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适的产品、合适的客户、合适的时机
(2011-04-23 22:14:47)
标签:
理财杂谈 |
分类: 投资心理 |
常常做客户经理的培训,最近几次的开场问题是:客户经理在基金服务中,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每一次的答案虽有差异,但有一个答案是哪次都会给出的:
“把合适的产品提供给合适的客户。”
是最正牌的客户经理价值的答案,而每一次的工作困难也都有相关的困难:“合适的产品的合适时机如何判断”。
合适的产品、合适的客户,加上合适的时机,这不止是客户对客户经理的期望,也是客户和客户经理共同对基金公司的期望。曾几何时,基金公司因未能在合适的时机发行合适的产品,使不想损失的客户受到了损失,为此受到过各方面的指责。至今为止,这个问题依然没有答案,但依然是客户、客户经理心中的期望与要求。
合适的客户是什么样子呢?最近热销的就是银行的理财产品了,短期年化收益率大概在3%到4%之间,销售火爆,媒体大幅报道,网点甚至排队购买,银行也在呼吁基金公司开发出类似的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于是每次客户活动的时候就会在客户中进行一下调查,看看客户是否理解4%回报的长期含义:过72法则很容易算出来29岁的1万元,到65岁时会因为投资回报率的影响变成多少钱。
29岁的1万,2%的回报,到65岁是2万,问一下客户,那我们还存钱吗?回答从来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不”。4%的回报,到65岁时,1万成为4万,再问问听众还存吗?回答也是一致的:“不”。之后的变化更加有趣:“如果现在有个理财产品,短期3.8%的年化回报,买不买?回答是“买”,外带响起一片嘻嘻的笑声。
这就是合适客户的变幻:放眼近期,投资人都喜欢确定的收益,哪怕只有3.8%;当放眼长期时,就忽然发现,36年间1万成4万的结果让人很不喜欢,16%的年化回报,36年1万成200万才让人足够心动。只是有可能带来16%回报率的产品,是没有人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能够给出一个确定的收益目标的,如果不是波动产品,高收益意味着上上下下的巨大涨跌波动,要么就是赚与赔并存的真损失可能的产品,自己投资实业开个小店也算其中一种。
从07年3月的3000点,到11年4月依然徘徊最近的3000点,如果说2007年的3000点算是阶段性的中点,现在的3000点已经准备再次腾飞的筑底点位。从2003年到2010年底,综指年化近10%,基金指数年化超过20%,综指10%的年化从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美国的证券历史来看,可以算是一个正常的数据,而基金的年化超额收益虽然高于全球同业甚多,但从与个人投资者的专业博弈结果与个人投资者的热情上看,似乎也还能够维持,这也就意味着16%的年化并不是一个不可企及的期望。
36年的百倍财富差,看到长期数据时,让投资者对获得如此投资回报充满了渴望,不再那么害怕短期的波动,毕竟利益的引力足够。但涉及到短时,依然会购买确定回报的4%的理财产品,这就是投资者的决策。
因此,对合适的客户的理解会是多重和不断变化的,面对短期确定,客户会喜欢,理解了长期波动与长期复利的收益,客户也可以接受风险,当资金流动性不是问题的时候,这取决于客户决策时对复利的理解及与波动风险的理解。如果能够不赔、多赚,当然是每个人的期望,只是如果能够确定做到,金融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的定律就要重写,巴菲特都没有做到的事情,客户经理们却希望自己能够做到,心情可以理解,方向还是有所偏差。
基金业绩的持久性也是一个会持久存在的难题,晨星数十年,数千人的工作,也没有解出来,客户经理们也把这个责任担了下来。不知道是感动,还是应该感叹。
合适的时间,之后看的确是明了的,看明天依然无法知道,在市场做久了的人,都只会把准确预测市场走势做聊天。
每次听到合适的产品、合适的客户、合适的时间,仿佛就看到了能预知未来的神。我们是如此的希望他的存在,每次有他可能存在的消息都会引出一番激动,无论是股神还是百万。但每次只会以失望而终。
理解客户七情的变化,理解他们决策中的六欲需求,化解七情、满足六欲,帮助客户按原则投资,做出决策,这才是客户经理所能为,并可以不断改进的所为。也只有这样做之后,能够满足的需求才是客户对我们的需求,其他的只是客户一厢情愿的期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