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受一个记者的采访,问了蛮多有关形象打造的话题,从为什么做这个公司,到我对形象设计这个行业的认知、女人们改变后能带来什么等等,聊到最后,我也给自己这几年的工作做了一个总结和梳理。想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刚开始做的时候,纯粹只是以为外在打扮,强调的是服饰搭配,每天浏览大量的资料,研究服装历史,学习服装风格,在实践中感知人与服装的对应关系。随着这方面知识的累积,慢慢的会发现服装这块领域已经不够我的好奇,我开始关注人的形象构成因素中服装以外的内容,除了发型、妆面还有女性的形体、礼仪等内容,并把这些融入到我整体的形象课程中,让形象这个概念慢慢变得丰满起来。随着自己教学的增多,发现改变最大的那个人是自己,我通过教学把自己讲透了,对自己的高要求让我变得勇于尝试和改变,愿意吸纳更多的知识,而除此之外,我越来越强烈的认为,美不仅仅是外在,它更是我们内在的出口,它是我们的学识、世界观的直接反映。一个懂美和爱美的女人,她的内心一定是柔软的、温和的,这些都直接体现在我们的行为举止,能感知他人,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同时我开始关注艺术、把艺术领域中的绘画、音乐、建筑、电影等赏析纳入到课程中,把美的感觉从单一的服装认知中扩展出来,突然发现是又一片的天空。格局大了,看到的世界也就不同,正如站在山顶和山脚所看到的风景不同一样,我开始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如何传播美,让更多的女性朋友们感知到美的重要性,这个美绝不仅仅是我们的外在打扮,它关乎我们的心灵,美是滋养我们心灵很重要的方式,它是让我们在粗糙环境下长大的女性们的回归。
让我想到了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中的一段话:
人类何以有美术的要求?因为美术是帮助我们超现实而求安慰于理想境界的。一般人遇到意志和现实发生冲突时,大半让现实征服了意志,走到悲观烦闷的路上去,以为件件事情都不如人意,人生还有什么意味?所以堕落、自杀,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解决吗?有的,就是走进艺术的世界,到理想界去。因为理想界是天空任鸟飞,极空阔极自由的。
言有尽而意无穷,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无言之美。
正是因为我们太现实,于是就没有了想象、没有了意境、没有了美的滋养。做事情的出发点不是从美开始,而是从快以及有没有经济利益开始,于是会发现我们的城市不美、我们的街道不美、我们的空气不美、我们的穿衣不美……如果我们能够从更高的格局来看待美这个问题,才越发很沉重的认识到我们美感教育的缺失!
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论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三项可以说都属于美感教育。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注重礼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就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蕴于中的是性情,受诗与乐的陶冶而达到和谐;发于外的是行为仪表,受礼的调节而进到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这是儒家教育思想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一个真正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有道德修养。
宇宙生命时时刻刻都在变动进展中,每一时每一刻每一境都是个别的、新鲜的、有趣的。我们一般人对于本来在那里的新鲜有趣的东西不容易“见”着,“听”不到。固守在自己非常狭小、陈腐、枯燥的天地里。而诗人和艺术家之所以超过我们一般人是因为他们的感觉比较的明锐,观察比较的深刻,想象比较的丰富。我们见不着的他们都见着,并且还能把看见的说出来。
当美感的眼界大开了,会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开始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许多人嫌生活干燥,烦闷无聊,原因就在缺乏美感修养,见不着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哀莫大于心死”,所谓“心死”就是对于人生世相失去解悟与留恋,就是不能以美感态度去关照事物。美感教育不是替有闲阶级增加一件奢侈,而是使人在丰富华严的世界中随处吸收支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爱美是人的天性,凡是天性中所固有的就必须趁适当时机去培养,无论今天你从事什么行业,每个人都应该会听音乐,不断地读文学作品,偶尔有欣赏绘画雕刻的机会。在西方社会中这些美感活动是每个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节目。而我们中国人除了专业的艺术工作者以外,一般人对于艺术对于美感都漠不关心。这是最可惜的事情,它多少表示民族生命力的降低与精神的颓靡。我深信这一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