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平庸的2013
(2014-04-10 13:55:55)
标签:
后青春时代文化 |
分类: 享受生活 |
平庸2013,无关绩效、无关外在,唯有专业思考的深度发展,那是曾经很久的心之所在。于是,回首2013,看到的多是“平庸”的剪影——除了管管队伍、发发基金的常规工作外,平淡无奇。但是,待细细梳理一番后,却意外认知了生活的另一个侧面,别有深意。
乏善可陈的,就是服务于投资人与销售渠道的理财与营销理论的探索,除了定投与资产配置方面的3篇专栏,再就只是从客户感知角度的再理解描述,虽小有价值,可实无甚新意。算起来,潜心理财文章超过10年、投资心理类的文章写作也已5年有余,终感心力交瘁,无字可写——不知是到了一个瓶颈的停滞,还是一个角度的终结,再或是两者兼具?在渐渐远离了终端客户之后,难再前行。也许还可以算是钻研情思心境的自然放下?该祝贺还是该遗憾,恐怕只能多年后再来评判了。
2013,算是我对行业在多个方面思考颇多的一年。年初对公募基金产品创新的理解、对基金业变化的回顾、对基金公司变化的思考、对资产管理产品发展的探讨、行业困境的思索,到年底对基金投资者教育的清理,算是从业15年之际、新旧时代转换之间、行业剧烈冲撞之时留下的记录。只是赶上互联网金融之热,有思考,却与主流背道而驰,即便有所思亦不好下笔,丧失了记录的时机。
对内部管理的思考本算是达到了新高度,年初的计划是完成销售队伍的创新管理与文化建设。也许是预感,也许是天意,业务思考碰到了瓶颈,还就配上了瓶颈环境——混沌。也就有了之后3篇工作再思考,算是2013年的新领域——对职业角色换个角度的探索。与多年前的探索相比,不仅再是批判,还增添了新的分析方法,终成一派。
1篇元旦记,1篇上证人物,一年生活的记录少而精。但有着无锡奶奶故居访祖,莫斯科档案馆寻迹,宁都瑞金会议旁听参观,上海福寿园雕塑设计选择,生活虽简单,家事并不简单,再加上《对爷爷和那个时代的浅识》的发表,博古129版翻译作品出版物的收集完成,《博古与他的时代文集》的初稿提交,对先辈的了解、探寻、推动,比起2012年,实在是进展明显了。
当然,2013整体而言还是平庸的1年,尤其是我个人对业务思索的平庸性,堪称工作入行后之最。内外环境突变,行业业务范围突围,新竞争抢滩,公司策略变动……当环境中的事,触发的人天天扰动着心中那需要清净思考的空间;当心不再纯静,目标不断被混乱……思考的时间被迫减少,思考的强度被迫降低,深度思考的可能性自然也就被迫压缩了。从06年到13年,由外到内都在这片刻,促发着翻过了这一页。家族事务也许就是为了填补这平庸思考下的空档,延缓大脑走向迟钝和浅薄的进程,天意之下深入了生活。
获得知识是人生乐事,深度思考更是人生享受。当必须从那曾经深入的探索中拔出,难免忽感空落,小有失落,填补这空缺的,正是新生活、新领域的机会,也许更是其他机遇潜伏之奏鸣。
回首往事,值得记忆的不仅是业务孜孜以求下的进展,还应当感谢颤变的启动因由,记得那些变动前的咆哮、强力、躲避与沉寂,在被动承受与主动思考选择的缠绕交互间,这沉寂让内心的旧领域放下,放下其中的闭塞、执着,启动柔软与开放,也许由此开启一个后青春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