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筒结构中的剪力滞后

标签:
体育 |
分类: 工作总结 |
在高层设计中,框筒结构是常见形式。框筒结构都会有剪力滞后的现象,我在学生时代对这个概念就有耳闻,但并不理解,这次通过对一个方案的研究有了以下认识:
(1)什么是剪力滞后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筒结构截面变形不再符合初等梁理论的平截面假定,腹板框架和翼缘框架的正应力不再是直线分布而是曲线分布,这个现象就是框筒结构中的剪力滞后效应(Shear Lag Effect)。
这一现象在结构底层最为明显(如下图(a)所示),随着层数的增加,其影响逐渐减少。从结构中部开始,角柱轴力小于临近的中柱。到了结构顶部附近,甚至出现角柱易号,如下图 (b)所示。图(b)所示现象称为负剪力滞后现象(Negative Shear Lag Effect),即轴向应力的分布由凹曲线逐渐变为凸曲线。与之对应,之前的剪力滞后效应,称为正剪力滞后效应(Positive Shear Lag Effect) 。正剪力滞后一般出现在框筒结构的中下部,而负剪力滞后出现在框筒结构的中上部。
http://s14/mw690/0021BdZvty6F9YEt5E19d&690
(a)正剪力滞后
http://s2/bmiddle/0021BdZvty6F9YT0RBn91&690
http://s8/mw690/0021BdZvty6F9YT3spx37&690
可以看到与概念中的正剪力滞后分布规律很吻合。
(3)影响剪力滞后的因素:
1)柱距与裙梁高度(裙梁的线刚度);
2)角柱面积(角柱与中柱的相对刚度比);
3)结构高宽比;
4)框筒平面形状;
5)长宽比;
6)内外筒刚度比;
7)轴压比。
方案阶段通过对其中关键几项的对比分析,对剪力滞后产生的规律和机理有了进一步认识。
http://s12/mw690/0021BdZvty6F9YKgj112b&690
(4)设计师应该减小外框架的剪力滞后效应
因此在进行框筒结构设计时,可通过减小外框架中中柱剪力滞后效应,来提高整个结构的抗倾覆能力从而提高结构抗侧刚度,提高结构的抗侧效率和材料利用率。
实际上,组合楼板中的有效宽度和剪力墙中的墙肢长度的规定,都是剪力滞后的体现。
P.S.第一篇技术博文,坚持记录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