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汉翔书法教育
汉翔书法教育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49
  • 关注人气: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雁塔圣教序》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2015-09-10 15:21:22)
标签:

书法学习方法

书法客

书法培训班

书法字帖

书法字体

分类: 学习方法

都在说“晋人”,“晋人尚韵”也好,“晋人格”也好,都把晋人的书法作为高标。但不知是否有人思考过,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好在哪里?这个要搞清楚,不然的话学王羲之学什么?!

有人认为是王羲之沾了李世民的光。狂人米芾是很在意晋人的,不仅斋号是“宝晋斋”,论草书时强调要入“晋人格”。这是晋人是高标的佐证。

谈到晋人,谈到王羲之,必需要提《集王圣教序》。还要拿出孙过庭大师的二十四个大字:“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是就字的结构形式而言,在“平正”与“险绝”中协调。《集王圣教序》价值首先是能启发后学,你能学到很多很多的险绝手法,结构的变化,薛夫彬先生说,后人以至于今人,未有能在变化上超出王羲之的。你只要扎进《集王圣教序》研究,你会学到很多技术环节的内容。这是第一个价值。

变化的火候如何掌握?“复归平正”。懂得变化,或者研究过变化的人,在《集王圣教序》中会发现处处有变化。不懂的字的人,没研究过变化的人,看《集王圣教序》是平和的。这是高手,高手不乐于剑拔弩张,豹头环眼,就像内家拳,不要搞得架子很吓人,很张扬。还用孙大师的一句话:“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这就是为什么要复归平正,因为是境界与格调。后世在“不激不厉”上做的最好的,我以为是虞世南。八大山人形成个人面貌后的一段时间,是很在意变化的,晚年趋于平和,形成了富于变化而平和的境界。

线条特征

(一)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立于永徽四年,分“序”和“记”。前面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李世民撰文,骈文,读起来琅琅上口,唐人文章之功力,可见一斑,同样,《书谱》读起来也有同样的感觉。“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为高宗李治撰文,文章不逊乃父。“序”比较安和稳重,“记”用笔较恣肆。

线条最突出的特征,是轻灵与跳跃感,这样说不太容易搞明白,即强调笔画的轻重变化,用孙过庭的话讲是“变起伏于锋杪”,这六个大字,中书令当之无愧。碑中字很难找到平直的笔画,每一笔都通过跳跃的用笔节奏展示笔画的丰富姿态,这一点,随便找出一个字都可以感受到。有人说他追求的是“唯美”,倒也不为过。我们看“鹿”,可以想见每一笔的提按动作,笔画姿态的丰富。“昆”也是同样的效果,“横折竖”必然要有丰富的节奏变化,此一笔要高出《阴符经》很多。

http://p1.pstatp.com/large/7585/2843046461

http://p2.pstatp.com/large/7587/2100244703

所以学褚,此一特征不可忽视。

(二)

另一个特征是“流动”。

或者说是行书状态,即孙过庭所言“使转”赋予楷书的流动之美——情性,“使转为情性”,反之,则是“真不通草,殊非翰札”。

有点乱,分析一下。

楷书用笔,大的方面有两种。

一是严谨、沉实,或叫沉着得笔触。这一类,可以想象一下赵孟頫的《胆八碑》、八大山人的《河上花图歌》、欧阳询《九成宫》、邓石如的大字隶书,都会有这种感觉。

另一种是轻灵、活泼、流美的笔触。《雁塔圣教序》即是此类,还可以想象一下王羲之的“青李、来禽”小楷书、智勇墨迹本《千字文》等。

《雁塔》,虽为碑刻,但流动的用笔状态传达得非常准确,甚至牵丝连带都很清晰。可以想见其书写速度是比较快的,点画起收之间不只是“眉目传情”,以至于“勾肩搭背”了。

由于书写的速度快,使得有时结构会出现不妥的地方,同时也少了些平心静气的安稳与闲和。但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禇河南在流美的道路上给我们树立了典范。

http://p2.pstatp.com/large/7585/2843090783

http://p3.pstatp.com/large/7588/621030985

http://p2.pstatp.com/large/7584/2802080329

http://p1.pstatp.com/large/7584/2802017203

http://p3.pstatp.com/large/7584/2802158581

http://p3.pstatp.com/large/7583/7050973917

结构分析

1.疏密

谈到结构变化,现代人大都从形式上进行解读,这是可以抓到的,可以分析的。但很多精彩的作品,比如清代伊秉绶的隶书,比如弘一法师的字,并不在变化上用很多心,但仍然神采奕奕,令人费解。谈到大师级人物。像王羲之,的的确确在形式上做了很多功课。同时代的魏碑、墓志,以及较前的东汉隶书,在形式的变化上都很用心,这让我在困惑中仍想做些工作,比如《圣教序》这样经典的作品,在这方面也极为重视,总想做些归纳总结之类的事情,旨在“抛砖引玉”。

首先提出的是疏密,这是很多精彩作品都使用的技巧的,做一个简要的梳理,以期对喜欢书法的朋友有所帮助。

所为疏密,无非是对汉字的笔画进行构架,对汉字的空间个性处理,使结构变得活泼有趣,而不流于死板。

http://p3.pstatp.com/large/7588/621131305

http://p2.pstatp.com/large/7590/109505191

http://p2.pstatp.com/large/7585/2843156858

http://p2.pstatp.com/large/7584/2802241941

这几个字,是强调上部空间的,“明”,有意把笔画集中在下面,使上面的空间空阔,“空”、“无”处理方法是一样的。“相”左竖向上伸展,相对下面空间紧凑,上面宽绰。

http://p3.pstatp.com/large/7589/248010043

http://p2.pstatp.com/large/7587/2100348769

“其”,极明显中间两个小横更接近,这样的处理在《兰亭序》中的“陰”、“禊”也有同样的处理,可知不是偶尔为之,造成一种疏密的变化。“無 ”,明显地造成上下空间的夸大。

http://p1.pstatp.com/large/7587/2100374444

http://p2.pstatp.com/large/7583/7051076875

http://p1.pstatp.com/large/7588/621160646

http://p1.pstatp.com/large/7584/2802289519

以上四字是下面空间的扩大,不做赘述。

http://p2.pstatp.com/large/7587/2100406763

http://p2.pstatp.com/large/7584/2802336633

“城”、“论”是强调右下部分空间的扩大。

http://p3.pstatp.com/large/7588/621185703

http://p2.pstatp.com/large/7588/621212477

http://p2.pstatp.com/large/7589/248042233

http://p1.pstatp.com/large/7590/109567024

对中部空间,常常做有意的夸大,无论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这方面比较用心,在碑文中也较常见。

http://p3.pstatp.com/large/7589/248068189

http://p2.pstatp.com/large/7585/2843230252

http://p3.pstatp.com/large/7583/7051108967

“月”是把笔画贴近右竖,左面空间空出来。“而”、“道”是强调左下部分的空间。

空间的处理,是因字、因时而作处理的,在这方面,《圣教序》给了我们极多的启示。

2.横的角度变化

目前谈写字,大多进行技术分析。原因是容易操作,容易说清楚,也就是有“操作性”,有人抱怨古人书论没有“操作性”。古人论书,是不屑于将具体技术分析的,点到为止,如孙过庭讲“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章务检而便,草贵流而畅”,刘熙载讲草书结构,“庸俗行草结字之体尤易犯者,上与左小而瘦,下与右大而肥。其横竖波磔,用笔之轻重亦然。”算是比较具体了。其实古人这样做是有自己的道理的。傅雷对儿子傅聪说“整天搞技术的人是成不了艺术家的”,技术不是不重要,但是低档的,或者说是第二位的,情绪、格调、品味、精神、韵味等,这些更重的东西想都想不到,只能流于“书匠”了。

由此来,这些技术层面的分析,只是“皮相”。

横的角度变化,也是古贤常用的方法,《圣教序》中有大量的例子。

http://p3.pstatp.com/large/7588/621344726

“桂”左面第一横上扬,右面第一横下斜,右面四个横,二三四横与第一横形成明显的对照;“者”末横明显与上面的横形成对照;“昨”右面三个横各成自己的角度;“潜”,日的三个横与上面的横形成明显的对照;“難”右面后三个横与第一横明显对照;“生”第一横与末横明显形成对照。欧阳先生曾分析过《九成宫醴泉铭》的“活脱”,横的角度、疏密变化手段,无疑会大大增强“活脱”效果。之所以从这么经典的作品中找出例字来,强调一下这样的做法确实应该重视学习和研究,很多人是接受不了变化手法的,他们认为四平八稳,横平竖直的字才是好字。

3.上下位置错位

《集王圣教序》的结构处理用的招数很多,我们只能够一招一招地琢磨,今天我们重点看上下搭配的字,错位是招数之一。这一招有两大类,一是位置的错位,即上下两部分中心不在一条线上而是故意错开,造成活泼的姿态,这一招会让我们想起八大山人,经常用。

比如:

http://p3.pstatp.com/large/7584/2802370253

http://p2.pstatp.com/large/7583/7051155456

http://p1.pstatp.com/large/7589/248105986

《集王圣教序》 用的比较活泼丰富:比如“盖”,下面的“皿”要向右错动,“愚”下面的“心”向左错动,“莫”中间的“日”向左冒出来。

http://p1.pstatp.com/large/7588/621703200

http://p3.pstatp.com/large/7587/2100475398

http://p3.pstatp.com/large/7583/7051297912

http://p3.pstatp.com/large/7587/2100728329

http://p2.pstatp.com/large/7585/2843258064

http://p2.pstatp.com/large/7586/2368346714

http://p2.pstatp.com/large/7583/7051622542

http://p3.pstatp.com/large/7590/109636422

http://p2.pstatp.com/large/7583/7051836194

http://p2.pstatp.com/large/7585/2843428753

http://p2.pstatp.com/large/7588/622047184

http://p3.pstatp.com/large/7583/7052066348

http://p3.pstatp.com/large/7589/248159070

http://p3.pstatp.com/large/7586/2368522223

http://p3.pstatp.com/large/7584/2802480291

另一招是角度的错位,就是上下两部分重心的角度明显变化,角度的不一致,是的姿态更加丰富,较之第一招更加艺术化,也更需要人的书法智慧,比如“潜”,下面的“日”造成向右倾斜的姿态;而“聖”,上面的

“耳”向右倾斜,下面的“王”向左倾斜。

http://p7.pstatp.com/large/7586/2368781628

http://p3.pstatp.com/large/7584/2802636994

http://p2.pstatp.com/large/7585/2843611966

http://p2.pstatp.com/large/7584/2802792522

http://p2.pstatp.com/large/7587/2101043237

http://p2.pstatp.com/large/7586/2369134944

http://p3.pstatp.com/large/7584/2803235153

http://p2.pstatp.com/large/7584/2802996841

http://p1.pstatp.com/large/7584/2803652152

4.顺势

《圣教序》的招数很多,让我们受用无穷,我们每每感觉到一种“招数”,就增加一份对大师的敬意。

所谓“顺势”,指的是书写者有意识地让笔画在相同的方向、或大致相同方向上重复运行,造成一种书写气势上的连贯。好像文章里面的排比的方法,气势如虹,很有艺术效果。

举个例子:

http://p2.pstatp.com/large/7585/2843823149

右面的“勿”,除了横以外,都是从右上向左下重复运行,这还要真的写一写,才会感受到它的好处。

下面,从 《圣教序》中选取了一些例子,抛砖引玉,你可以在这一点上,从帖中找到很多精彩字例。

http://p2.pstatp.com/large/7584/2803477293

http://p2.pstatp.com/large/7588/622273922

http://p2.pstatp.com/large/7588/622427739

http://p3.pstatp.com/large/7589/248369008

http://p3.pstatp.com/large/7584/2804029388

http://p2.pstatp.com/large/7584/2803888259

http://p3.pstatp.com/large/7585/2843987501

http://p2.pstatp.com/large/7589/248545406

http://p3.pstatp.com/large/7584/2804200071

http://p1.pstatp.com/large/7584/2804336524

http://p2.pstatp.com/large/7583/7052413656

http://p3.pstatp.com/large/7583/7052517472

http://p2.pstatp.com/large/7585/2844167383

http://p1.pstatp.com/large/7584/2804497287

http://p2.pstatp.com/large/7583/7052649262

5.结构技巧(1)——开合

开合,在《雁塔圣教序》中用的比较多,尤其以上合下开居多,左部分有长竖时,大都做向左倾斜处理如“木”、“牛”、“阝”、“扌”等,与右部分配合,形成上合下开的结构,而上开下合的处理却很少见,以下是一些字例,可以反映褚遂良在这个技巧上的应用。

http://p3.pstatp.com/large/7586/2369320303

http://p2.pstatp.com/large/7585/2844296147

http://p2.pstatp.com/large/7585/2844341609

http://p2.pstatp.com/large/7583/7052805646

http://p3.pstatp.com/large/7587/2101277355

http://p3.pstatp.com/large/7588/622599884

http://p3.pstatp.com/large/7585/2844395128

http://p3.pstatp.com/large/7589/248732656

http://p1.pstatp.com/large/7583/7052851952




文章来源:书法客
http://www.shufake.com/article/view/6202


学习资料:http://www.shufake.com/
了解课程:http://www.shufaedu.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