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A股交易策略连载(13) ——成交量(上)

(2017-03-20 16:26:32)
标签:

杂谈

​​

股票有别于消费类商品,是不可消费但可保值、增值或贬值的金融商品。其内在价值由企业本身的未来自由现金流经贴现产生;外在价值即价格,则主要由供求关系决定。一般情况下,股票如果供不应求,则量增价涨,若供过于求,则量价齐跌。在不同的行情中,量价关系也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

(1)       震荡市行情中的量价关系

震荡市中,交易量与价格(指数)基本上同步运行,即量增价涨,量跌价跌,地量地价,天量天价;

(2)       牛市行情中的量价关系

大牛市行情中,市场交易量与大盘指数的关系一般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为牛市上半场,交易量与指数同步上涨,上半场结束时会出现本次牛市的天量,但并不一定伴随天价,而是出现大幅震荡。随后市场再次反弹,并在日线级别反复震荡,形成旗形或箱体。随后可能出现两种走势,一是跌破前期低点水平支撑继续下跌,有效跌破旗形或箱体下沿后牛市结束;另一种是指数在获支撑后反弹并突破箱体上沿,进入牛市下半场。

牛市下半场指数继续攀升,但成交量持续下跌,就是所谓的量价顶背离。这时股市已是强弩之末,反弹不可持续,牛顶即将出现,要做好逃顶准备。当然,也有量价不背离牛市便见顶的情况。2015年6月,A股市场就在没有量价背离出现中牛市见顶,这主要是因为这次牛市是高杠杆撬动的,牛市在杠杆率不断升很高的过程中见顶后便急速回落,不给主力资金缓慢撤离的机会。

当牛市中场(也可能是牛市结束)信号出现,在指数大幅调整(单周跌20%左右)前,应在5日均线跌破20日均线或在回撤超过回撤带及重要位置破型时,将进攻转为防守,进行三分之一以上的强制减仓,即便主观判断调整为牛市中继也应如此。如证明减仓是错的,可将减仓看做为下半场腾出换股空间。牛市下的交易量即便无周线级别的背离,日线级别量能也是可能背离的,如下图所示:

A股交易策略连载(13) <wbr>——成交量(上)

​这说明,牛市后段日线级别量能的变化非常重要。当日线级别出现量价背离时,后面的上涨已是下半场。长牛用5周均线判断量能变化,中牛用5日均线判断量能变化。5日均量与指数出现背离是逃中牛顶信号。

(1)       熊市行情中的量价关系

在熊市结束前相当长的时间里,量价关系是也同步的。但在熊市或震荡市即将进入下一轮牛市前,有时会出现温和而缓慢不明显的底背离!底背离意味熊市或震荡市将结束,牛市将开启,如图所示:

A股交易策略连载(13) <wbr>——成交量(上)

​这是2014—2015年大牛开始前的沪综指周K线图。当长期背离的5周均量线上轨被强势突破时,指数下降趋势线也被强势突破,牛市随之到来。

量价顶背离或底背离是否出现,是重要的市场形态判断指标,重视量价分析可事半功倍。

(1)       其他背离

在量价出现顶背离或底背离时,通常也伴随MACD等趋势性技术指标与价格的背离。如:2015年11月中至2015年12月底,沪综指与成交量顶背离,并伴随MACD中DIF连线顶背离,这种背离的结果,就是2016年初的连续大幅下跌,如下图所示:

A股交易策略连载(13) <wbr>——成交量(上)

​一旦市场现量价顶背离,甚至同时出现MACD顶背离,则应果断清仓套现了结。同理,若市场出现量价底背离,就是说价跌的同时量增,或同时出现MACD底背离,并配合形态突破,则市场行情可能发生变化,应果断建、加仓。

此外,还应通过对成交量变化趋势观察分析理解主力意图,跟随其脚步,并观察主力意图与政府管理层意图间的矛盾,是否大到足以令市场违背逻辑而行。追随主力而行的前提,是主力意图与管理层意志一致。

主力资金规模超过市值的12%。当主力合力意图做多时,市值的10%足以推动市场上行,此时成交量会明显放大。在重大压力位和支撑位,对主力合力的后续意图分析极必要且重要。但仅以定性方式确定主力意图仍不够,还需配合定量分析。一旦判断主力上攻意图,要沉住气,只要指数不处重要压力位,就要紧抓筹码(无论满仓、中仓或轻仓)不放。在判断主力撤退意图或无心恋战后,需有极大决断力清仓套现获利回吐。一旦清仓下车绝不轻易在中途上车,而耐心等待见底后下一支撑位放量反弹确认,或真正反转突破,再重新建仓。

欢迎通过在“英策咨询CEO佟辛”的微博上提问和围观我们的回答,与我们互动。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