主要助詞(包括詞綴)和語氣詞的功能;使學生進一步瞭解古代漢語構詞詞綴和構形詞綴的功能差異。


    本課句法知識包括名詞作狀語、特殊述賓關係和語序三個方面的內容,要通過教學使學生全面瞭解並掌握名詞作狀語的各種功能、特殊述賓關係的各種不同類型以及幾種主要的不同於現代漢語的語序現象;使學生初步認識語序的功能性和變化性。




名詞作狀語
      狀語一般是副詞的功能,但是在古代漢語裏,普通名詞、時間名詞以及一些方位詞有時也可以直接置於謂語動詞之前作狀語。普通名詞作狀語有下列情形:
       一、表示狀態
      這種名詞狀語是通過名詞所表示的事物的某種行爲來比喻句子主語的行爲狀態。這種名詞狀語可以翻譯成……那樣(一樣)地
       二、表示方式
      這種名詞狀語是通過名詞所表示的事物來比喻施事者對待受事者的態度,並以此作爲行爲的方式。可以翻譯成像對待……一樣地
       三、表示工具或憑藉
      這種情況下,名詞狀語可以翻譯成用(按)……
       四、表示處所或方位
      表示動作行爲的處所,可以翻譯在……(地方)
      方位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爲的方向或方位,可翻譯成向(往)……”……方(面)
       五、表示時間狀況
      時間名詞”“”“作狀語。古代漢語裏一般的時間名詞或名詞短語作狀語表示在某個時候,可以用介詞引介,也可以不用介詞引介。
      ”“”“三個時間名詞作狀語卻不同。這三個時間名詞作狀語一般都不用介詞引介,在意義上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表示每一(日、月、歲)。
      (二)有時表示漸漸進的意思,可翻譯成一天天地
      (三)還可以表示不久之前,可以翻譯成往日”“不久前
       教學重點:
       1)名詞作狀語的不同類型;
       2)表示狀態和表示方式的區別;
       3)時間名詞作狀語的幾種情況

特殊述賓關係


      及物動詞作謂語中心語(述語)能帶賓語,不及物動詞和形容詞充當謂語中心語一般不帶賓語;名詞的句法功能一般是作主語、賓語或定語,而不作謂語中心語。這是古代漢語的一般規律。但是也有一些特殊的情況,不及物動詞和形容詞充當謂語中心語時有時帶有賓語,名詞有時也出現在謂語中心語的位置上,並帶有賓語。這些情況人們通常稱之爲詞類活用。不過,在古代漢語裏,上述情況並不能簡單地都看作詞類活用,有些情況下也許確實是一種臨時的活用,而有些情況下,很可能有詞形上的不同。前面我們曾說過,先秦時期,還存在構形形態。比如以其兄之子妻之。(《論語公冶長》)出現在謂語中心語的位置上並帶有賓語,讀去聲,這個去聲調來源於後綴-s,因此這裏的與其他場合下的的詞形並不相同。當一個不及物動詞、形容詞或名詞出現在謂語中心語的位置上並帶有賓語,如果它的詞形與其他情況下有所不同,那麽就不能看作是活用了。只是由於漢字不能完全反映當時的語音實際情況,我們在書面上不能看出哪些是真正的活用,哪些並不是活用。如果爲教學的方便,把不及物動詞、形容詞和名詞出現在謂語中心語位置上並帶有賓語的情況叫做活用,也是可以的,但是我們必須明白這只是爲教學的方便,並不代表古代漢語的實際情況。本書我們不取活用的說法。
      當不及物動詞、形容詞或名詞充當謂語中心語並帶有賓語時,構成的述賓結構往往不是普通的動作行爲與受事的語義關係。一些及物動詞所帶的賓語有時也不是普通的受事或對象成分。本書所說的特殊述賓結構,指的就是謂語中心語與其賓語之間不是普通的動作與受事的關係。
       一、使動關係
      使動關係即使賓語産生某種行爲或發生某種變化,可以加上使”“來理解。名詞、形容詞充當謂語中心語時都可以構成使動關係,單及物動詞帶雙賓語時也可以構成使動關係。
      名詞與賓語構成使動關係時,是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發生變化,變成謂語名詞所表示的事物或者具有謂語名詞所表示的身份或狀態。
      形容詞與賓語構成使動關係時,是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發生變化,變成具有謂語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不及物動詞與賓語構成使動關係時,是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發出謂語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爲或變化。
      單及物動詞帶雙賓語時,與其中的近賓語(通常是指人賓語)構成使動關係,意思是使該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發出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爲。單及物動詞不僅僅在帶雙賓語時能夠構成使動關係,帶一個賓語有時也可以構成使動關係。
       二、意謂關係
      意謂關係即句子的主語主觀上認爲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什麽、發生了什麽變化或具有什麽性質,可以加上認爲”“以爲……當作……”來理解。這種述賓關係中充當謂語中心語的大多是形容詞或名詞,動詞比較少見。
      形容詞充當謂語中心語時,表示句子的主語主觀上認爲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謂語形容詞所表示的某種性質或狀態。
      名詞充當謂語中心語時,表示時句子主語主觀上認爲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謂語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動詞充當謂語中心語時,句子表示主語主觀認爲賓語所表示的事物發生了謂語中心語所表示的行爲或變化。
       三、服務關係
      服務關係指謂語中心語所表示的動作行爲是爲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服務的,可以用替+賓語+謂語中心語爲+賓語+謂語中心語格式來理解。充當謂語中心語的大多是動詞,有時也可以是形容詞或名詞。
      服務關係的述賓結構有時也可是雙賓語結構。
       四、與事關係
      普通的與事關係是含給予義動詞與指人賓語構成的語義關係,但是在古代漢語裏,有些名詞出現在謂語中心語的位置上並帶賓語,也構成與事關係。這種述賓結構表示使賓語所表示的人得到謂語名詞所表示的事物,可以加字來理解。
       五、目標關係
      表示目標關係的述賓結構表示謂語中心語所表示的某種行爲是對誰或向誰而發,可加”“來理解。充當謂語中心語的大多是形容詞或不及物動詞,有時也可以是名詞。
       六、工具關係
      工具關係即賓語表示的事物是謂語中心語所表示的動作行爲的工具,可以按用+賓語+謂語中心語來理解。其中的謂語中心語一般是名詞充當。
       七、原因關係
      原因關係即賓語表示的事物是謂語中心語所表示的動作行爲發生的原因,可按因爲+賓語+謂語中心語來理解。謂語中心語一般是不及物動詞充當。
       教學重點:
       1)什麽是特殊述賓關係;
       2)使動、意謂、服務、原因等幾種常見的述賓關係;
       3)使動關係與意謂關係的區別。



語序


      漢語句子的基本語序是主語謂語賓語,體詞向心結構的語序是修飾語在前,中心語在後,從甲骨文開始就是這樣。不過,在上古文獻當中,尤其是先秦時期的文獻當中,也存在一些與基本語序不一致的情況。這些與基本語序不一致現象,有些是臨時性的移位,有些則是當時的語法規律。臨時性移位將在強調與省略中討論,這裏分析幾種有一定規律的異常語序。
       一、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
      古代漢語否定詞(包括否定副詞、否定代詞和表示否定意義的動詞)的數量比較多。在討論副詞的時候,已經指出,否定副詞”“一般都與及物動詞搭配,但動詞後面通常不出現賓語;”“毋(無)”“以及否定代詞不限於與及物動詞搭配。當這幾個否定詞與及物動詞搭配的時候,該及物動詞可以帶賓語。如果賓語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總是分佈在動詞的後面,而如果賓語是人稱代詞或指示代詞,往往分佈在動詞的前面、否定詞的後面。
      所在的句子如果出現代詞賓語,也可以分佈在動詞的前面。
      人稱代詞作賓語分佈在動詞前面,都是直接前置;指示代詞作賓語前置則可以加標記助詞。當指示代詞賓語前置加標記助詞時,總是位於否定詞之前。
      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一般都認爲是上古漢語的一條語法規律,但這條規律並不很嚴格,例外的情況有不少。相對來說,在先秦時期,否定句中人稱代詞作賓語前置的規律更強一些,例外不多。指示代詞總體上說,不前置的反而更多些,但不同的詞有不同的情況。
      在否定句中作賓語,總體上是前置佔優勢,其中否定詞是”“”“”(義同”),一般都前置,不前置的極少。否定詞是”“”“(義同),例子不多,但一律不前置。
      的情況與差不多正好相反,總體上是不前置佔優勢。它們極少與搭配。與搭配比較常見,此時它們的分佈位置可前置也可不前置,但不前置的占絕對優勢。以字爲例,據對先秦18部文獻的統計,在否定句中作賓語前置的祇有6例(否定詞都是),而不前置的有56例。與其他否定詞搭配的情況與跟搭配時差不多一致,其中與搭配時一律不前置。其他指示代詞一般很少在否定句中作賓語,如果在否定句中作賓語,分佈的情況與”“基本一致。
       二、疑問代詞賓語前置
      先秦時期,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的規律要比指示代詞在否定句中作賓語前置的規律強得多,一般情況下,都分佈在動詞或介詞之前。
      疑問代詞作賓語不前置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作動詞的賓語不前置。作介詞”“的賓語不前置。在如(若、奈)……這種固定結構中不前置。而單獨作動詞”“的賓語構成一個固定結構時則可以前置也可以不前置。
      漢代以後,疑問代詞作賓語不前置的逐漸多起來,除了上述幾種情況外,一般情況下也可以不前置。
       三、代詞”“賓語前置
      先秦時期,指示代詞”“”“在非否定句中作賓語也有前置的情況,其中又以字最爲常見。具體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作動詞賓語直接前置。這種情況祇有具備,在《詩經》中作賓語共57例,全部前置;《左傳》《國語》裏也不少,戰國晚期以後就基本上見不到了。
      (二)用標記。這種情況下,所在的句子的謂語動詞祇限於也主要出現在作謂語動詞的句子中,則沒有限制。
      (三)作介詞的賓語前置。有這種用法,沒有這種用法。”“與介詞構成的介賓短語出現在複句的兩個分句之間,起話語銜接的作用。其中在先秦時期作介詞的賓語時基本上都前置,不前置的非常罕見,而則相反,前置的時候比較少。
       四、其他賓語前置
      除了上述各種代詞賓語前置以外,其他賓語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前置。其他賓語前置有以下兩種情況:
      
      (一)用”“”“”“”“”“等作標記。其中用作標記的最常見,其次是”“”“等都偶爾一用。
      (二)作介詞的賓語前置。介詞的賓語無論是代詞還是名詞,都常常前置,介詞的賓語有時也有前置的情況。
      古代漢語的賓語前置,總的趨勢是隨著時間的後移而逐漸減少。至於賓語前置的原因,有些明顯是語用因素造成的,比如,用”“等標記的前置賓語,不論是代詞還是名詞,在句子中都是話題或次級話題,一般情況下也是句子所強調的成分(有時爲了強調謂語動詞,也可以採用這種手段將賓語移位到前面去。例如《孟子告子下》: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爲壑。根據語境,這個句子顯然是強調謂語動詞道(導)。)這種賓語前置顯然是由語用層面上的話題化和焦點凸顯造成的。不過有些現象卻難以在語用上找到合理的解釋,比如,在古代漢語裏通常都是作賓語的,可是除了否定句之外,皆不前置;而作賓語卻往往前置,時代越早,前置的比例越高。同樣是代詞,這種差異是很難從語用層面尋求解釋的。再比如,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加”“作標記的。當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不加”“標記時,前置的代詞賓語總是在否定詞的否定域內,這說明這種賓語前置現象顯然不是話題化因素造成的。另外,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不同的代詞有不同的表現,不僅不前置的表現不同,前置時對否定詞的選擇也不相同。這種情況顯然也不容易從語用層面找到很合理的解釋。所以,我們認爲,古代漢語的賓語前置,既有語用因素,也有其他因素。在其他因素當中,語言融合可能是一個值得考慮和重視的因素。
       五、介詞短語的位置
      介詞短語即介詞及其賓語構成的短語。古代漢語的介詞短語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分佈在謂語中心語的前後,但前置還是後置卻並不是隨意的。有些介詞短語總是分佈在謂語中心語之後,有些介詞短語總是分佈在謂語中心語之前,而有些介詞短語則既可以分佈在謂語中心語之前,也可以分佈在謂語中心語之後。不同的介詞短語的具體分佈位置主要不取決於介詞短語與謂語中心語的語義關係,而是取決於介詞的不同。
       (一)”“”“構成的介詞短語的位置
      這三個介詞可以引介時間、處所以及多種對象成分,所構成的介詞短語主要分佈在謂語中心語之後。引介的成分總是分佈在謂語中心語之後,沒有例外;引介的成分基本上都分佈在謂語中心語之後,分佈在謂語之前屬於例外;引介的成分絕大多數都分佈在謂語中心語之後,少數情況下分佈在謂語之前。
      及其賓語分佈在謂語中心語之前的例子極少,可視爲例外。
      及其賓語分佈在謂語中心語之前的用例雖然要比多,但總體上仍占少數。具體情況如下:
      
      引介時間成分有時前置,其中於是表示時間時一般總是前置。引介行爲涉及的方面或範圍有時前置。引介行爲或判斷的根據時一般前置。此外,從漢代開始,引介處所成分有一部分逐漸前移。
      (二)”“”“構成的介詞短語的分佈位置
      是在甲骨文裏就有的介詞,則是戰國以後才有介詞功能。主要用於引介處所成分和時間成分,”“除了引介處所成分和時間成分之外,還可以引介其他成分,可以引介行爲涉及的對象成分,可以引介理由或依據成分。
      引介時間(時間起點)成分分佈在謂語中心語之前,引介處所成分(起點或經由的場所)則既可以分佈在謂語中心語之前,也可以分佈在謂語中心語之後。引介時間成分和處所成分都分佈在謂語中心語之前。”“引介其他成分也都分佈在謂語中心語之前。
      (三)構成的介詞短語分佈的位置
      是古代漢語的一個非常常見的介詞,它可以引介工具或憑藉成分、原因或理由成分、行爲涉及的對象成分,還可以引介時間成分。引介時間成分分佈在謂語中心語之前,引介其他成分則都有兩種分佈位置,既可以分佈在謂語中心語之前,也可以分佈在謂語中心語之後。
      (四)構成的介詞短語的分佈位置
      介詞wèi時用來引介原因成分、目的成分和服務對象成分,讀wéi時用來引介施事成分。無論讀wèi還是讀wéi,所構成的介詞短語都分佈在謂語中心語之前。
      現代漢語介詞短語相對於謂語中心語的分佈位置主要取決於介詞短語與謂語中心語之間的語義關係,而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來,古代漢語的介詞短語相對於謂語中心語的分佈位置卻主要取決於介詞的不同,這是學習古代漢語時要特別注意的。
       六、數量詞修飾名詞的分佈位置
      古代漢語數詞或數量詞短語修飾名詞有兩種分佈位置,一種是分佈在名詞之前,另一種是分佈在名詞之後。這兩種分佈位置在甲骨文裏就有。
      從時代上看,時代越早,數量修飾語後置的比例越高,相反,時代越晚,數量修飾語前置的比例越高。到春秋戰國時期,數詞直接修飾名詞的時候絕大多數都已經前置,後置的很少見了;數量短語修飾名詞則仍然是後置的更常見。
      數量短語修飾名詞前置的大約起於戰國初期,到戰國後期就比較常見了。
       教學重點:
       1)賓語前置的類型及各自的特點;
       2)介詞短語的位置及其規律;
       3)數量詞修飾名詞的分佈位置及其變化。




體詞謂語句

   體詞謂語句指的是名詞、代詞、數詞、量詞等體詞或體詞性短語充當句子謂語的句子。古代漢語的體詞謂語句的語義類型主要有以下六種:

一、表示判斷
     表示判斷,可以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字來理解。這種體詞謂語句句末一般都有字,不用字的比較少見。先秦時期,判斷句一般不用係詞,《尚書》裏的判斷句有時用,《詩經》裏的判斷句有時用
      也不是係詞,而是表示強調的語氣副詞。真正的係詞是始見於《論語》的字。從《論語》開始,不用係詞的判斷句一般都在句子末尾使用字,這個字不是係詞,也不是語氣詞,而是表示判斷的助詞。《論語》《左傳》等文獻裏,當判斷句的主語和體詞謂語之間使用係詞的時候,句末都不用,相反則一般都使用
     可見的功能與的功能是一樣的,用來表示判斷。
     係詞開始出現於秦漢時期。係詞雖然在秦漢時期産生了,而且之前就已經出現係詞字,但是漢代的文獻裏,判斷句仍然以不用係詞爲常見。

二、表示比況
     表示比況,可以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好比是等來理解。這種體詞謂語句句末可以有,也可以沒有

三、表示說明或列舉
     表示說明或列舉,可以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數(sh
ǔ”“”“等來理解。這種體詞謂語句句末一般都不用字。

四、表示描寫
     表示對主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某種特徵的描寫,翻譯時要加上適當的動詞。這種體詞謂語句句末不用字。

五、表示數量
     表示數量。這種體詞謂語句句末一般也不用字。

六、表示原因或條件



      
     被動句

      句子的主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爲的受事者,同時謂語表示的行爲是對受事主語有消極影響的行爲或者是出乎意料的行爲,這樣的句子叫做被動句。古代漢語的被動句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施事成分不出現的被動句

      這種被動句的主語表示受事者,而施事者不出現,通常稱之爲意念被動。

二、用介詞於(于)引出施動者的被動句

      這種被動句中”“及其所引出的施事成分總是分佈在謂語動詞之後。有時也有施事成分出現而不用介詞”“引介的情況,《史記》中較多見。

三、用助動詞”“”“標記的被動句

      上古時期,出現在被動句中的都是助動詞,在被動句中不引出施事成分時也是助動詞。

四、用介詞引出施動者的被動句

      在被動句中出現始於春秋末期,在春秋末期和戰國初期的文獻裏,大多是助動詞,不引出施事成分,到戰國晚期的文獻裏,引出施事成分的介詞功能則已經占明顯優勢。

五、…………”式被動句

    這種被動句始見於戰國末期,漢代很常見。其中的不再是一個構成名詞性成分的前綴,而是一個被動標記。漢代以後,這種句子中字引介的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現。古代漢語被動句中的助動詞”“”“…………”式中的可以看作是被動的標記,介詞”“都不是被動標記,因爲它們不僅可以引出施事成分,在其他句子中也可以引出其他成分。
     



     比較句

   一、等比比較句
    等比也可稱比況,表示兩種事物相同或不同,相似或不相似。有兩種形式。
         
      (一)謂語中心語由”“”“”“”“”“”“”“”“”“等充當,比較對象用引出。用引出的都分佈在謂語中心語之後,用引出的都分佈在謂語中心語之前。有時也可以省略。

      (二)謂語中心語由”“”“”“充當,比較對象一般都直接出現在謂語中心語之後,作賓語。後面的比較對象有時也可用引出。有時”“然(焉)配合,構成如(若)……然(焉)格式,意思是……那樣(一樣)。這種格式裏的

   二、差比比較句
      差比表示兩種事物相比較,一種事物甚於或不及另一種事物。差比句一般由三部分構成:被比較的對象,比較對象和比較內容。其中比較內容一般由形容詞表示,充當謂語中心語。在肯定句中比較對象一般用引出,分佈在謂語中心語之後。有時可以不出現,《史記》中較多見。有時比較對象用表示,出現在謂語中心語之後,一概不用介詞引介,但翻譯時要加上相應的介詞。在疑問句中比較對象成分多用引出,疑問代詞常用
      有時也可以不出現。
      戰國晚期以後,逐漸成爲固定結構,而且因爲是疑問句,句子的比較內容項有時可以不出現。有時也換成”“
      在中古早期,何如”“孰若也先後出現與固定結構孰與相同的功能,但何如更常見。

      

  三、極比比較句
      極比表示特定範圍內的事物沒有甚於選定的比較對象的。極比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否定形式,另一種是反問形式。
      
(一)否定形式。這種形式中否定詞一般用表示周遍的否定代詞無(毋),謂語中心語由形容詞充當時,比較對象一般用引出,而由稱代時則概不用介詞引介;謂語中心語由動詞”“”“等充當時,比較對象直接作賓語。這種形式一般可以翻譯成沒有……能比得上……”
      (二)反問形式。與前一種形式相比,可以說這種形式用疑問代詞”“”“或副詞代替了”“,其餘部分則基本一致。在戰國中期以前,疑問代詞基本上只用,晚期以後”“等疑問代詞才開始出現在這種句式中。這種形式一般可以翻譯成哪里能比……”哪里比得上……”
      戰國晚期以後,孰與成爲一個固定結構,也可以構成反問句,表示極比。
       極比也有肯定形式,不過在上古很少見。肯定形式用表示最高程度的副詞,比較對象不在句內出現,而存在於語境當中。這種形式始見於戰國晚期。
      

   強調和省略

       一、強調
    強調可以通過語音手段,也可以通過句法手段或辭彙手段。古代漢語已經是死去的語言,只存在於書面文獻當中,所以語音手段的強調已經很不容易看出來,但句法和辭彙手段卻是很清楚的。古代漢語通過句法和辭彙手段進行強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移位

      用移位方式進行強調,即用改變句子成分的分佈位置的手段來實現語用上的強調。這種現象通常稱之爲倒裝。前面說過的賓語前置用”“等標記的情況實際上就是一種強調性移位。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以及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也有人認爲是強調性移位,但本書不採納這種說法。除此之外,古代漢語的強調性移位還有以下幾種情況:

      謂語移位
      謂語移位現象見於感歎句、疑問句和祈使句,都是爲了強調凸顯謂語部分,而將謂語移位到主語之前,前置的謂語和後置的主語之間一般有停頓,要用逗號或其他標點符號隔開。

      狀語移位
      狀語移位指將狀語從謂語動詞之前移動到謂語動詞之後。古代漢語動量成分通常分佈在謂語中心語之前。但是在強調動量成分的時候,則將它移到靠近句子末尾的位置上。具體情況有兩種,一種是直接移動。另一種是將句子的其他成分加上構成一個名詞性短語作主語的主語,而表示動量的成分作句子的謂語。其他狀語也可以這樣移位。

      賓語的臨時移位
      這裏所說的賓語臨時性移位不包括前一章所說的幾種賓語前置的情況。古代漢語裏句子賓語的臨時性移位比較少見,但有時也可以見到。

      (二)加助詞
      用加結構助詞的方式進行強調指的是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上結構助詞,使句子在形式上變成一個不自足的單位,以此來凸顯和強調句子的感歎語氣或反問語氣。

      (三)加表示強調的語氣副詞副詞
      古代漢語的副詞唯(惟、維)是一個表示強調語氣的副詞,它可以加在各種成分的前面表示對該成分的強調。
      古代漢語的強調副詞除了之外,還有等。等,例證請參看語氣副詞中的表示強調語氣一節。

       二、省略

      省略是古代典籍篇章中的常見現象,歸納起來有四種情形,即語境省略、常識省略、風格省略和修辭省略。

      (一)語境省略
      語境省略主要是指省略在上文中已經出現的成分或下文中將要出現的成分的情況,是最常見的省略方式。省略在上文已經出現的成分叫做承上省略,省略在下文將要出現的成分叫做探下省略。
      句子的主語、賓語乃至謂語都可以承上省略或探下省略,其中又以承上省略最爲常見。
      主語的省略
      賓語省略
      賓語省略一般都是承上省略。介詞”“”“的賓語省略比較常見。
      謂語省略
      謂語省略不如主語和賓語省略那麽常見,有時謂語連同其賓語一起省略。
      體詞向心結構中中心語的省略
      體詞向心結構有時會保留定語而將中心語省略掉。主謂結構的主語和謂語之間加之後,整個結構就變成了一個與一般的體詞向心結構相類同的結構,所以這種結構將及其後面的成分省略掉,與一般的體詞向心結構省略中心語是一樣的。
      句子的省略
      句子的省略指省略複句的一個分句。
      除了以上幾種情況外,語境省略有時可以同時省略多個成分。

      (二)常識省略
      常識省略指句子的某種成分表示的是一種常識性的或經驗性的事物,或者對於某種行爲來說,這種事物是唯一的主體或對象,從而省略不說。

      (三)風格省略
      風格省略指作者追求行文簡練,而將一些可省的語言成分省略掉。《史記》是這方面的一個典型代表。將《史記》中一些與先秦有關文獻中內容相同的部分進行比較,可以看到司馬遷行文洗練的具體情形。

      (四)修辭省略
      修辭省略指說話人爲了某種表達效果而有意將某些語言成分省略掉的現象。
      省略的方式雖然不止一種,但是都能從上下文的語境中看出來所省略的成分是什麽,即使像修辭省略,其具體的詞語不能從語境中看出來,但所表達的意思也能從語境中看出來。如果一個句子或一個語段,看上去有成分缺損,但從語境中卻看不出來所缺損的是什麽,那麽就不能視爲省略。
      


     回指與關聯
       一、回指
      所謂回指,即篇章結構中通過指代性成分對前文出現過的成分的稱代以實現某種語用目的的一種手段。古代漢語中的回指從其所起的篇章作用來看,主要有三種,即照應性回指,凸顯性回指和關連性回指。

      (一)照應性回指
      前文出現過的成分或下文將要出現的成分,用指代性詞語來稱代以前後照應,從而使行文既簡潔又文氣一貫,這種回指就是照應性回指。古代漢語的四套指示代詞從語義作用上說有兩種功能,一是指別功能,二是稱代功能。所謂指別功能,就是利用指示代詞特別指明某種事物,或者利用指示代詞將某種事物與語境中存在的其他事物區別開來。所謂稱代功能則是指指示代詞在句子中稱代上下文出現的某種事物,或稱代存在於說話的時空環境中的某種事物。古代漢語的四套指示代詞絕大多數都具有稱代功能,詳細情況見指示代詞一節。從篇章語用角度說,指示代詞的稱代功能主要就是起照應作用。

      (二)凸顯性回指
      凸顯性回指指的是利用指示代詞將說話人要特別強調的某種成分凸顯出來,以引起聽話人(或讀者)的特別注意。
      前面討論過的賓語前置用”“等標記的情況,其中的”“等我們認爲是助詞,起標記作用。但是這些助詞都是從指示代詞發展來的,其最初的功能就是回指,使前置的賓語得到凸顯

      (三)關連性回指
      關連性回指指通過指代性詞語的回指來關連句子或句子以上的篇章單位。關連性回指是古代漢語指示代詞的重要篇章功能之一,它們以關連小句的形式出現在兩個句子之間,回指前文,引出下文。

       二、關聯
      這裏所討論的關連,指的是篇章結構的關連。古代漢語中連詞在篇章結構的關連方面起作重要作用,但篇章結構的關連不僅僅依靠連詞。
      古代漢語篇章結構的關連可以分爲啓下關連和承上關連兩類。

       (一)啓下關連

      啓下關連又可分成三小類:標明、提起和待續。
      標明即通過一定的詞語以標明邏輯關係,前面連詞一節中所討論的單向連詞除了提起連詞之外都屬於這一類,這裏不再舉例。
      提起即通過提起連詞以引出一個篇章段落。例子請參看連詞節中的提起連詞部分。
      待續即通過一定的詞語以顯示話語未完,提示交際對象等待下文。古代漢語表示待續關連的主要是語氣助詞”“”“,此外一些感歎詞也兼具待續關連的作用。語氣助詞”“出現在篇章的話題(單句的主語和複句的分句都可以成爲篇章的話題)之後,表示後面將有對此話題或此分句進行陳述的後續成分,這種作用傳統叫做提頓作用,實際就是起標記話題以提示交際對象等待下文的作用。
      ”“可以單用,也可以連用。
      感歎詞出現在語句之首,除了表達強烈的情感語氣之外,也具有提示交際對象注意下文的作用。

      (二)承上關連
      承上關連即通過關連性詞語承接上文以過遞到下文,雙向連詞是承上關連的主要關連性詞語,但承上關連不僅限於雙向連詞,前文討論的關連性回指,就是起承上關連作用。此外,一些短語乃至句子也起承上關連的作用。
       教學重點:
       1)回指的作用和類型;
       2)關聯的類型

固定結構

      一些詞語經常在一起配合使用,並表示一種特定的意義,這種短語或結構被稱之爲固定結構。有一些固定結構已經在前面的章節中涉及到了,如……/……”“孰與”“何如等,下面再分析幾組常見的固定結構。
      有以      無以
      有以”“無以由動詞”“與介詞構成。有以表示有用來……的東西(辦法、能力)的意思,無以表示沒有用來……的東西(辦法、能力)的意思,確切的意思要根據具體的上下文來掌握。
      ……    ……
      ……是表示反問語氣的固定結構,由疑問代詞與語氣詞構成,也可以用來替換。……是表示否定祈使語氣的固定結構,由副詞(通)與語氣詞構成,有時也用……可翻譯成爲什麽要……”哪里用得著……”……可翻譯成不要……”,中間插入的成分都是謂詞性成分。
      何以……    無以……
      何以……”“無以……中間插入的成分是體詞性成分,作介詞的賓語。何以……也是一個表示反問語氣的固定結構,可以翻譯成要(用)……幹什麽哪里用得著。其中的疑問代詞也可以用”“”“等疑問代詞來替換,可以用來替換。無以……可以表示否定陳述語氣,也可以表示否定祈使語氣,表示否定祈使語氣時也可以用,可以翻譯成用不著……”用不著
      如(若、奈)……    如(若、奈)之何
      如(若、奈……這個固定結構是由動詞如(若、奈)與疑問代詞構成的,中間插入的是體詞性成分,表示……怎麽樣的意思。在戰國中期以前,只有…………格式,……格式是戰國中期以後才出現的。
      如(若、奈)之何本是如(若、奈)……的一種具體格式,其中的是指示代詞,整個格式表示對它(他)怎麽辦(樣)的意思,後來逐漸凝固成一個固定結構,其中的字不再具有稱代功能,只是一個虛化的成分,整個格式就基本上與如何”“若何”“奈何相同,用來詢問原因或辦法,表示爲什麽怎麽樣的意思,其中奈之何只能用來詢問辦法,不能用來詢問原因。


     通過本課語文知識的教學使學生初步瞭解古代漢語的語音系統的基本面貌;初步瞭解傳統音韻學的基本知識;初步認識古代漢語語音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研究古音的材料和基本方法

      於漢字不是音素文字,沒有直接反映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實際語音系統情況,所以只能通過對各種不同的資料進行分析歸納,來間接地瞭解古代漢語的語音面貌。研究古代漢語語音的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一)漢字。漢字雖然不是音素文字,但是漢字中有大量的形聲字,形聲字是由形旁和聲旁構成的,聲旁表示的是字的讀音,也就是說,在造字的時候選擇甲字來作乙字的聲旁,那麼甲字與乙字的讀音肯定是相同的,至少是非常接近的。例如字從得聲,那麼在造字的時候的讀音與一定非常接近。使用相同聲旁的字,它們的讀音也必定相同或非常接近的。例如”“”“”“都從得聲,這些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裏韻母相同而聲母不同,”“二字聲母是[m]”“”“三字是零聲母[
      ]
      ,但在上古造字的時候它們的聲母一定是相同或非常相近的。根據形聲字的這種情況,我們就可以通過對大量形聲字中的聲旁的分析來歸納古代漢語的語音系統情況了。此外,漢字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很多通假字、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等等,這些材料也都與語音有著不同程度的聯繫,因此都是研究古代漢語語音的寶貴材料。
      (二)古代的韻文材料。韻文材料指的是詩歌、辭賦等韻文中的韻腳字。漢語詩歌、辭賦的押韻一般只能是韻母相同或至少主要元音和韻尾都相同的字才能相押,所以彼此押韻的字,它們的韻母一定相同或至少主要元音和韻尾相同。如《詩經大雅綿》第二章: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這一章的韻腳是”“”“”“”“”“,它們在現代漢語裏的韻母是不相同的,”“韻母為,[a][ia]”“[y];但在這首詩創作的時候,它們的韻母應該是相同的,至少主要元音是一樣的。根據這種情況,我們就可以利用詩歌、辭賦等韻文的韻腳字材料來分析歸納詩歌、辭賦創作時期的韻母系統情況,因此古代的韻文材料是研究古代漢語韻母系統的重要材料。
      (三)古代的注音材料。古代的注音材料包括古代文獻中的直音、讀若、反切等注音材料。這些材料直接反映被注音字和用來注音的字在古代的讀音,因此也是研究古音非常有價值的材料。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例如字,東晉的徐邈注音敷,說明當時”“的讀音相同。,徐邈注音萬,說明當時”“兩字讀音相同。讀若是通過比況的方法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注音。如《說文》:椵,讀若賈。”“臑,讀若襦。”“萈,讀若丸,即”“”“在東漢時期的讀音是相同或相近的。反切是用兩個漢字來給一個漢字注音,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與被切字聲母相同,切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例如字,《廣韻》德紅切,即取字的聲母和字的韻母和聲調切出字的讀音。關於反切的具體運用情況在反切一節中再詳細介紹。
      (四)古代的韻書和韻圖。韻書是古人將韻母相同、相近的字彙集在一起,使詩人在詩歌創作時能夠據之選擇韻腳字的一種詞典,如《切韻》《廣韻》《集韻》等;韻圖是古人編制的聲韻調配合的音節表,如宋代的《韻鏡》《七音略》等。韻書不僅將韻母相同、相近的字彙聚在一起,而且在每一韻當中又根据声母的不同分出若干同音字组(传统称之为小韵)並用反切方法進行注音;韻圖則直觀地將字的聲母、韻母和聲調情況都反映出來。所以這兩種材料都能比較準確地反映出當時的語音系統情況,是研究古音最有用的材料。不過韻書和韻圖產生的時間都比較晚,對於研究上古漢語的語音來說,韻書和韻圖只能作為上溯的基礎,而不能作為直接的依據。
      (五)異文材料。異文指不同的書或同一部書的不同版本在記載同一事物時使用不同的字詞。如《春秋隱公十二年》公會鄭伯于時來,《公羊傳》時來寫作祁黎。又如伏羲氏在古書中也寫作庖犧氏”“包羲氏等。這樣的異文對於研究上古漢語的聲母和韻母系統都非常有價值。
      (六)聲訓材料。聲訓是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詞去解釋詞語的一種訓詁方法。聲訓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當時的語音情況,可以作為我們研究古音的參考材料。如《釋名釋水》江,公也。用的就是聲訓,又如《說文》門,聞也。用的也是聲訓。
      (七)對音材料。對音就是通常所說的音譯,對音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詞在借用時的讀音情況,在漢語古音研究特別是音值構擬上有著獨特的價值。梵文namas,借入漢語後音譯作南無,用字對譯原詞的“ma”,說明字在當時的聲母是m,而不是零聲母。梵文buddha,漢語音譯作浮屠”“浮圖,以對音梵文bu,說明字聲母在古代也是雙唇音。自漢代起,中外交流頗繁,漢語從其他語言特別是梵語借入了大量詞語,其中很大一部分採用的是音譯;其他民族語言如朝鮮語、日語、越南語也從漢語借用了大量詞語,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音譯。梵漢對音、朝漢對音、日漢對音、越漢對音等對音材料是我們研究古代漢語語音系統非常寶貴的資料。
      (八)方言材料。漢語有複雜的方言,由於語言發展的不平衡性,古時候的一個音在甲方言發生了變化,在乙方言卻保留下來了。例如字在古代的聲母是舌根音[k],漢語普通話中已變為舌面音j[
      ]了,西南官話仍然念舌根音[k];”“”“上古都是念舌尖中音的,屬定母[d]”“屬端母[t],這些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裏已變成捲舌音了,但在福州話裏這些字仍然念舌尖中音:[
      ][ ][
      ]。古代漢語的許多語音特點保存在現代漢語的方言裏,如粵方言保存了古代漢語的[-m][-p][-t][-k]四種輔音韻尾,閩方言保存在了上古漢語舌頭音舌上音不分的特點,吳方言則保存了古代漢語聲母有清濁對立的特點。漢語方言為我們研究古音提供了珍貴的活語言材料。
      (九)親屬語言材料。漢語與藏語等漢藏系語言有共同的來源,拿漢語去跟同語系的其他語言進行歷史比較研究是漢語古音研究的一種極其重要的方法。漢語上古音研究中的一些難題如複輔音聲母問題、音節模式問題、聲調起源問題等,借助於漢語與親屬語言的比較研究能够得到更好地解決。
      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的基本方法就是充分利用上述各种材料进行系联、分析、比较、归纳,重构出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由于语音系统的时代性和地域性都很强,因此对于古代典籍中的材料包括汉字材料,一定要注意其产生的时代和地域,不能将时代相隔很远的材料混同对待,也不能将地域相隔很远的材料混同对待。
       教學重點:研究古音的材料種類及各自的價值。


古代音韻學知識

       一、反切
      反切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漢字注音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用兩個漢字為另一個漢字注音,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例如,都,當孤切,其中為反切上字,簡稱切上字;為反切下字,簡稱切下字;則稱為被切字。反切注音法產生於東漢末期,從那時開始直到20世紀初期,這種注音方法一直是傳統小學以及傳統語文教育最廣泛使用的注音方法。今天我們要學習反切,主要因為六朝至宋代人所使用的反切反映了當時的實際語音面貌,故通過反切我們可以清楚地瞭解到那個時期的漢語語音系統情況。這對於我們閱讀中古時期的一些文獻,尤其是詩詞等韻文文獻有很大的幫助。另外,今天的學者研究上古漢語的語音系統,中古漢語語音系統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階梯,因此我們要學習上古漢語語音,也必須瞭解中古漢語的語音系統,必須瞭解反切。
      反切作為前人識字注音的工具,其基本原理是很容易掌握的,比如:
      田:徒年切        盧:落胡切           烏:哀都切        布:博故切
       
      按照反切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的基本原則,我們很容易就可以切出”“”“”“的音來。不過,能夠這樣順利地切出被切字的字音的反切祇是一部分,有很多反切按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讀音來念,切不出被切字的音來。例如:

      東:德紅切        烹:撫耕切        楚:創舉切        
      湛:徒減切        喟:丘愧切        西:素雞切
      
        第一個反切的切下字與被切字的聲調不合,第二個反切的切上字與被切字的聲母不合,第三個反切的切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不合,第四個反切的切上字與被切字的聲母不合……。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產生呢?原因在於語音是變化的,現代漢語的語音已經與隋唐宋時期的語音不一樣了。所以要學通反切,還應該從瞭解中古到現代的音變規律入手。
        中古到現代的歷史音變主要有以下規律:    
      與以上規律相對應,形成以下反切拼讀條例:    以上十項反切條例雖然不能反映反切拼讀的全貌,但可以解決大部分今音拼读反切的問題。
      此外,有些反切同時涉及幾條音變規律,如件,其輦切就涉及濁音清化,平送仄不送濁上變去,所以,掌握反切規律,一定要綜合考慮聲、韻、調三個方面因素,從而正確拼讀字音。
       二、三十六字母
      古人對聲母的分析方法是,給每一個聲母取一個漢字作代表,比如p聲母用來代表,t聲母用來代表,n聲母用來代表,等等。這些代表聲母的專用字就叫做字母
      三十六字母是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個字母系統。它是宋代人在唐代守溫和尚制定的三十字母的基礎上,根據當時的實際語音增補調整而成的。三十六字母也就是三十六聲母,它們的分類及其具體音值的構擬如下表:
       三、五音”“七音
      在我國古代的音韻學著作中,關於聲母發音部位的歸納分析主要有五音七音之說。五音最早見於《玉篇五音聲論》;七音是由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最早提出的。所謂五音,是按發音部位的不同把聲母分成五類,即唇音、舌音、齒音、牙音、喉音,在五音的基礎上再分出半舌音、半齒音兩類,就成了七音。後來,古人又將唇音分為重唇、輕唇;舌音分為舌頭、舌上;齒音分為齒頭、正齒,這樣,古代聲母的發音部位就有了十類之別。下面,我們列表把中古三十六字母按古代的發音部位分類,同時,對應以現代語音學的術語並注上國際音標。

         
       四、”“
      對於聲母的發音方法,我國傳統音韻學主要使用”“的術語來作解釋。唐代孫緬在《切韻序》中說:切韻者,本呼四聲,引字調音,各字有清濁。由此可知,聲母的清濁之辨由來已久。後來,古代學者根據韻圖中三十六字母排列的位置及發音特點,又將清濁各一分為二,即:清——全清、次清;濁——全濁、次濁。
      從現代語音學的觀點看,傳統的清濁之分實際上就是聲帶顫動與否的區別,凡發音時聲帶不顫動的一類聲母為清,凡聲帶顫動的一類為濁。至於全清、次清、全濁、次濁的進一步劃分,則涉及到其他的發音方法問題。具体情况如下表:
      表三                     发音方法对照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古代全清、次清之間與全濁、次濁之間的區別特徵是不一致的,次清的是就清聲母的送氣而言,與發音方法的氣流強弱相關;次濁的則主要指非塞音、塞擦音、擦音類濁聲母,與發音方法的阻礙方式相關。古代學者關於聲母發音方法的分類雖然不如現代精密,但應該說是有其合理性的。
       五、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
      音韻學上依照韻尾的不同,將古韻分為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三類。陰聲韻指無韻尾或以元音作韻尾的韻;陽聲韻指以鼻輔音nm
ŋ收尾的韻;入聲韻指以塞音ptk收尾的韻。
       六、”“洪細
      讀古代韻書時常常會遇到洪細這樣的術語,它們都與古韻的分類有關。
      
      是就韻頭和韻腹而言的,中古時將韻母分為開口和合口兩類,稱為二呼。一般說來,開口指韻母不是u/o之类的圆唇元音,也没有uw韵头,合口指韵母是u/o之类的圆唇元音,或有u/w韵头,開口與合口的區別實際上就是圓唇與不圓唇的區別。大約在明清時出現四呼的說法,即開口呼、合口呼、齊齒呼、撮口呼。二呼四呼的關係大致是:
      中古二呼”                             近代四呼
                             洪音               開口呼
      開口
                             細音              齊齒呼
                             洪音              合口呼
      合口
                             細音              撮口呼
      
      洪音細音是兩個相對的傳統音韻學的概念。就現代語音學觀點看,古代沒有i/j介音的韻母類是洪音,發展到現在為開口呼、合口呼;而有i/j介音的韻母類是細音,發展到現在齊齒呼、撮口呼。
       七、叶韻
      語音隨時代的更替而不斷發展變化,我們今天讀《詩經》覺得有些地方不押韻,就是語音發生變化的結果。但是過去有些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認為古代的語音和後代的語音是一樣的,之所以有不和諧的韻腳,是因為古人臨時改讀某些字,以求押韻,於是就把古詩中不和諧的地方都改成他們認為和諧的讀音,這就是
      叶韻,也稱協韻。比如《詩經邶風燕燕》:燕燕于飛,上下其音。之子于歸,遠送其南
      。南北朝人沈重《毛詩音》就在字下注:協句,宜乃林反,說明當時的韻已經不相同了,為了讀起來和諧押韻,要把(中古讀那含切,
      韻)臨時改讀為乃林切)
      宋代的朱熹是叶韻說的代表人物,他在《詩集注》中大量使用叶韻。有時候,同一個字,意義沒有什麼不同,祇是為了和不同的字押韻就任意改變這個字的讀音,
      這樣,一個字就有多種讀音,可以和任何一個韻腳押韻,完全失去了客觀標準。
      叶韻說不能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語言,所以從根本上說是錯誤的,但它的影響卻很深,直到明代的陳第才第一次明確指出叶韻說的錯誤,並提出了時有古今,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的正確论断。
       八、讀破
      讀破也叫破讀,是古代漢語一種改變字/詞讀音以區別不同意義或詞性的方法,主要是改變聲調,且多數是把原來的平聲字(或上聲、入聲字)變讀為去聲字。
         
      讀破大約起於漢代,魏晉以後大量出現,例如,《詩經豳風七月》無衣無褐用作名詞,讀平聲“y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境內莫衣紫”“用作動詞,穿衣的意思,舊讀去聲“yì”。一般來說,後一種音義是由前一種音義演變而來的,所以,傳統上把前一種讀音叫做本字如字,而把後一種讀音叫做讀破破讀。讀破產生的客觀原因是詞義引申和詞性分化,是一種音變構詞的手段。
       讀破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語言現象,許多詞的破讀和本音的分別一直沿用到現代。但是,由於語音的發展變化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古書中注明的破讀也有很多在現代沒有保存下來,這樣的破讀在我們學習過程中不必特意加以區分,按照現代漢語裏的讀音去讀就可以了。
       教學重點:
       1)反切;
       2)三十六字母;
       3”“
       4”“洪細
       5)讀破。




古代漢語的聲母

      在我國傳統音韻學中,聲母又稱作聲紐等,如雙聲古音十九紐中的”“都表示聲母的意思。
      古代漢語共同語的聲母系統比現代普通話的要複雜些,聲母數量要多一些。比如古代的三十六字母就大致反映了中古後期漢語共同語的聲母狀況,這說明漢民族共同語的聲母系統從古到今是處於發展變化之中的。
       一、中古漢語聲母系統
      要了解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首先要了解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在音韻學上,通常將隋唐宋時期的漢語語音稱作中古音。中古音又可以分為中古前期和中古後期。前期以《切韻》音系(也就是《廣韻》音系)為代表,後期以三十六字母為代表。三十六字母在前面已作了詳細的介紹,下面主要介紹代表中古前期語音系統的《廣韻》的聲母系統。
      《廣韻》一書中並沒有類似三十六字母那樣現成的、一目了然的聲母系統。前代學者是通過對《廣韻》反切上字進行系聯、分析、歸納而得出其聲母系統的,因為《廣韻》一個音節祇用一個反切,將全書的反切上字進行歸納分類就可以得到它的聲母系統。研究《广韵》声母系统的学者们由于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不同,因而他们的结论也不一样。最早对《广韵》声母系统进行系联分析的清代学者陈澧归纳为四十类,近代学者黃侃、錢玄同分為四十一類,高本漢、白滌州分為四十七類,曾運乾、陸志偉、周祖謨分為五十一類,方孝嶽分為五十九類。

      反切上字的分類在音韻學上稱作聲類。聲類並不等於聲母,反切上字的選用受反切下字的影響,不同的反切下字要求不同的反切上字和它相拼,以便反切上下字拼起來和諧。這就導致反切上字產生了隨反切下字分類的趨勢。通常是一、二、四等為一類,三等為一類,如見母反切上字分為”“兩類,前者祇出現於一、二、四等,後者祇出現於三等。考慮到這個問題,聲母比反切上字分出來的類要少得多。如見母的反切上字分為兩類,聲母卻祇有一個。王力認為《廣韻》有三十五個聲母,詳見下表:
      
      
        《廣韻》三十五聲母與三十六字母相比,有以下幾點變化:一、《廣韻》唇音祇有重唇音,沒有輕唇音,三十六字母已經有了輕唇音”“”“;二、《廣韻》”“”“”“”“”“”“”“九個聲母在三十六字母合併為正齒音”“穿”“”“”“;三、《廣韻》
      類字在三十六字母中與母合併;四、《廣韻》沒有母,三十六字母有母。
       二、上古漢語聲母系統
      我們這裏所說的上古,指先秦兩漢時期。上古時期漢語共同語聲母系統究竟是什麼樣的面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這裏介紹上古聲母系統的一些主要特點。
      相對上古韻母研究而言,聲母研究的材料要少得多,可以用於上古聲母研究的材料有諧聲材料、古代注音材料、通假異文材料、聲訓材料、對音材料、方言材料和漢藏語系民族語言材料。根據這些材料,學者們研究出了上古漢語聲母系統的幾個主要特點。
      1古無輕唇音” “古無舌上音
      最早研究上古聲母並取得成就的是清代學者錢大昕。他在《十駕齋養新錄》中提出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的著名論斷。
      古無輕唇音,意思是說上古時期的唇音聲母祇有一組重唇音幫組聲母,即讀作雙唇塞音的[p]”母、[
      ]”母、並母母和雙唇鼻音的[m]”母;輕唇音聲母,也就是唇齒音[pf]”母、[ ]”母、[v]”母、[
      ]”母在上古是不存在的,直到中古時期它們才從重唇音中分化出來。這個結論主要是根據上古典籍中大量的通假異文、注音、聲訓材料及諧聲字現象提出來的,
      古無舌上音,意思是指在上古聲母系統中沒有[ ]”[ ]”[ ]”[ ]”這組舌上音聲母,它們是後來從舌頭音[t]”[
      ]”[d]”[n]”這組聲母中分化出來的。這也是根據上古典籍中大量的通假異文、注音、聲訓材料及諧聲字現象提出來的。
      2娘日二紐歸泥
      娘日二紐歸泥這個結論是章太炎提出來的。意思是說中古漢語的母和母在上古漢語中是沒有的,它們在上古歸入母。母歸母是沒有問題的,按王力的看法,《切韻》還沒有母。母歸母的結論在學術界還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上古有母,有的認為母應歸入母。從諧聲材料分析,”“兩個聲母在上古時期的關係確實很密切,”“都是用字作聲符的,屬於母,”“屬於母;”“作聲符,”“母,母。
      3喻三歸匣”“喻四歸定
      喻三歸匣”“喻四歸定是由曾運乾提出來的。意思是說中古的母在上古一分為二,母三等歸入母,母四等歸入母。三歸的結論已被大多數人接受,按王力的結論,三(有些學者稱為母或母)在《切韻》時還沒有從母分出來。四歸的結論大多數學者沒有接受。從諧聲材料分析,上古時期四與母等舌頭的關係比較密切,其音值應該是舌尖中音的某個音,肯定不是中古的半元音[j]字以字作聲符,母,四;字作聲符,母,四;字作聲符,母,四。
      4  照二歸精”“照三歸端
      所謂照二歸精、照三歸端,意思是說,上古時期,中古的組(二)與組字關係密切,組(三)與組的關係密切,他們在讀音上很相近。這個觀點主要是由黃侃提出來的,學術界對這個結論尚有不同的看法。從各種材料分析,上古時期二與組、三與組的關係確實很密切,字,徐邈音在角反字,徐邈音在間反”“屬於二,屬於組;”“作聲符,”“二,屬於組。”“”“”“字作聲符,”“”“屬於三,”“屬於組;”“”“”“同聲符,”“”“屬於三,字屬於組;”“字作聲符,”“屬於組,三。
      5  清化鼻音、清化邊音
      李方桂在《上古音研究》一書中提出上古漢語有清化鼻音和清化邊音,給上古漢語擬了一套與鼻音mnng對立的清化鼻音hmhnhng,擬了一個與邊音l對立的清化邊音hl。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假設,是為了解釋說明像下面这样的諧聲現象:每悔、難灘、午許、賴獺等等。李方桂的這一觀點得到學界的普遍贊同。
      除了上面這些結論以外,中古組、端(知)組聲母在上古與組聲母的關係也引起了學界的注意。中古部分章組聲母字與見組聲母字發生諧聲關係,如”“聲母屬於組,而與兩字有諧聲關係的”“”“”“屬於組,”“”“都用字作聲符,”“”“屬於組,字屬於組。其他材料也反映出組聲母的部分字在上古與組聲母有關係,如字在东漢三國的梵漢對音材料中經常對譯梵文的ke音節。部分組聲母字在上古漢語與見組聲母也有關係,如《說文》:啖,食也。從口臽聲。讀與含同。”“字音徒濫切,屬母,字屬於母。字與字同聲符,字屬母。學術界已經注意到”“兩組聲母在上古與組的關係,但究竟是一種什麼關係,目前各家的看法還很不統一,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为使大家對上古漢語聲母系統有一個大致瞭解,下面列出王力和李方桂两家所構擬的先秦時期的漢語聲母表:         
       表六:李方桂先秦聲母表(三十一個聲母             
      
      (三)上古漢語的複輔音聲母問題
      《切韻》聲母和三十六字母都是單輔音聲母,但現在多數學者認為上古漢語很可能是有複輔音聲母存在,主要理由是:
      1)諧聲材料說明上古可能有輔音複聲母存在。如字作聲符,屬於[l][k]”“字作聲符,母,[k]屬溪母[
      ]作聲符,母,屬於母;作聲符,屬於母,[p]作聲符,母,母;字作聲符,母,母。又
      (sà)字作聲符,[s][g]作聲符,母,[m]。這些材料說明造字時代的漢語有KlPlSm這樣的複輔音聲母存在。
      2)讀若、又音以及古代文獻中的其他注音材料也說明上古漢語可能有複輔音聲母存在。同聲符,《說文》讀若藍屬舌根母,母。又音就是一字多音,有許多又音是古代複聲母分化而成的,字,《玉篇》有盧各”“何格兩個反切,母,屬舌根[
      ]字,《類篇》有相干”“鋪官兩個反切,母,屬唇音[
      ],《玉篇》音古還切,又音力旬切母,母。《左傳昭公十一年》城陳蔡不羹,孔穎達疏:(羹)音亦為郎母,母。《漢書古今人表》黃帝樂官伶淪,服虔:淪音鰥母,母。
      3)異文材料也證明上古漢語可能有複輔音聲母存在。《尚書》西伯戡黎字,《史記周本紀》引作字属母,母。《周易師卦》:在師中吉,承天寵也《音義》:如字。鄭云:光耀也。王肅作,云:也。”“字中古屬[
      ],“母;《尚書堯典》宅西曰昧穀,《史記五帝本紀》引作昧谷,裴駰《史記集解》:徐廣曰:一作柳[m][l],這些異文材料說明上古存在
      CL型複聲母。
      4)親屬語言材料也可以證明上古漢語可能有複輔音聲母存在。學術界普遍認為下面一些藏文詞語與漢語詞語有同源關係:
      這些與漢語同源的藏語詞都有複輔音聲母,說明與它們同源的漢語詞在早期也可能是有複輔音聲母的。
      古代漢語複輔音聲母問題的研究歷史不長,因此儘管目前大多學者都肯定上古漢語有複輔音聲母,但對上古漢語複輔音聲母的結構類型、複輔音聲母與上古漢語語法形態的關係、複輔音聲母簡化的方式規律等諸多問題都還存在分歧,這些問題還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

       教學重點:
       1)研究中古漢語和上古漢語聲母系統的材料和方法;
       2)上古漢語聲母系統的基本面貌;
       3)上古漢語聲母系統研究的不足。


古代漢語的韻母

      與聲母相比,韻母的構成比較複雜。普通話的聲母一般由單個音素充當(零聲母除外),而韻母卻不然,它可以由一到三個音素構成。元音是構成韻母的主要成分,每一個韻母至少必須有一個元音,一部分韻母僅由元音構成,一部分韻母是由元音加鼻輔音構成的。韻母可以分析為韻頭、韻腹和韻尾三部分,但不是所有的韻母都是三部分俱全。韻腹是每一個韻母都必需的,韻頭、韻尾卻不一定,例如,普通話韻母“an”有韻尾卻無韻頭;韻母“ia”則有韻頭而無韻尾。
       一、中古漢語的韻母系統
      要了解上古汉语的韵母系统,首先要了解中古汉语的韵母系统。而要了解中古汉语的韵母系统,就不能不談《廣韻》的206韵。《廣韻》是北宋時代官修的一本韻書,由陳彭年、丘雍等人在前代韻書的基礎上編修而成,全名叫《大宋重修廣韻》,它是研究中古漢語語音的基本資料和主要依據。
      在《廣韻》中,共有206個韻,每一韻用一個漢字來表示,傳統音韻學把它稱為韻目,如四個韻目就代表四個不同的韻。應該注意的是,這裏所謂的與我們所說的韻母並不是一個概念,首先,幾個韻可以是相同的韻母,如”“”“三韻所代表的韻母是相同的,但卻有平、上、去的聲調差別;其次,一個韻不一定就祇包含一個韻母,比如韻就代表[uN][uN]兩個韻母。可見,韻不包括韻頭,祇要韻腹、韻尾、聲調相同的字,就屬於同一韻。因為古代韻書是為當時人們作詩押韻而編著的,詩律講究聲調的平仄,押韻要求聲調一致卻不管韻頭,所以《廣韻》的206韻切不可認為是206個韻母。
      《廣韻》平、上、去、入四聲的韻數是不一致的,去聲最多,共60韻;其次是平聲,共57韻;上聲比平聲少兩個,共55韻;最少的是入聲,祇有34韻。
      根據擬音,《廣韻》韻母共計142個,面對這麼一個龐大的韻母系統,學者們不免產生懷疑,有的學者認為《廣韻》的韻母系統不是一時一地實際語音的記錄,而是一種反映南北方言、古今語音的綜合音系,有的學者則認為,《廣韻》音系雖然不能稱為一地之音,但確實是一時之音,是公元六世紀(隋唐時期)南北通用的雅言,即當時的讀書音。雖然在《廣韻》的性質問題上學者們還存在分歧,但《廣韻》在漢語語音史的研究中的重要學術價,學者們還是一致認同的。
       二、上古漢語的韻母系統
      上古沒有韻書,前輩學者便主要根據《詩經》等先秦韻文押韻的情況,對上古時期(主要是周秦時期)的韻母系統進行了研究。現在我們將王力在《汉语史稿》中所分的上古三十韻部及其擬音列表如下:
      需要注意的是,上古韻部的韻目名稱取自《廣韻》,但用同樣韻目所代表的韻(韵部),在上古和中古所包含的字不一定是相同的。例如:
        
      上古韻部是以《詩經》等韵文押韻的實際情況為依據歸納出來的,它反映的是上古時期韻母系統的面貌,由於語音是不斷變化的,所以上古中古韻部肯定有所不同,這樣,上例中上古部部分字分化到中古的”“等韻,而部的部分字到中古则歸入部。諸如此類的分合現象就不足為怪了。
      此外,根據《詩經》等韵文押韻歸納出的三十韻部只是韻腹、韻尾的歸部,並沒有顯示出韻頭的差別,所以上古三十韻部並不等於說上古有三十個韻母。如果加上韻頭介音的不同,上古的韻母是很多的,王力擬測為151個。关于上古漢語韻母系統的研究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入。
       教學重點:
       1)研究中古漢語和上古漢語韻母系統的材料和基本方法;
       2)上古漢語韻母系統的基本面貌;
       3)上古漢語韻母系統研究的不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