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珠格格》第一部诗文引用
(2016-02-18 10:49:37)
标签:
还珠 |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出自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情景备注:小燕子第一次私溜出宫,在马车上永琪现教小燕子这首诗作为应付皇上追究的理由。
“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出自《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哀。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情景备注:众所周知的紫薇尔康的爱情誓言。
礼运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情景备注:小燕子被皇上罚抄了100遍,当然其中好多是紫薇他们“帮忙”写的。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出自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情景备注:皇上与小燕子紫薇谈到夏雨荷所发出的感慨。
“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出自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情景备注:小燕子自创的“抬头见老鼠”被批后发出感慨,李白能写的出“举头望明月”最起码李白的房间一定很大,最起码有窗户。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情景备注:小燕子想跟着去出巡,皇帝的要求是背会李颀的《古从军行》
春云欲泮旋蒙蒙,百顷明湖一棹通。回望还迷堤柳绿,到来才辨谢梅红。不殊图画倪黄境,真是楼台烟雨中。欲倩李牟携铁笛,月明度取水晶宫。
情景备注:小燕子上面那首《古从军行》背得乱七八糟,紫薇背了皇帝的这首诗为小燕子解围,当然也有引起皇上注意,为认爹埋伏笔的意图。
“在天愿作比翼鸟”出自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节选)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出自李白《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出自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出自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黄鹤一去不复返”出自崔颢《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情景备注:以上几句都是微服出巡,野炊时紫薇所取的菜名
“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黄景仁《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情景备注:微服出巡时,那个落第书生沦为乞讨者的齐志高发出的感概,不过后面捡得绣球,抱得美人归也是幸运儿了。
采石江边一抔土,李白诗名耀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弄大斧。
情景备注:皇帝微服出巡到采石江边,吟诵此诗表示在此处纪念李白的诗句很多,其中写得最好的就是以上这首。
“蒲草韧如丝”出自乐府诗《孔雀东南飞》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节选)
情景备注:小燕子在告诉乾隆真相的时候,紫薇代夏雨荷问了皇帝一句“蒲草韧如丝,磐石是不是无转移?”
二、原创或出处不确定
雨后荷花承恩露,满城春色映朝阳。大明湖畔风光好,泰岳峰高圣泽长。——剧中乾隆赠夏雨荷所作
满腹心事从何寄,画个画儿替。小鸟儿是我,小花儿是你。小鸟儿生死徘徊时,小花儿泪洒伤心地。小鸟儿有口难开时,万岁爷错爱无从拒。小鸟儿糊糊涂涂时,格格名儿已经昭天地。小鸟儿多少对不起,小花儿千万别生气。还君明珠终有日,到时候小鸟儿负荆请罪酬知己。——紫薇翻译小燕子漫画所作
走进一间房,四面都是墙。抬头见老鼠,低头见蟑螂。——小燕子作业
门前一只狗,在啃肉骨头。又来一只狗,双双打破头。——小燕子作业
昨日作诗无一首,今日作诗泪两行。天天作诗天天瘦,提起笔来唤爹娘。——紫薇为小燕子捉刀所作
你也作诗送老铁,我也作诗送老铁。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紫薇采石江边遇一诗社所作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片片飞,飞入芦花皆不见。——咏雪诗
备注:剧中紫薇吟诵此诗设定的是纪晓岚所作。类似数字诗不可考,应该是出自郑板桥的《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