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年初,我统计发现自己在2009-2015年间共读了758本书,其中:专业类259本,女性修养类104本,设计艺术类167本,人文灵修管理类228本。平均一个月不少于8本。
经常收到博友们的留言,希望推荐一些书籍,身边也会有很多的会员朋友们咨询相关的事宜,迟迟没有给到大家回复,是因为每个人的诉求不同,读书的习惯也不同,一时还没有办法针对到每个个体的需求。今天在这里一并与大家聊聊有关读书这件事。
第一个问题:没时间——
很多人习惯性会说“我没有时间做###”。如果一个人说他没有钱,我可以理解。但是每个人都有时间。每个人每天都有二十四小时。如果你说你没有时间,那只能说明:你还不够重视它,没有给它分配更多的时间而已。所以不要再说什么我没有时间看书这种话了,还不如直接说“我觉得看书对我来说不重要”。
第二个问题:看微信、微博以及每天媒体推送的各种信息,算不算读书?
无论看报纸还是看杂志都不能替代读书,更不用说看网络上的新闻和信息了。每一本好书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不是碎片化的,它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你要相信,无论你对任何东西感兴趣,都一定已经有人写了一些超级棒的书来让你深入了解它了。如果你觉得你对什么书都不感兴趣,也许是因为你对什么事情都不够感兴趣。那么问题就不是在书上了,而是在寻找和培养自己的兴趣上了。
当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学问,一个新的领域,必须找到那门学问的几本经典书籍,仔仔细细从头读到尾,在脑子中建立起完整的轮廓,这种轮廓也可以称作专业的框架,有了这样整体的认知之后,后续找到的许多资料与琐碎的细节才能适当的放在那个架构里,也才能形成有意义的了解与记忆。没有对那个领域的整体了解,网络上搜寻到的无穷无尽的数据不仅没有帮助,浪费时间,甚至有害,会让你淹没在讯息的大海中。
Internet就像是一本非常大又丰富的书,有一万页,但是没有编码又散落一地,没有好的训练,网络的帮助其实很小,只会让人迷失。真正要通过网络做学问,是需要高阶的训练的,这些训练必须从阅读一本又一本的书来建立,没有快捷方式可以走。
同时,网络上的讯息你能找得到,别人也可以找得到,最能让我们胜出的关键是你如何界定这些讯息之间的关系,如何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利用这些讯息。
第三个问题:怎样读书?
看了那么多书,为什么还是没有改变,也没什么大不了啊?
是的,一个人看很多书不一定代表这个人他学识就更丰富、能力就更强、智识水平就更高。看书的目的在于消化和吸收运用!虽然你有在看,但你应用得太少了。也许是你的工作或者生活内容比较简单,所以你没有发现能够应用知识的地方。
设想一个高中生看一本书和一个工作了十年的人看一本书,他们对书的理解和应用当然会有很大的差距。
你边看书就应该边想,“我怎么可以应用这个?” “这和我的生活还有工作有任何相关的地方吗?” 如果你看任何一本书以及任何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都能认真的想一想这个问题,你获得的会多得多。
在看一本书之前要知道自己看这本书为的是什么,我到底要从这本书中学到什么,那么,你就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进行80/20的选取——哪些领域和哪些书要侧重,哪些领域和书可以浅尝一下;什么地方应该速读甚至跳读,什么地方应该精读。那么我们的阅读速度就会明显提高了。有舍才有得。
总之,知识是借来的,真正的智慧是自己长出来、活出来、说出来的。所以,书的内容不是拿来死记或是背诵的,看书是借着许多扇有创意、有深度的作者眼窗,让我们从黯淡无奇的生活中看到新视野的光芒。我们不仅仅是在阅读作品,也是在阅读自己。有一句话说的好,“当我们讨论正在读的书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讨论自己的人生,讨论我们对各种事情的看法。”
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你曾经读过的书
今年起,我也会在公司的微信上增加馨弘读书的栏目,定期与大家推荐书籍并一起读书。(馨弘老师微信:xxcd77)
做个人形象咨询这个行业十年的积累,让我深深懂得,美是一种累积,是一种思想的习惯,技术与表象只是美最肤浅的部分,而不是美的核心。
让我们在2016年怀抱着感恩谦虚的心情认真生活,一起美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