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投资理财 |
“死了都不卖”,投资者狂热的歌声还响在耳边。众多的投资人因为“腾升的热气球”而频繁买卖,使自己在难得的大牛市中,看着财富增长的机会从手指间滑过。短短半年的时间过去,市场情势急转直下,现在投资者哀叹的是“每一次上涨都是再一次下跌的开始”,而且频频出现。这种现象导致的后果是:热点词汇已经演变成了“高抛低吸”“摊薄成本”。
就像流行的季候风,不同的市场,不同的过去,都会构成每一个帮助我们下决心的投资热词,而其中每一个热词,都有一定的形式与心理构成,我们不妨针对这两个词汇再次推敲一下,感受一下心理颠覆。
投资是无法确定的,那我们确定投资策略的依据是什么呢?从理性的角度,基于对未来的预测,能够帮助我们制定投资策略,但是,对未来的预测,究其实质,只能是一种希望大概率的事件。不幸的是,我们对一件事物的发生概率的思考,与事物客观存在的概率,根本是两件事。其中,参照点的漂移使投资人的盈亏感知常常不同,而除了参照点,金钱的盈亏效用也是影响投资人决策的重要原因。
投资的结果经常会“刺激”到我们,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效用。而效用经常表现递减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赚2000元的收益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并不是赚1000元收益的2倍,同样的道理,亏损2000元的痛苦也不是亏损1000元的2倍,不过,快乐容易遗忘,痛苦让人记忆深刻,因此损失带来的痛苦大于收益的快乐。(见后图)
由于效用的影响,我们在投资时形成了2个非常有意思的决策词汇:落袋为安、摊薄成本。
落袋为安
赚钱了,很多人喜欢“落袋为安”。赚钱有时候并不意味着快乐,随着市场的不断上涨,投资人赚钱了,但随着参照点的漂移,投资人感知到的赚钱时间在减少、“赔钱”时间却在在增加,同时,赚钱的效用更影响了客户赚钱的乐趣。第一个20%让投资人兴奋不已,但第二个、第三个20%就不再让投资人感受到当初的兴奋了。这时,投资人一定需要一个帮助自己下定决心结束这次投资的词汇——落袋为安。
在理论上,既能真实获得收益,又能感受到“落袋为安”的安心,当然是“鱼与熊掌”兼得,但是,投资感受并没有随着一笔盈利的了结而结束,卖出之后能够立刻再次买入的投资者少而又少。
在实际投资之时,我们卖出了某只基金,尽管我们对这只基金非常满意,但一旦赎回,投资人就了结了这笔投资帐户,成功的完成了一个投资过程。而再次开始的投资是困难的,尤其是原先赎回的基金已经又涨了5%的时候,再次购买原先赎回的品种就难免是“拿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而此时去买其他老基金的决策也会让投资人产生相同的心里。
有时候牛市中需要的是一个购买的理由,“1元基金”,“新基金”就成为购买的重要理由,但是基金建仓初期上涨缓慢也是非常正常的,也就构成了“落袋为安”、投资收益效用增加的同时,实际收益却在下降,当投资人意识到“落袋为安”的决策影响了自己的收益时,“死了都不卖”的歌声开始在大地唱响。
两年牛市,投资人从“落袋为安”开始,形成了老基金净值上扬,客户“落袋为安”逐渐赎回,市场继续上扬,客户后悔离场,再次进场,却无法再也下不了购买曾经赎回的基金,唯有买“新”进场,因此新基金旺销。但在重复了几次之后,投资人发现,“落袋为安”并没有让自己如预期般赚钱,却看到少数人赚钱的起因,最终,到了2007年下半年,投资人的投资心态终于形成 “死了都不卖”时,市场就到达了峰顶,投资人终于不赎回了。不过,自此之后,市场却也至此开始下行。市场给了前期空仓的投资人一个个低位补仓的机会,终于投资的词汇调整了,调整为“摊薄成本”
摊薄成本
投资进入了赔钱阶段,赔钱的效用开始影响投资人的决策了。
摊薄成本,一个人们已经不会质疑并很愿意遵从的行为依据。摊薄成本是一个让投资人“愉快”的决策:在损失时,效用是递减的,损失再增加,损失的痛苦却在减少;这时增加对原投资品的投资,就会形成相对愉快的投资过程,赔钱时,不愉快的感知程度甚低,而一旦赚钱,成功的乐趣却很高,而且在低位买进后,盈亏参照点就变成了最新购买的价格,相对的增长更增加了投资成功的快乐,而不再会理性计算期初全部投资的成本。从期初购买考虑,由于所有的涨跌都依然在亏损的范围内,投资人感受到的总是是痛苦,构筑一个新的参照点成为解除的重要药方,所以摊薄成本的想法也就顺理成章了。
2008年1月上投摩根的QDII基金打开申购时仅三天经就流入近10亿元资金,这就是因为投资者已经亏损了百分之十几,痛苦感受很深,而即使在海外市场趋势并没有转好的情况下,依然还有很多投资人买入,而他们的考虑重要要素之一可能就是——“摊薄”。
在市场快速变化下,每一次摊薄成本的考虑都可能再次入套。因为市场的变化是难以预测的,当然,摊薄成本有可能使投资人既感受决策成功又有所获利的机会,但在过去的半年,这个词汇即让投资人进入了这个市场,又让投资人持续感到了损失的痛苦,因为每一次摊薄成本都再次被套。
能够让投资人进入市场,面对投资这种不确定的、进入的决策总是困难的事件,它的积极意义是勿庸置疑的。但它是否是一个理性的决策,却值得思考。
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决策是理性的,每一次的决策也都有理性的成分,但实际上,每一个理性后面,感性的影子可能才是我们行动的核心,充分了解理性背后的感性,会让投资人更好的理解自己,理解决策的起因,虽然不能把过去挽回,却可以在未来更好的前行。
投资本身是不确定的,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只有让我们更加理性的分析、克制自身感性的成分,才能够增加获胜的概率。当然感性让我们的投资愉悦,如果这种愉悦与收益能够同行,就是意外之喜,如果愉悦与收益背道而驰,我们就必须慎重思考,是要感性的愉悦,还是实实在在的收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