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两种物质无所不在,一个是空气,另一个就是色彩。
色彩甚至比空气更加普遍。我们能找到没有空气的所在(真空),可我们很难找到没有色彩的地方。即使夜色如墨,伸手不见五指,我们仍会将这“了近于无”的印象定义为“黑色”。色彩在人们的生活里无时不刻的存在着。即使在梦里,我们也无法回避它的存在。假如这个世界没有了色彩,人生“程序”必然会被改写。
人们对色彩的反应是很敏感的。皮肤的润泽或枯涩,衣服的清淡或亮丽,寝室的静雅或活泼,家具的格调或风格,乃至颈前的首饰或满大街的装饰,都会形成色彩的印象,或多或少地给人们的精神带来一些影响。尽管人们大多是用自己的“下意识”面对这些影响的。我想,色彩一定成为了一种基因,与我们的每一个细胞融为一体。
将“大千世界”梳理出各种各样的风格,让色彩的变化符合人的心理节奏,是一门普通而又精通的学问。说它普通,是因为每个人都能对色彩说出些什么,喜欢或不喜欢;说它精深,是因为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心情解释眼前的色彩,好看还是难看。我们真的无法脱离人们的心境去漫谈色彩。而心境又多属于主观的范畴,于是,在理论家和艺术家眼里,色彩往往带出一些“玄学”的味道。
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就是“有意识”的使用色彩。所谓的有意识,就是能根据人们的心理感受,选择适当的颜色,组成适当的色调,为人们的视觉营造“尽可能”舒适的色彩环境。在个性化的社会语境里,虽说我们不能用“高雅”这一个概念去衡量一切,但“和谐”的观念还是蛮有普遍意义的。人的个性离不开和谐,人的内心离不开和谐,人的心灵和双眼更离不开和谐的色彩环境。
放假的这几天看了一些专业的书籍,在色彩的这个领域中自己还只是略知皮毛,越深入越感觉到它的魅力。从昨天开始又开班了,一遍遍的教着不同的学生,其中的乐趣只有自己能体会。新的一年希望能够把更多的色彩知识教给更多的追求生活质量的人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