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若管理层不考虑缩小再融资和IPO规模,股市将继续震荡下行

(2012-01-08 23:00:55)
标签:

财经

国民总收入

资本市场

沪深两市

杂谈

分类: 英策看盘

    上周大盘继续沿着下降通道下底线震荡向下,周跌36.02点,周跌幅1.64%,收2163.40点。周五盘中曾跌至2132.63点的近期低点。尽管目前A股估值已普遍偏低,但支配市场价格的仍是供求关系。

据统计,2011年沪深两市共有270多家公司发行新股上市(IPO),有将近170家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配股和发行可转债融资,此外,还有大量解禁股套现。2011年全年,上市公司及其股东从A股市场筹集资金额高达8250亿元。同时,由于股市持续没有赚钱效应,股市吸引力持续下降,强烈的熊市感受也造成投资者信心匮乏,入市意愿不强,有限的市场资金不断流出,造成资金供求发生重大变化。

众所周知,A股市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内市场。除少量QFII外,原则上不允许外部大规模资金介入。每年资本市场的融资增量基本上依靠当年我国国民经济自身增长中形成的国民收入积累来补充。其他性质的资金,如各路私募基金、公募基金,无论规模多大,都属于短期获利炒作性质的资金,其中包括一部分社保基金,其进入股市都是以短期盈利为目的,赚到钱就走,并不能形成并维持有效的证券投资资金增量。

2010年,我国GDP40万亿元,国民总收入为4.9万亿元,占GDP12.25%。假设2011年我国GDP增长率为10%(实际上可能不到),则预计2011年我国GDP44万亿元;按相同的国民总收入占GDP比重计算,2011年国民总收入约为5.4万亿元。按照普遍接受的专家测算结果,我国近年的边际储蓄倾向为50%左右。也就是说,国人每增加一元钱收入通常会将其中的一半用于消费,另一半用于储蓄或投资,也就是积累。按照这个比例,在2011年形成的5.4万亿元国民总收入中,约有2.7万亿元的积累将被转为各类储蓄和投资。

权威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居民的资产结构中银行存款占比为68%,股票与基金类投资占比为10%,剩余部分为房地产、保险和其他类资产。由此可见,国人在新增国民收入中约有10%被用来购买证券类资产,这是一个较为刚性的投资取向。依此计算,2011年国人愿意用在新增股票投资上的资金量约为2700亿元。这一数字与前述2011A股市场的实际融资额8250亿元之间存在着5550亿元的巨大差距,表明这一年A股扩容和再融资等“抽水”行为确实过了头,形成了资本市场严重供过于求的局面。

有人不禁要问,去年A股市场完成的实际融资额中5550亿元的差额部分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这部分差额当然也要从资本市场的存量资金中挤出来。在有限资金流向再融资、IPO、转股债和解禁股套现的同时,伴随而来的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整体股价下跌。去年,新股大面积破发和全年大盘下跌22%就是明证。与此同时,沪深两市缩水6万亿元市值。

综上所述,2011年沪深股市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再融资、解禁股套现和IPO扩容大大超出当年经济增长产生的新增证券类投资需求所造成的。

统计数据显示,在当前大盘迭创新低时,还有将近300家上市公司已提出再融资预案,融资规模达到6900亿元,无疑这部分融资将结转至2012年。我们按上述方法计算,假设今年与上年相比GDP增长率为8%,则2012年我国GDP约为48万亿元,国民总收入为5.88万亿元,形成的总储蓄或投资为3万亿元,可用于新增股票投资的资金为3000亿元。请问,这3000亿元如何应付去年结转过来的6900亿元再融资,而且还有数千亿的IPO新股融资压力!?这里还没有考虑另外上千亿解禁股套现所需要的资金。显然,如果不及时改变这种情况,2012年的A股市场只会继续以下跌作为回应,任何其他措施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无法解决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严重供过于求的根本性矛盾。

在一个长期资金充裕的资本市场,投资者可以随国民经济增长推升股票价格获得溢价回报。但是,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由于制度设计缺陷和政策不当导致了阶段性的严重供过于求。这样,不仅投资者无法享受经济稳定增长带来的利益,股市也不可能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在这样的股市中估值偏低将成为一种常态,股价的只跌不涨还会使场外资金望而却步,造成市场存量资金枯竭。有鉴于此,笔者呼吁管理层应该认真考虑将2012A股市场再融资和IPO规模严格控制在3000亿元左右,保证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若管理层不考虑缩小再融资和IPO规模,股市将继续震荡下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