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从小到大,每个阶段都会认识一些人。邻居、同学、同事……如果一一加以统计,也许有数千人之多。但到了晚年屈指一算,真正知心的朋友竟然没几人。一个人通常是在心智成熟后,才会对交友有着清明而深刻的体悟。中国有句俗语叫:君子之交淡如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些人善于跟别人相处,有些人善于跟自己相处,不必互相评价。能忍受孤独的,不会羡慕那些热闹的人际关系;拥有热闹人际关系的,也未必会羡慕独处的耐力,无所谓好坏,浓淡总相宜。
我自己倒是越来的‘静’。
而穿衣还真是一个人当下的映射。淡雅的、素净的确实要比热闹的、繁复的在我身上好看,也更耐看。喜欢这段话:“静处,然后知平日之气浮;守默,然后知平日之言躁;省事,然后知平日之心忙;闭户,然后知平日之交滥;寡欲,然后知平日之病多。”
看过一篇小文《一个人的力量》,很认同也很受触动,分享给大家:
一个人的力量
有部电影叫《东京日和》,其中有场戏,让我花了几年的时间来琢磨——丈夫在街头偶见妻子独自行走时,忽然被妻子安静的样子给震撼——那时候,我以为,他的震撼来自于,他发现,原来他的女人没他的陪伴时也挺怡然。
现在,一句诗却给了我新的角度:站在街角不等谁,这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感。
和一个台湾女人聊天,她说,她不管吃饭还是去做发型,都会带上书,用书将自己和旁人的好奇隔绝——独自一人时,她不愿意被他人打扰,甚至,也不愿意面对自己,所以将精力集中到另一个世界去。
还有女友,曾经吸烟的理由就是:“一个人呆着的时候,不至于显得无事可做,手里拿根烟,让发呆显得不那么呆。”
与自己好好相处也许才是最难的事情,如果不是在自己的寓所,就更容易敏感紧张成一只掉队的小兽,不敢轻易靠近谁,也不想被他人靠近。
书,或者随身听、墨镜,与其说是享受或装点,不如承认吧——用这掩饰不安的盾牌来杜绝被人看穿、靠近、伤害。
所以才会从小女孩时,就需要拉着小伙伴一起上学放学,连去洗手间都要约个共同的时间。长大后,手里拉的不再是同性伙伴,而是异性的恋人,除了上班下班上洗手间,希望能黏在一起……越是回避独处,越是害怕独处;越是想躲避伤害,越是会迎来伤害。收拾得体面漂亮的女人们,内心脆弱得像块湖上的薄冰,于是转身羡慕那些仿佛拥有力量的女人们。
其实,用不着羡慕,这些女人们的精神内核非常简单:不等待任何人,也就不需要任何人;不用道具隔离自己,也就不隔离任何可能性;不害怕发呆时的呆,也就更能在精神世界里专注……
她们取胜的法宝,就是安静,就是漫不经心,就是可以因为要专心涂指甲油而挂掉恋人的电话而产生的难以被掌控的力量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