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评论顺和农庄普洱茶是“雾锁千重树,云开万壑葱,香飘十里外,味酽一杯中”。在越来越重视生命质量的今天,顺和农庄普洱茶卓越的养生价值,“越陈越香”的独特品性以及作为“可以喝的古董”的广阔增值空间,让它渐渐走进现代人的生命里。
随着普洱茶越来越受茶友们的关注,茶膏也被人们昔日“深宫”中探寻了出来。市场上面所谓的高年份“老茶膏”这些真的可信吗?
从理论上推算,其时间大约为60年。超过陈化期的茶膏,在其内在物质转化完毕后,伴随所含结晶水的变质,茶膏的品质呈下降的趋势。膏体也产生风化戓霉变。因此,对市场上出现所谓高年份的“老茶膏”,一方面不要轻信;另一方面,即使有,内含的营养物质也丧失殆尽,没有品饮价值。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民间也间断出现过一些普洱茶膏制品,甚至也冒出过一些所谓老茶膏,基本上也都是沿用大锅熬制方法制成的现代“仿品”,与清宫御茶房的制作工艺有非常大的区别。笔者曾对近几年市面上流传的几款所谓的老茶膏进行了化验,几乎全被检测出现代农药的残留物,证明这些茶膏均采用茶菁制作,而且制作工艺也与清宫御茶房制作的普洱茶膏相去甚远。
顺和农庄人身在普洱茶行业,最要紧的是坚守从业道德和良心底线,世代秉持“以茶取信,唯至诚可达四海;以茶传家,唯质优可传万世”的信条以律己。面对巨大的普洱茶市场,目睹不法商家为求暴利,大做文章,顺和农庄人有义务普及普洱茶的知识以及提供给消费者辨别真伪和优劣普洱茶的技巧。
那么如何辨别普洱茶膏的好坏呢?
第一点是外观:
一是如果是黑色,表示生产时间不长;二是膏体表面泛出一层白霜,表示已有一段出产时间,而且白霜愈重,证明陈化时间愈长。至于能否依据挂霜的多少来明确年份,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因为挂霜的多少除了有时间因素外,也与存放方式有关,裸露在自然条件下,挂霜既少且慢;反之,在密闭的条件下则挂霜很快;三是当膏体的外观呈现灰色,则是变质的表现,这样的茶膏冲泡后,汤色一定混浊、呈暗红色,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不适合饮用。
第二点是通透性:
这是鉴赏茶膏很重要的环节。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萃取的环节比较严谨,品质较好;反之,汤色发暗,且有悬浮物,无通透性,证明杂质较多,提取的手段相对落后(大锅熬制的茶膏绝大部分属于这种)。
第三点是滑润度
这是鉴赏茶膏最重要的环节。很多茶膏的汤色呈红色,也通透,但是一品,缺少一种厚重感,更缺少滑润度。这是茶膏内含物质太少,是高温状态下茶膏内的大量生物酶被破坏,至使茶膏缺乏后陈化的“动能”所致。因此好的茶膏一定是醇厚度极强(内含物质多)、且滑感甚佳(果胶含量高)、有淡淡的一股中药香(沉香)。只有这样品质的茶膏才能达到入口即化、生津极快和回甘持久的特点。
顺和农庄加工普洱茶膏工艺非常复杂。原料选用的是指定的云南六大茶山大叶种茶,经过186道工序,72天的周期。成品除了口感润滑厚重,入口即化,沏水后汤色浓艳,呈宝石红和玫瑰红色彩外,最重要的是它的特有药效成分。清朝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曾这样评价普洱茶膏:“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
寻览瑰丽的茶树王国,揭秘大叶种普洱茶的神奇魅力,可以从顺和农庄世代流传的歌谣中领略一二:
顺和农庄何处有,千年茶树云南求。
生态系统世所罕,天赐普洱名四海。
高山浓雾始采摘,物尽天华芽叶中,
朝晖沐歌采茶女,茶叶翻跃指间舞,
鲜叶晒青复揉捻,摊晒蒸压即成形,
团饼砖沱质如一,自然陈化悄无息,
渥堆温湿严控制,霉菌发酵活性强,
春夏秋茶时不同,适时发酵皆醇香,
高温洗茶屡经泡,芳香不减味益浓,
茶汤红亮茶底韧,回甜生津意绵长。
世事锤炼悉人生,禅茶一碗杯中现,
去涩生甘藏真味,顺和农庄普洱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