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基本词类
(2011-05-07 15:21:18)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语言库 |
古代汉语语法单位及本课程所介绍各小类情况:
词 |
|
||||||||||
实 |
虚 |
|
|||||||||
体(名)词性词类 |
谓 词 性 词 类 |
|
|||||||||
名词 |
代词 |
形 容 词 性 词 类 |
动词性词类 |
|
|||||||
形容词 |
数词 |
副词 |
动词 |
介词 |
连词 |
助词 |
语气词 |
|
|||
|
|
||||||||||
词组 |
二者结构方式相同,词组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成为句子 |
句法结构 |
非核心结构关系 |
核心结构关系 |
助词结构 |
|
|||||
联合、连谓 |
偏正、主谓、述补、述宾 |
|
|||||||||
句子 |
句 |
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 |
复句、单句 |
|
说明:
一、名词的语法功能:
* 古今汉语的名词语法功能的异同:
同:名词多作句法结构中的主语、宾语、定语和名词性偏正结构的中心语。
异:古汉语名词可以做判断句的谓语,可以作状语。
(一)名词充任偏正结构的中心语。
(二)充任判断句的谓语。(参见P319判断句节)
(三)充任状语,修饰谓语。(现代汉语中仅时间名词有此功能:学生[下午]开会。)
辨别:名词出现在主语后,动词前。
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类型:(见教材例)
1、表示时间。例如:[旦日]飨士卒;吾[日][三]省(吾)身。
注意:“初”在句首时是时间名词“当初”,在主语后谓语前是时间副词“刚刚”,均作状语。“始、曩、昔”都是时间名词。(P260)
2、表示处所或方位:翻译时根据文义加介词“到、在、从、对”
例如:[郊]迎;[家]居;[道]亡;[外]求君;[东]败<于齐>
3、表示比喻:可译为“像……一样”。
例如:操刀挟盾,[猱]进[鸷]击。
4、表示对人的态度。可以翻译为“像对待……一样”。
例如:知君之[犬马]畜伋
5、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工具。翻译时根据文义加介词“依照、根据、用”。
[势][不][两]立
二、名词的活用:P225
1、活用作一般动词:词义会发生一些变化,译时加上相应动词。
2、活用作使动动词:
使动动词: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发出某种动作行为,或使宾语成为某类人或事物,或使宾语具备某种性质。
3、活用作意动动词:
意动动词: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者认为宾语属于某类人或事物。
* 4、判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标准:根据改变了的语法位置。(注意辨析属于何种活用)
1)两个名词相连,既非联合结构又非偏正结构,则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例如:
(1)述宾:令赵帝秦;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2)主谓:子房前
辨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名词出现在代词前面,活用作动词。例如:闻而药之;欲吴王我;先主器之;
3)名词出现在助词“所”后,活用作动词。(参见P281助词“所”、P312“所”字结构)例如:乃丹书帛,置人所罾鱼腹中。
4)名词出现在助动词后,活用作动词。例如:非能水也;欲相甘茂
5) 名词出现在副词(P255)后,活用作动词。例如:初,秦伯好土功,亟城而无处。
注意:这一规律不适用于判断句。判断句中副词可以修饰名词谓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6)名词后带介宾结构,活用作动词。例如:
(1)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2)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食,宁毋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
7)名词出现在连词“而”前后,活用作动词。例如:
(1)隧而相见
例外:蟹六跪而二螯。(描写句,未活用)
练习
一、人称代词:没有单复数之别。
类别 |
第一人称 |
第二人称 |
第三人称P233:用指示代词表示 |
|||
用词 |
吾、我、予(余) |
女(汝)、尔、若 |
而、乃 |
之 |
其 |
彼 |
功能 |
作主语、宾语、定语 |
多作定语,你(你们)的 |
宾语,他、他们(它、它们) |
作定语,他、他们(它、它们)的 |
主语、宾语, |
|
特殊:1、朕:秦以前任何人都可用。秦以后为帝王自称。2、尊称对方为“君、子、足下”。3、谦称自己为“臣、仆、妾、寡人、愚”或自称己名。 |
二、指示代词P236: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
远指 |
特指 |
泛指 |
旁 指 |
无定代词(作主语) |
复 指 |
谓词性P240 |
|||||
彼、夫:定语,那 |
其:定语,表特定意义 |
之、兹:定语、宾语 |
佗(定语)、他(宾、定、判断句谓语):别的、其他的 |
或:有的、有人、某人 |
莫:没有什么,没有人 |
者:复指前名词性成分,起强调作用。 |
相当于述(介)宾结构 |
|
|||
尔(宾、定)、若(定语):如此 |
然 |
焉 |
诸 |
|
|||||||
谓语,像这样 |
补语,于此、比这个 |
宾语,之于 |
|||||||||
莫:汉以后成为否定副词。 |
|
注意:
“散其党,收其余(与),闭其门,夺其辅,国乃无虎。”
“其余(与)”:它的参与者。“其辅”:它的辅助者。
“余(与)和辅”这两个动词已经指称化,即由陈述动作行为,转而指称施事者。
三、疑问代词P241:
类型 |
指 |
指 事 物 |
指处所 |
||||
用词 |
谁 |
孰:哪一个 |
孰与:表比较,“与…比,哪一个(更)” |
何:什么、为什么、怎么、那里 |
胡、曷、悉:1、状语,为什么 |
2、胡为、曷为:问原因。悉以:问方法 |
安、恶、焉:状语,在哪里。 |
用途 |
一般问 |
选择问 |
一、性质形容词:
一般是单音节的。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带对象、处所、原因补语。常活用作其他词类:
1、活用作名词:转指表示具有该性质的具体事物。例如:披坚执锐
2、活用作动词:
* 3、判断性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标准:
二、状态形容词:作静态的描写,表示“……的样子”。都是多音节的。
1、连绵字形容词:须臾、磊落、流离、仿佛……(参见第六章第六节P87)
2、重言形容词:“茕茕孑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仅长江滚滚来。”
3、带词尾的形容词:而容崖然、沃若、密如、率尔、芒芒然
一、数词的形式:
1、基数词:春秋以前,整数和零数之间要加零。例如:三十有六国
2、分数:十分吴楚之一、三国之一、得三之二、卒之坠指者十二三
3、序数词:基本上与基数词同形。
二、数词的语法功能:
一、动词的种类:
1、及物动词(多):带宾语。有时宾语隐含在句法结构中。
2、不及物动词(少):例:胜、败、死、活、起、来、去
3、助动词:位于充任谓语核心的动词或动词性成分前。
二、使动动词:
1、当及物动词带使动宾语时,就是使动动词。有时及物动词带使动宾语后会改变读音。
2、不及物动词带使动宾语的频率很高。这时,不及物动词就活用为及物动词了。
3、名词(P226)、形容词(P246)也时常活用为使动动词。
三、意动动词:都是由名词(P227)或形容词(P246)活用而成的动词。带意动宾语。
* 四、为动动词:
特别注意:带星号的和红色标示的副词的用法。
一、否定副词:
一般性否定 |
禁止性否定 |
对尚未始施行为或过去状况的否定 |
否定名词性成分 |
不、弗、毋(无)、勿、未、非、*微 |
毋(无)、勿:不要 |
未:没有、还没有 |
非、微 |
注意:1、“毋(无)、勿、未、非、微”都不止表示一种否定。
二、时间副词:
类型 |
表示过去时间 |
现在时间 |
将来时间 |
始发时间 |
间隔时间 |
最终时间 |
向、已、既、业、尝、*曾 |
方、正、适 |
且、将、行 |
初 |
遂、*乃、辄、寻、旋 |
终、*卒 |
|
译 |
从前、过去、刚才、已经、不久、曾经 |
正、正好、恰好 |
将要 |
刚刚 |
就、于是、不久 |
终究、终于、最终 |
注意:1、“初”在句首时是时间名词“当初”,在主语后谓语前是时间副词“刚刚”,均作状语。“始、曩、昔”都是时间名词。(P260)
三、范围副词:对谓词性成分进行范围修饰。例:治天下之大器举在此。
类型 |
表示总括,即最大范围 |
表示特定范围,即较小范围 |
皆、尽、等、毕、举、悉、俱(具)、咸、凡、率 |
但(亶)、*特、直、仅、徒、止、独 |
|
译 |
都、全、总共、一律、一般 |
只、仅仅、单单 |
四、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和心理活动动词。例:今子大夫报寡人也特甚。
最 高 程 度 |
较 高 程 度 |
较 低 程 度 |
程 度 加 深 |
最、绝、至、极 |
太、*特、殊、尤、良、甚、大 |
略、少、*稍、*微、颇 |
弥、加、益、愈、兹(滋) |
五、情态副词:修饰动词性成分。例:
类型 |
表 示 方 式 |
表 示 速 度 |
表示频率 |
|||||
俱 共 并 |
间 *微 窃 |
弟(第) |
相(互动) |
相(单方) |
*稍 渐 |
遽 *卒(猝) 暂 立
即 |
复 数 累 亟 屡 仍 |
|
译 |
共同 一同 |
暗地 悄悄地 私下里 |
只管 尽管 |
互相 |
(不译) |
渐渐地 |
马上 一下子 |
再 屡次 仍然 |
六、语气副词:修饰名词性谓语和动词性谓语,表达各种语气。
确认语气 |
测度、商榷语气 |
惊异语气 |
命令语气:委婉地命令,带劝诫 |
*乃、即:就是 |
|||
果:果真 |
其 殆 盖:大概、也许、恐怕 |
竟 *曾:竟然、居然、竟 |
|
必、定:一定、确实 |
其:还是、一定 |
||
诚、信:的确、实在 |
|||
固:本来 |
七、表敬副词:
敬词 |
请:请允许、愿意。敬、谨:恭敬地、认真地。幸、惠:有幸、受惠。辱:不耻。垂:施恩。蒙:承蒙。 |
谦词 |
敢:斗胆、冒昧。窃:私下里。忝:有愧于。伏:伏在地上。 |
* 一字两副词:
微:否定副词(不、不是)、情态副词(暗暗地);
曾:时间副词(曾经)、语气副词(竟);
乃:时间副词(于是)、语气副词(就是);
卒:时间副词(最终)、语气副词(马上);
特:范围副词(只、近)、程度副词(很、非常);
稍:程度副词(稍微)、情态副词(渐渐地)。
一、介词的种类:
1、带名词性宾语或谓词性宾语:于(乎)、以、为、因、由、自、从、与、及
2、只能带谓词性宾语:纵、虽、如、若、苟、令、倘、即、设、假、使。构成的介宾结构多作状语。
* 注意:凡过去认为是连接偏正复句的连词,本教材均视为带谓词性宾语的介词。本教材认为连词只连接联合结构的复句。不过除了复句外,连词可以连接平列关系和修饰关系的结构。(参见1.本章第八节P276、2.第十四章第四节P336、P343)
二、古今差别较大的介词:
1、于(乎、於):介宾结构多作补语。可以引介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在、从)、时间(在、到)、涉及对象(向、对、与、给)、主动者(被)、原因(因、因为)、比较对象(比)。
注意:
1、少数作状语:7.1.1例2)。
2、与事对象指除了施事者和受事者之外的涉及对象。
2、以:可以引介动作行为的凭借(用、按照、凭、凭借)、时间(在)、涉及对象(把)、原因(因、因为)。
注意:
1、介词“以”的宾语有时置于“以”之前(例:君子义以为质。),有时隐含,承前省略(例:孝公用商鞅之法……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2、“以”引介原因的宾语是小句,且位于谓语核心后时,“以”仍为介词,介宾结构作补语。
3、为:(P274)引介的介宾结构只能在谓语核心前作状语。
可以引介动作行为的涉及对象(为、替)、目的(为、为了)、原因(因、因为)、施事者即主动者(被)、假设条件(如果、若)。
“为”引介假设条件时,宾语是谓词性的,“为”仍为介词,介宾结构作状语或补语。
分析:“王甚喜人之掩口也,[为近王],必掩口。”
因为谓词性成分“近王”作为介词“为”的宾语,表示目的,陈述性减弱,自身已事物化了。这属于指称化的自指(参见P281),即谓词性成分自身一般地事物化了。
4、因:介宾结构只能作状语。可以引介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原因。
分析:1)吴子欲因楚丧而伐之。2)因其富厚,交通王侯。3)因时变法者,贤主也。
5、虽:引介假设条件的谓词性宾语,介宾结构只能作状语。“虽”用于引介条件,表示状语同谓语核心之间是:
1)转折关系,“虽然”,引介真实条件;
2)*让步关系,“即使、即便、纵然、就算”,引介假设条件。
分析: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
6、苟:引介假设条件的谓词性宾语,介宾结构只能作状语。
分析:1)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7、与(其):引介背景条件或比较对象,表示“与……(相比),不如/宁可……”。介宾结构只能作状语。
分析:1)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
2)与人刃我,宁自刃。
一、连词与介词的本质区别:
|
连 |
介 |
位 |
两个直接成分之间 |
与一个直接成分构成介宾结构 |
语法功能 |
1、表示平列关系,两个直接成分共同作谓语或分句。2、表示修饰关系,作状语和中心语。 |
把宾语引介给谓语核心,介宾结构同谓语核心之间是修饰关系(偏正-状中)或补充关系(述补)。 |
平(并)列关系:即非核心关系(见第十三章P291)
包括等立(“并且”)、共时(“一边……一边”)、一般性转折(“虽然……但是”)、选择(“是……还是”)、承接(连谓结构,一般不用关联词)、进层(“不但……而且”、况且)等。
平列结构的直接成分之间互不陈述、支配、修饰、补充,整个结构不存在一个结构的核心。
二、古代汉语主要连词:与、及、以、并、且、而、则、况、故、之
三、古今差别较大的连词:(分析教材例)
1、与:可以连接各种成分,连接的两项是平列关系。
2、且:连接谓词性成分,连接的两项是平列关系。
3、而(P278):连接谓词性成分,连接的两项是平列关系或修饰关系。
4、以(P279):连接谓词性成分,连接的两项是平列关系或修饰关系,不连接句子。
5、则:连接谓词性成分,连接的两项不可能是等立关系,一般是承接关系或转折关系。
6、之:只能连接定语和中心语,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但“的”是定语的后附性成分,而“之”是介接性的。
* 准备知识:谓词性成分指称化
(一) 谓词性成分指称化:语言表达由谓词性成分的陈述,和名词性成分的指称构成。但陈述和指称可以相互转化。谓词性成分指称化就是谓词性成分由陈述转化为指称,包括转指化和自指化。
例:鸟(名词性成分的指称)飞起来(谓词性成分的陈述)。
(二) 指称化的两种情况:
1、转指:谓词性成分由陈述动作行为转而指称(提取)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或受事者。此时谓词性成分已名词化了。例如:P233
“散其党,收其余(与),闭其门,夺其辅,国乃无虎。”
“其余(与)”:它的参与者。“其辅”:它的辅助者。
“余(与)”和“辅”这两个动词作为指示代词“其”的中心语,已经指称化,由陈述动作行为,转而指称施事者。
2、自指:谓词性成分自身一般地事物化了。此时谓词性成分仍是谓词性的。例如:P274
“王甚喜人之掩口也,为近王,必掩口。”
1)“之”插在主语“人”和谓语“掩口”之中,构成之字结构自指化,作“喜”的宾语。
2)谓词性成分“近王”作为介词“为”的宾语,构成介宾结构作假设条件状语,陈述性减弱,自身已经事物化了。
(三) 指称化的标记问题:
1、指称化的形式标记:助词。当谓词性成分出现在助词结构中时,其功能均由陈述转为指称。如上例“人之掩口”中的“之”。
2、无标记的指称化:谓词性成分不在助词结构中,却出现在体词性成分的位置上时,其功能由陈述转为指称。如上例“收其余(与)”、“为近王”。
一、助词的语法功能: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高度抽象化、高度语法化的一个词类。
古代汉语的助词:是谓词性成分指称化的形式标记。
助词的语法功能:与谓词性成分一起组成助词结构,表示谓词性成分指称化了。
二、助词的种类:
助词 |
指称情况 |
句 |
者 |
转指 自指 |
|
所 |
转指 |
|
之 |
自指 |
|
其 |
自指 |
|
古代汉语语气的表达手段:
1、代词(疑问代词);2、副词(语气副词);3、语调(叙述、感叹、祈使、疑问);4、语境;5、语气词
学习、运用中注意:
1、句末语气词都有自己特定的语气表达功能,无论出现在何种句型中都不改变。
句子异于句末语气词语气的其他语气,通过上述1-4手段表达出来。
2、(P288)有时几个句末语气词连用,每个语气词仍表达自己的特定语气,从而组合成全句的复杂语气。句子语气的重心往往由最后一个语气词表达。
一、句末语气词:(分析教材例句)
词 |
表 示 的 语 气 |
出 现 的 句 型 |
最基本的用法 |
||
也 |
肯定语气,静态的判断或确认。 |
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祈使句、疑问句 |
位于判断句末 |
||
矣 |
对动态变化的报道。类似“了” |
位于叙述句末 |
|||
焉 |
提示性的陈述语气 |
位于叙述句末。(可释为“于此”时是谓词性代词P240) |
|||
|
|||||
乎 |
疑问、征询语气,强烈,使用频率最高 |
在特指问、选择问中同“呢”,是非问、反问中同“吗”,征询问、祈使句、感叹句末同“吧”。 |
|||
与(欤) |
疑问、征询语气 |
||||
邪(耶) |
|||||
|
|||||
哉 |
强烈的感叹语气 |
出现在感叹句末的频率最高,同“啊”,也常位于疑问句末 |
|||
二、句首语气词:(分析教材例句)
1、夫:提起话题,引发议论。有指示代词(P237)虚化而来,带指示性。
2、唯“惟、维”:1) 希望语气;2)提起话题,引发议论。
三、句中语气词:(分析教材例句)
也:表示停顿,起舒缓语气引起下文的作用
简答题
1. 古代汉语的最小语法单位是什么?
答:古代汉语的最小语法单位是词。
2. 为什么确定古代汉语某词词类归属的方法同确定现代汉语某词的词类归属有所不同?
答: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确定古代汉语某词词类归属的方法同确定现代汉语某词的词类归属有所不同,因为现代汉语是活的语言,话语生成的机制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哪一种组合可以成立、哪一种组合不能成立人们都有一致的标准,因而利用语法分布基本上可以解决现代汉语的词类问题。古代汉语是一种已经退出了交际领域的语言,古代汉语的话语生成机制已经不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不能主观地替代古人去判断哪一种组合可以成立,哪一种组合不能成立,不可能用自己生成的文言句子来研究古代汉语语法问题,而只能从现有的文言语言材料中归纳出古代汉语的词类系统。
3. 确定古代汉语词类的最基本的方法是什么?
答:某个词在某一语法位置上出现的频率在确定其所属词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统计的方法是确定古代汉语词类的最基本的方法,所谓活用、兼类都要有一个量的标准或者说频率的标准。
4. 古代汉语名词的语法功能有哪些?有哪两项基本的语法功能是现代汉语名词所不具备的?
答:古汉语名词的语法功能主要是多作句法结构中的主语、宾语、定语和名词性偏正结构的中心语。但名词作判断句的谓语和作状语这两项基本的语法功能是现代汉语名词所不具备的。
5. 古代汉语中名词充当状语有那些类型?
答: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有表示时间、表示处所或方位、表示比喻、表示对人的态度、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工具等几种类型。
6. 什么是名词的活用?
答:名词的活用是指名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作为其他类别的词使用。名词的活用主要指活用为一般动词、使动动词、意动动词。
7. 什么是名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何翻译为现代汉语?
答:所谓使动动词是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发出某种动作行为,或使宾语成为某类人或事物,或使宾语具备某种性质。名词活用为使动动词,表示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转变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者使宾语发生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作行为。翻译为现代汉语时除了在活用词的位置上增加“使”以外,一般还要增加能够与名词搭配的动词。如“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霸勾践”翻译为“使勾践成为霸主”,在“霸主”前增加“成为”。
8. 什么是名词活用为意动动词?如何翻译为现代汉语?
答:名词活用作意动动词是指主语认为宾语属于名词表示的某类人或事物。翻译时除了在活用词的位置上增加“把”以外,一般还要增加能够与名词搭配的动词。如“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庸奴其夫”翻译为“把自己的丈夫当作奴仆”。“奴仆”前增加了“当作”。
9. 判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标准有哪些?
答: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它的语法位置会发生改变,根据改变了的语法位置我们可以判断名词活用作动词。主要标准有:
(1) 两个名词相连构成一个组合,这个组合既不是联合结构也不是偏正结构,那么这两个名词中的一个一定活用为动词了。如果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那么就组成述宾结构。例如:“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中的 “帝”。
(2) 名词出现在代词前面,活用作动词。如:“尔欲吴王我乎?”
(3) 名词出现在助词“所”后面,活用作动词。如:“乃丹书帛,置人所罾鱼腹中。”
(4) 名词出现在助动词“能”“可”“敢”“欲”等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5) 名词出现在叙述句中的副词后面,活用作动词。例如:“晋灵公不君。”
(6) 名词后面带有一个介宾结构,构成一个组合,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食,宁毋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
(7) 名词出现在连词“而”前面或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10. 古代汉语的代词和现代汉语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那里?
答:古代汉语的代词和现代汉语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指示代词的系统性方面。
11. 古代汉语里哪类代词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
答:古代汉语里的无定代词“莫”和“或”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
12. 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系统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不同?
答:现代汉语的指示代词系统是近指和远指二分,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系统与现代汉语很不相同,主要有五组:近指和远指,特指和泛指,旁指代词,无定代词,谓词性代词。
13. 什么是无定代词?
答:没有确定的指代对象的代词叫无定代词。古代汉语中主要有 “或”和“莫”。“或”是肯定的,意为“有的”“有人”“某人”;“莫”是否定的,意为“没有什么”“没有人”。无定代词只能作主语。
14. 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可以分成几类?
答: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可以分成三类:指人、指事物、指处所。三类之间存在相互交叉的现象。
15. 形容词活用主要有几种情况?
答:形容词活用主要有活用作名词、一般动词,使动动词或意动动词。
16. 判断性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标准是什么?
答:判断性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标准主要有:
(1) 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构成一个组合。如:“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2) 形容词出现在助词“所”之后,一般活用为意动动词。例如:“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3) 形容词出现在助动词“能”“可”“足”等后面,活用为动词。如:“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17. 古代汉语的状态形容词可分为几种类型?
答:状态形容词都是表达静态的描写,即表示“……的样子”。状态形容词从形式上分析,古代汉语的状态形容词都是双音节或多音节的,可分为三种类型:联绵字、重言、带“然”“如”“尔”“若”等词尾。状态形容词一般不活用作动词,它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谓语和状语。
18. 古代汉语的数词同现代汉语的数词有什么差别?
答:古代汉语的数词同现代汉语的数词有较大的差别,现代汉语的数词属于体词范围,语法性质接近于名词,古代汉语的数词经常作谓语,因而属于谓词性词类。古代汉语数词的语法性质,特别是基数词的语法性质接近于形容词。
19. 古代汉语整数和零数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答:基数词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都要加“有”字。
20. 古代汉语分数表达方式需要注意什么?
答:分数的基本形式是在分母和分子之间加上“分”字和“之”字,并在“分”“之”之间加入一个同分母有关的名词。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分子、分母间不加任何字。
21. 数词有什么语法功能?
答:古代汉语数词的语法功能接近形容词,经常作谓语、定语、状语。
22. 什么是使动动词?它的语义特征是什么?
答:使动动词是及物动词的一个小类,它的语义特征是表达使宾语发出某种动作、行为,使宾语具备某种性质,或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及物动词带有使动宾语的时候,就是使动动词。如:“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于掌。”
23. 什么是意动动词?它的语义特征是什么?
答:意动动词也是及物动词的小类,它的语义特征是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认为宾语是某类人或事物。意动动词都是由名词或形容词活用而成的动词,不可能是原本属于动词词类的动词。
24. 什么是为动动词?它的语义特征是什么?
答:为动动词也是及物动词的小类,它的语义特征是为宾语发出某种动作或行为。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活用作为动动词,带为动宾语。如“伯夷死名于首阳山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 “死名”即“为名死”,“死利”即“为利死”。
25. 古代汉语的副词有几类?与现代汉语副词的类别有什么不同?
答:古代汉语的副词有七类:否定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情态副词、语气副词、表敬副词。在副词的系统性上,古今汉语相类似,只是古代汉语多了一类表敬副词。
26. 什么是表示禁止性否定副词?意思和否定特点是什么?
答:表示禁止性否定用“毋(无)”和“勿”,意思是“不要”。这两个否定副词都用于否定动词性成分,一般不用于否定形容词。
27. 古代汉语语气副词有几类?
答:语气副词多用于修饰名词性谓语和动词性谓语,表达各种语气。语气副词有五类:确认、测度、惊异、命令和反问。
28. 连词同介词的区别是什么?
答:连词同介词的区别是:连词位于构成同一组合的两个直接成分之
间;介词位于其中一个直接成分的开头,并与这个直接成分构成介宾结构。连词连接的两项是平列关系或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介词的语法功能是组成介宾结构,把自己的宾语引介给谓语的核心,介词连同引介的宾语同谓语的核心之间只能构成修饰关系或补充关系,不可能构成平列关系。这就是连词与介词的本质性差别。
29. 古代汉语助词语法功能是什么?
答:助词是古代汉语中高度抽象化、高度语法化的一个词类,它的语法功能是:与谓词性成分一起组成助词结构,表示谓词性成分指称化了。
30. 陈述和指称怎样相互转化?
答:语言表达基本上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是指称,一个是陈述。从语法的层面来说,谓词性成分表达典型的陈述,名词性成分表达典型的指称,但是陈述和指称可以相互转化。陈述转化为指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转指,一种是自指。
31. 什么是转指,什么是自指?什么是指称化?
答:所谓转指是指谓词性成分由陈述转而指称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或受事者,或者说谓词性成分转指化以后就“提取”了原谓词性成分的施事或受事。所谓自指,是指谓词性成分没有转指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或受事者,只是自身一般地事物化了,不再是一个陈述。转指化和自指化统称为指称化。古代汉语的助词是谓词性成分指称化的标记,谓词性成分指称化不一定都需要标记,但是助词作为标记能帮助我们识别指称化,从而使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文意。所谓自指,是指助词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没有提取与原谓词性成分核心动词相关的名词性成分,并没有转而指称施事或受事,而只是谓词性成分自身一般地事物化了。转指的助词结构的语法性质相当于一个名词,自指的助词结构仍是谓词性的。
32. “提取”在指称化中有什么作用?
答:
33. 在古代汉语的语法系统里,指称化和名词化有什么区别?
答:名词化同指称化密切相关,但二者并不等同。在古代汉语的语法系统里,必须清楚地区别指称化和名词化,只有转指化的谓词性成分才真正名词化了。
34. 古代汉语的语气词同现代汉语的语气词相比,有什么差别?
答:古代汉语的语气词同现代汉语的语气词相比,有很大差别。从位置上看,古代汉语的语气词有三类,即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句中语气词,现代汉语已经没有了,现代汉语只有句末语气词。古代汉语的句末语气词在现代汉语里也没有保留下来,中古以后汉语产生了一套全新的语气词,它们才是现代汉语语气词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