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培训心得体会
(2014-03-13 09:19:13)
标签:
制度建设思想心得体会重要性老师 |
分类: 学习 |
一、交流平台
此次赴上海华东师大培训学习,有教育局领导、局中层、校长共43人。对于我这样的新任校长,处于在办学思路迷茫期的阶段,这样的一次学习机会,无疑是雪中送炭,可以与局领导相处交流,与前辈校长取经释疑。
平时,到局科室办公室总还是心态不平和,有些小顾忌,而同是“同学”,关系平等了,也随和了,聊得东西更生活了,也增进了了解。
与老校长们同处一室,可以更多地请教工作实际遇到的难点或困惑的好的做法。
与华东师大教授面对面问疑解疑,并能聆听教授们的潜心研究成果,进而可以研读其教育、管理专著。找到了读书的方向。
我总觉得,每次外出学习培训都是一种经历,都是一种阅历。通过触发自己的思考,更好地明确学校管理思路。
二、触发思考的几个问题
1.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应俊峰教授说:“教育的本质是‘时间差’:教育是面向明天的事情。我们往往用昨天的知识、今天的理念,来培养明天的学生。是我们教育的现状,这显然是弊端,昨天的辉煌,今天的灿烂,不代表明天的成绩。所以,我们的教育培养不出具有创新人才。”
教育耽误不起,等不起!分数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今天没有分数,会被家长的骂的,但今天只有分数,是没有明天的!内心的修炼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得站在真正教育的高度尽量让教育的“时间差”变得最小。
我们做教育要做些什么?最近,我总是在“裸想”:要教育学生成为了一个“正人”,塑造学生做一个正直、有尊严的人。这需要教师这个“主导”的积极引导,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有健康安全的情感交流环境。
在接下来的学校文化构建方面,我想从良好的“师生关系”、“师师关系”、“生生关系”着手,让学生的伙伴关系亲密,让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中感受平等、安全,让老师与老师的沟通和谐平和。
华东师大教育学系周彬教授也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只上一节课,那么这节课重要不重要?周教授的回答是——那当然重要。这节课的好坏会留在学生的头脑中。如果为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上三年,甚至六年的课,那么上课上的好坏重要不重要?周教授说——那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学生已经适应了你的课堂。那么什么才是重要的呢?——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胜过“教学水平”。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所以,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的追求与打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华东师大教育学系周彬教授说:“校长管应当管的事,而不是管容易管的。”比如:教学常规中,我们是抓“备课”,还是抓“改作”?都抓!“老师也是人啊?!”现在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老师上课不备课。如果老师多花1分钟在备课上,那么受益的将是40个学生,如果多1分钟在改作上,那么受益的只是那1位学生。所以,从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专业水平提高上,都应侧重于“备课”。然而,我们现在学校的管理侧重抓什么呢?批改作业!为什么呢?改作好管。作业本一翻,改了没有一眼就看到。而老师是不是真正备课了,不好查。所以,我们学校管理往往管得是容易管的,而不是应当管的。把低水平的管理做到了极至:低层次、容易管的事情管的极致;而高水平的放纵高层次、难管的事情过于放纵。
因此,学校的管理问题,应该想好应该管什么?
学校管理包涵两方面的内容:事的管理和人的管理。事的管理可以建设一套制度,由中层干部负责执行。关键是人的管理,要突出人的管理。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徐阿根校长认为,打造以人为本的现代学校管理的六个途径:
(1)建共同愿景。教师依据目标,设立自己的个人愿景,在实现共同愿景和个人愿景一齐努力的过程中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和人生追求。对于学生的人生预备教育需要在一堂一堂课中进行灌输和落实的。(2)扬高尚人格。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非常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即非权力因素的影响,人格高尚的管理者可以不借助权力影响而使管理对象认真履行责任和义务。公平公正地实施管理。老师的人格修养、工作态度将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心理影响!(3)借他山之石。现代社会中,个人英雄主义很难做成大事。校长应从学生中获取教师教学等各种信息。(4)全制度规范。学校管理一定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学校的规章制度要订,要富有足够的灵活性。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在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时,充分接受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5)搭展示舞台。学校每位师生员工都有自我发展的高级需求。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一定要满足师生员工的需求,创造条件,为他们搭设活动舞台,以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教师需要校长给他们搭建怎么样的舞台?)把学校教师推出去,建立教师的发展自信,提升职业幸福感!(6)倡激励评价。评价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应实施发展性评价。对教师评价时,要运用发展的眼光,辅以分配制度的改革,重在感情激励;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发展的过程,努力发现学生与以前相比的进步。
3.怎样做校长?
胡东芳教授说:“校长要做除校长外的人做不了的事。”
学校管理的三境界:保姆型(人治)、经理型(制度治)、领袖型(文化治)。人管人,管死人;制度管人,管根本;文化管人,管灵魂。
做一个富于感性的人:让部下、学生产生亲近感,追寻感。
用心的校长:打动别人先打动自己。
用情的校长:以情感人。让管理插上感情的翅膀;让教育焕发生命的活力
反思的校长:教师的专业成长=经验+反思
对话的校长:人与人之间
创新的校长:打破思维障碍
专业的校长:能说会道
专家的校长:判断标准——有自己的研究领域,而不仅仅有自己的教学领域和工作领域;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能写出“书”来。
胡教授所讲得都是有独特风格的“老校长”。而做为一个新任校长,心目中合格或以上的校长是怎样的呢?
一是静心做教育。我觉得这就所谓的“人格魅力”。校长只有无私欲,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责在人先,利在人后,才能立世有威信、改革有底气,才能团结人、有感召力。当校长,要把所有的教职员工作为自己的兄弟姐妹,要爱群、乐群、利群。
二是会学思。一名好校长,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同时还要常思考,在学中思、思中学,把学和思有机的融合起来。当校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过程。
三是有所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在一所学校的历史中,一任校长就是一个里程碑;判断一个校长是不是好校长,标尺有两个:一是看其任期内学校的事业是不是比前任校长更上一层楼,二是看其任期内是不是给后任校长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好基础。
三、正视学校现存问题
周彬教授讲,学校现有的所有学生老师已是最好的,目前你是没办法找到更好的。面对学校的现状,做为校长我只能尽自己本能地对他们好。
1.留守儿童比例高。
2.教师老龄化严重。
怎样对这样一个老龄化严重的教师团体好呢?我一到这所学校,我就给教师集体办公室配备一台大空调,让他们在热天有清凉,冷天感到温暖。然后组织全体教职工体检,关注自己的健康。组织全体教师到杭州参加了“千课万人”听课活动,感受激情,开拓视野,唤起教坛第二春。
对于教师工作的不到位现象,重点不是去监管,去强令,去通报批评,而应该查问一下不到位的原因,重新明确一下他们所承担这份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他们造成工作失误带来的影响。指导一下他们工作的方法,讲明工作的要求,并给与期望和鼓励。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想被别人肯定的一面。从根本上说,谁都想把工作搞好。遇到问题,多问问原因,耐心地听听他们的解释。对于他们不需要讲太多的道理,因为他们见得比我还多,所以,我及我的班子更应该少讲多做,这才是他们喜欢的管理方式。李总理说:“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其实,甩开膀子还要做出样子。
3.管理观念问题待更新
对于薄弱学校来说,我们总把问题看在教师队伍素质和生源基础上。其实,薄弱学校之所以薄弱有一个重要原因不能回避,那就是管理者自身。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低是不用争辩的事实,学生基础较差也是事实。但如果把罪责全部归到教师和学生基础上,这是不公道,不道德的。但现在,许多管理者都有一个既定的思维,学校办不好,教育教学质量提不高,良好的校风不能够形成,总会把问题归结到教职工身上。总是怨怪教职工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消极,工作能力低下,不善于学习,不善于思考等等。却很少在自身的找问题。这就犹如,学生学业成绩、思想表现不好,一部分教师就把责任全部推到学生身上,却把自己推得干干净净是一个道理。其实,学校管理者除了指挥学校系统正常运转以外,最重要职责和根本工作就是想尽办法激发教师积极性,挖掘教师的潜能,让教师从无能变成有能,从低能变成高能。帮助教师成长、成功,不断获得职业的成就感和归属感。把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化的挖掘出来,才是管理的灵魂。
所以,我们在管理中碰到问题,要想一想是不是我们管理者的管理思路的问题,是不是教师的教育手段的问题。
陕西省富县羊泉初中赵广宇校长的实践经验我很认同,以下摘录共飨!
少讲多做是提高效率的保证,也是老师喜欢的管理方式。而我们的管理中却常常是讲了很多,做了很少,思路很多,出路很窄,好的工作不能坚持和发扬,却在盲目不停地追求新的东西。
尽可能改变高耗低效的现状。想办法去实现低耗高效,我们现在的会议太多,例会、行政会、校委会、教研会、评课会等等。用会议落实会议,造成了大量的时间浪费和精力消耗。弄得领导和老师疲惫不堪。要尽可能减少会议次数,缩短会议时间,减少发言人次,提高会议效率,在工作执行和落实上动脑筋,想办法。
我们必须明白,
尽可能避免,从早上出操就开始查,一直查到晚上。我认为,监管是有必要的,但不要做成管理的唯一手段。思想引领才最重要。老师心情好了,愿意工作了,愿意自我上进,不用你去管,他都知道工作该怎么样去干,该感到什么样的程度。即便是你给他减负,他也会自己给自己加负。
教师管理最忌讳的就是控制,而应注重人文关怀和引导。特别是思想上的引导,作为学校领导,要想方设法给老师减负增效,同样的工作,要讲求效率。切记,不能一股脑的给老师布置任务强加工作,而从不考虑老师的接受能力和承受能力。管理中要疏堵结合,重在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