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馨弘老师
王馨弘老师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438
  • 关注人气:5,16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正是否爱自己,请参照这12条内观之路

(2018-05-31 09:54:49)
http://img.xiumi.us/xmi/ua/11guI/i/042db618cd4163e48dd1b7c6f4d20190-sz_121647.jpg


我们拥有的每种关系,都可以被视为我们与自己关系的一个反映,当我们不接受真实的自己,我们便将不能接纳的部分投射到别人身上。

http://img.xiumi.us/xmi/ua/11guI/i/b1ed24d1089485655a284bec99f2806d-sz_96517.jpg

说实话,在古今中外众多的修炼法门里, “感知力”皆是被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没有感知的功夫,人不可能对身心有深入观察,更谈不上与道相应。穿衣也是这个理。


通过信任自己,听从自己的想法、感觉和情绪,让我们变得更加真实,这也给了我们很好的机会以一种舒适的方式接纳自己。以下12条自我觉察的点,看看自己有无经常对照:


http://img.xiumi.us/xmi/ua/11guI/i/70bb842101fe2c33e670fae9a06f9719-sz_142908.jpg

http://img.xiumi.us/xmi/ua/11guI/i/ad51861ab4ad1546646a9b890c900fa6-sz_17809.jpg


"生活是一面镜子,它会将你的想法反映到你身上。"—欧内斯特。

 

记住,每当我们猛烈抨击某人时(可能是老公,孩子,又或许是同事及不相关的人),不论在他们背后或当着他们的面,此时我们正在面对着自己的影子的一面。

 

所以把那些话收回来,因为我们刚才说的话,正是我们自己需要听到的。说实话,用那些粗糙的言论痛斥别人,明显意味着我们不太能够接纳内在的自己,我们对自己太苛刻了,缺乏自我接纳。所以我们把它投射到别人身上。

http://img.xiumi.us/xmi/ua/11guI/i/8cd6619a2d537d8c951c430feccddaac-sz_23535.jpg

当感觉落空和失去什么时,我们会寻求别人的注意力和认可。我们习惯性地会去寻找外部反应。

要知道,我们本身就是原因和反应。我们究竟所寻求的,其实已经存在于内心。

http://img.xiumi.us/xmi/ua/11guI/i/54192300e4958bc1ff19c89c616843e2-sz_19554.jpg

为别人做些事情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满足,但每个人其实都会有一个与生俱来的私心,我们不能忽视。你无私奉献的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当我们过度沉迷于将我们的时间、精力付诸他人,好脾气待人我们可能认为没有害处,但要注意,就像汽车不能无油驾驶一样,我们也都需要补充补充再上路。

http://img.xiumi.us/xmi/ua/11guI/i/a1a1c6611d7c28e35f59ccd8d02f7433-sz_2586.jpg

http://img.xiumi.us/xmi/ua/11guI/i/d3e1866393395128de76db3b5acbdca3-sz_151415.jpg


http://img.xiumi.us/xmi/ua/11guI/i/95a9289ecbf7d365f9a8d3b0092f72e3-sz_19940.jpg

不论是一份工作,一种生活方式或是一个关系,持续在同一个不为你的更高的自我服务的能量循环中,不仅是不健康的,甚至会导致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和情感状态。

 

如果发现感觉自己困在鼠轮里,就该知道是时候下来了。不论现在或以后,它都不会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所以要相信更好的会在下一个角落等着我们,并且它终将到来。

http://img.xiumi.us/xmi/ua/11guI/i/20f28daf5c594e944e3c807882648748-sz_15856.jpg

"愤怒是一个迹像,表明有些东西需要得到改变。"—马克·爱泼斯坦。

 

什么是愤怒?它来自哪里?为什么它能够使我们情绪沸腾、青筋爆露!

面对自我,愤怒会以各种原因前来敲门。愤怒表明我们对自己目前的情况并不满意,无论是情感上的还是心理上的。

 

老实说,是因为我们的基本需求未得到满足,此时,需要更好地为自己服务。

http://img.xiumi.us/xmi/ua/11guI/i/826e9822a18947104da82d416cb742c2-sz_21872.jpg


"在世界告诉你你应该是谁之前,你还记得你是谁吗?"—丹尼尔拉伯特。

 

不论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朋友、同事或老板,我们总是从某处接受建议或劝告,关键是要在不接受的情况下容纳一个想法。

 

请感知是何种言论与你产生了共鸣,那个真正的你,那个(住在你心里的)拥抱希望和梦想的孩子。

 

请允许我们自己参与决策的东西,而不是别人!因为这是你的生活,你才是唯一经历它的人。

http://img.xiumi.us/xmi/ua/11guI/i/b74ba88d8cee9feb51f20fc57029603a-sz_186465.jpg

即使无伤大雅的小谎,也是我们的自信心的一个反映。永远不要因试图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贬低自己。

 

对那些不尊重真实的本然的我们的人,不值得我们赋予时间。

http://img.xiumi.us/xmi/ua/11guI/i/1e1c457e0ecd6c3cbcd257c5aa991dfd-sz_20169.jpg

感觉和情绪是不同的,由于生命中时常会遇到困惑和困难,我们的情绪基于当下发生的事件会随时发生变化。

但感觉则不同,感觉是那个在我们内心深处清晰地知道真实的我是谁,感觉会告诉我应该做什么,感觉在最黑暗的时期充当着我的光标。

 

大多数人无法区分二者(情绪与感觉),也会因无法领会而选择掩盖感觉到的一切,可能会利用酒精、毒品、香烟和其他可以用来分心的物质,将我们崇高的本能(直觉)一涮而净,让自己避免直接亲身处理身边的情境。最悲剧的是,当我们选择忘记不好的事情时,我们也忘记了好的事物。

http://img.xiumi.us/xmi/ua/11guI/i/11e3e1d1afee1fed608828e39e0f52b9-sz_20603.jpg

当通过情感上、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消解,我们仍无法释怀过去时,我们觉得自己不能再承受任何不好的事情发生……

要知道生活中不仅仅只有充满欢笑的一面,否认一切责任和担当,那些我们回避了很长时间的事情,终有一天它们还是会出现在我们的生命情境中。

 

请接纳曾经的苦难和经历,请清空你的杯子(大脑)。"郑重声明,苦难的整个目的是为了唤醒灵魂。"

http://img.xiumi.us/xmi/ua/11guI/i/07509c1b95b586ab82c1ce1c6bdd7664-sz_128852.jpg


http://img.xiumi.us/xmi/ua/11guI/i/ae5738eb90d3fc7b7573e2135b5ba11c-sz_14826.jpg

我个人相信,自我接纳和谦卑相辅相成。生命是关于学习和成长,而不是计算我们的业力,对于我们之前不知道而现在知道的事情,当我们可以做到原谅自己时,我们便提升到了爱、接受自我和释怀的境界。

我们已负重太久,把肩上的包袱扔了吧。

http://img.xiumi.us/xmi/ua/11guI/i/63b6d7c34927eadf2018a4ba144ce4f0-sz_16381.jpg

我们都有直觉。那是一个闪念或一个内心的声音,指导我们的决策进程,但是否要听从这一直觉是你的选择。选择你的第一个闪念。


http://img.xiumi.us/xmi/ua/11guI/i/a573f8090896bc7a9a8d7c2975359d3d-sz_144901.jpg


http://img.xiumi.us/xmi/ua/11guI/i/5330734edcf2c03a238365f93dfbafa4-sz_18209.jpg

在意识心有时间来处理我们的感觉/感受/感情之前,其实我们的内心就已经明白了。只不过我们常常感受不到内心这一内在推动力。

 

这就是为什么训练感知力的方法颇多,但往往第一步均是从“静”入手。

就是需要我们把思想安静下来,而后全然的用身心去感知。若不能入静,被纷杂的思想和情绪左右局限,就会失去对事物的全面观察,导致我们陷入执着与迷惑的深渊,不能自在。

 

这也就是为什么通常说,我们永远不应该匆忙地作出草率决定,这句话完全正确。永远要给自己时间将你的感受或内在认知与你的情绪分开,一旦做到了,请相信你自己(的决定)。

 

相信你的直觉,要相信,以生命和爱的名义,总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http://img.xiumi.us/xmi/ua/11guI/i/cfa7d066fa87adbc687fae8d33e87713-sz_137199.jpg


女性要发展出自己的内在力量,唯有自我觉察的修心之路。只有心敞开的女人,才会自然散发光芒。共勉!



http://img.xiumi.us/xmi/ua/11guI/i/e5a76aad5e8af4a9c6bcc255e5a674a9-sz_87511.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