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段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2011-03-15 21:10:29)
标签:
杂谈 |
横向比较这三个不同学段的同一“默读”方面的子要求,可以看出:第一学段重在默读的方法学习。第二学段是在前一学段基础上,进行加强。第三学段,则在速度与质量上作了强调,是前两个学段的提高。
观照比较整体不同学段的学习要求,无论是横向或是纵向,基本上可以概括成三句话:“第一学段是基础。第二学段是加强。第三学段是提高。”我们只有熟识不同学段的学习要求,把握不同学段的特点。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内在的必然联系,才能在教学时剔枝除蔓,突出重点,求真务实,上下衔接,使教学目标的落实不是蜻蜓点水。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如何把握各学段特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一、第一学段要突出“四个重点”
第一学段(1-2年级)的学生,从某种程度来看,阅读对他们才刚开始,处于激发、萌芽、准备的状态。这时阅读教学的重点,除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外,主要是突出这四方面重点,即,识字与写字、朗读正确流利、突出重点词及积累好词句。
(一)识字与写字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只有强化识字,并达到一定的量,才能让学生能够很好地阅读。同样,写好字,也是这一学段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只有扎实让学生认识每个要求认识的字,写好每一个要求书写的字,才能夯实阅读基础,为阅读做好准备。观照《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识字与写字”方面的表述,不难发现,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其次,是教会学生识字的方法,最后,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中的“娘”这个生字词,可以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拼读,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个字是什么结构,偏旁名称是什么?想一想要如何记住这个字?相机进行字义教学。然后,引导观察在田字格中各偏旁各笔画的位置,思考如何写才能好看。并按笔画笔顺进行范写,指导书空、描红,最后展示点评、激励指导扩展,如,组词,或说个句子等。为课文的阅读理解作好准备。当然,这一学段,在教会学生识字与写字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也是很重要的。在指导学生写字时,一定要注意提醒、纠正不良的书写习惯,特别是姿势,基本上要做到“头正,脚、肩平,一拳一寸一尺不能少。”可以编成易懂易学的儿歌,来提醒学生。
(二)朗读正确流利
朗读正确流利,是每个学段的根本要求,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够有效达到正确流利,首先,要让学生能借助拼音会读每一个字。其次,要重视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于永正老师在教学中,特别注重范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示范,能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朗读的方法,如语调的高低快慢、轻重急缓变化,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最后,还要加强练习指导。对一般的学生而言,读几遍要读得正确流利,可能性不大,只有反复练习,加上针对性的指导,才能取得好效果。
(三)抓住重点词
重点词,可以说是一句话,或一段话一篇文章的词眼,抓住重点词,有利于引导学生快速地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助于今后的习作表达。如,有位教师上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北京》一课时,抓住“美丽”这个重点词来展开教学,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她在学生熟读课文,初步感知大意的基础上,提出任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北京哪些美丽的景色,请你画出来,并小声与同桌交流。接着,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相机进行生字词教学与朗读指导。然后,以“美丽的校园”为题,写一段话……,这样的教学主旨明确,主线清楚,读写结合,扎实有效。
(四)积累好词句
积累好词句,既是阅读的根本任务,更是为写话,乃至以后的习作作准备。这一学段,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好词句的积累,一开始,可以在课文学习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品味,感受一些好词或好句,让学生通过删一删、读一读的方法,对比体会这些词或句子在文中的好处。并工整地摘抄下来。接着,就要慢慢放手让学生主动去发现,感受文中哪些属于好词句,好在哪里?并懂得品味和自觉地积累下来,这时,不再单纯摘抄,还要积累在脑子里,需要时,能及时快速调取运用。当然,积累的范围也不再局限课文上,还可以是书刊杂志等课外读物。《课内外摘录》和《日记》设置是落实积累好词句的有效载体。前者是发现、积累、准备。后者是巩固、迁移、运用。
二、第二学段(3-4年级)要有“四个加强”
第二学段的学生较第一学段来说,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从某种程度来看,已初步习得一些阅读的常识,并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较理想的阅读水平来看,还不扎实,不够稳定,时常会反复,甚至回生。因此,很有必要在前一学段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加强。但要如何既是加强,又区别于简单、重复性学习呢?我想,关键在于侧重点不同。根据第二学段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加强。一是有感情朗读训练。二是语句理解中体会表达效果。三是段落教学。四是略读教学。
(一)有感情朗读训练
有感情朗读训练,可以说是在前一学段“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在“读”方面的加强。从两者的关系看,“正确、流利”是“感情朗读”的基础,而“感情朗读”又是“正确、流利”的加强。因为,要关注“感情朗读训练”的同时,必然要关注读得是否“正确,流利”?”否则,“有感情朗读”只能是水中捞月,火中取花,无法实现。在教学中,有感情朗读训练,首要,是夯实朗读基本要求,即“正确,流利”。其次,要进行有效的指导。例有位老师在指导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课的朗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扮演角色、想象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如,指导“榕树正在旺盛时期,好象把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这一自然段的朗读时,他先在舒缓的轻音乐声中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这株榕树的样子,接着出示图片,创设情境,想象自己就驾着一艘小船,慢慢地靠近这株榕树,这时,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发出怎样的赞叹。然后把这样的心情,这样的赞叹状态带进句子中,用声音表达出来。
(二)词句理解中体会表达效果
词句理解中体会表达效果,这是在词句理解基础上,关注运用的教学策略。是习作的基本功。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在描写昆明湖时,“滑过”这一个词值得关注,为什么作者要用“滑过”而不用“划过”或“驶过”呢?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替换品味后,领会作者“滑过”用得好,用得妙,一是表现出昆明湖的平,像一面镜子光滑,连船划过都不见波纹。二是体现出昆明湖的静态美。若用“划过”或“驶过“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像这样的词句还有很多,在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细细对比品味,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这既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又有益于习作时精确的遣词造句。
(三)段落教学
从学段教学内容的切入点来看,第二学段还是较适合以“段落教学为主、句词教学为补、篇章教学为辅”的思路,段落教学根据文本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一是按文章主旨为核心,从重点段切入,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就可以先从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段落切入,抓住“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及“怎么爬”这两个点展开教学。
另外,还可以以学情为线索,按教学需要,从不同的段落切入,如有位老师上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搭石》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领会上了岁数的人,无论如何匆匆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总要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他人,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这一幅老人搭石的美丽画面,接着,让学生自由寻找课文中所描写,你能感受到的那些美丽画面,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什么?然后,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应的段落,相机指导朗读、想象画面,感受看得见的美(外在美)与看不见的美(内在美)。
无论是采用哪种策略方式进行教学,段落教学始终是第二学段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前后的阅读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容忽视,需要如实扎实地进行。
(四)略读教学
略读教学与精读教学,从所处的位置及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关系来看,后者是准备,前者是应用。其教学价值也是不可低估的。略读教学的基本策略是“略而不简,略中有精。”即不能望文生义,误以为略读就是简单地读,或放手让学生去自读。当然也不能像精读课文那样精讲细读。首先,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知识,了解文章大意。其次,要根据文本特点,有所侧重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其目的还是检测,迁移、运用、巩固在精读课文中所学到的阅读方法,为更多的课外阅读作准备。对于略读教学建议三点:一是以自读提示为主要目标,展开教学。二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理解,并及时反馈归纳提炼,为下一次阅读作准备。三是要根据文本的特点,结合学生的需要,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火烧云》主要抓住火烧云颜色与形状变化极快这一特点来写,关键词是“一会儿”,在学生运用自己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一会儿”是形容速度极快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适度语言文字训练,如火烧云,还可能变成什么颜色,请你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说一说。
三、第三学段(5-6年级)要做到 “四个提高”
第三学段,从其学习的意义这一层面看,既是前两个学段的提高,又是为今后中学的学习作好准备,打好基础。重点要做好四个方面的提高,一是整体把握内容,用方法概括主要内容。二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词句的含义。三是语言的表达能力。四是默读的速度与质量。
(一)整体把握内容,用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整体把握内容,是检验是否真正明白课文内容的主要指标。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懂得用方法概括主要内容。当然不同的文本,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是不同的,最常见的有:抓住重点句,包括过渡句、抓住重点词,包括题目、逐段概括,再联接起来。这三种方法。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教学时,就可以抓住题目,指导概括。平时教学时,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特点,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一开始,只要能概括出文章大意即可以,在字数或内容不做严格要求。渐渐地,学生熟识方法了,要视概括的难易对内容及字数,作出一定要求,以便提高学生概括的质。
(二)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词句的含义
有的词句除了本身所处语境,所具有的一般性含义外,还包含着更深的一层含义,教学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密切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或时代背景进行理解。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回忆起当年与伯父相处的往事时,有一次,“我”打量伯父与父亲的鼻子,发现他们不同,当时,伯父说一句话,“四周黑洞洞的,能不碰壁吗?”这是一句含有时代背景意义的句子,暗指当时社会的黑暗,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被迫害。学习时,要联系当时的背景,引导学生好好理解。
(三)语言的表达能力
语言的表达能力始终是衡量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准。从书面与口头来分,可以分为书面表达,即写,和口头表达能力,即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关键在于多听,多说,多读,多写,教师在上课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平台,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多做“听、说、读、写”的训练,如,一堂阅读课,可以让学生读课文,谈感受,提问题,交流汇报成果,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练笔等。俗话说:熟能生巧。语言的表达能力也是如此。没有捷径,只有扎实训练,才能不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默读的速度与质量。
就默读而言,始终是快速阅读的一种方法。可以节省学生不少时间,还有利于思考问题。观照三个学段的默读要求,它们是不同的,第三学段侧重在速度与质量方面作强调,即“有一定速度,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个字”。在这一学段,让学生默读时,不但要提出具体的默读任务,而且要对速度进行具体要求,并及时检测、反馈存在问题,以便于及时改进,提高默读的质量。检验一般可以采用学生自我检测和教师帮忙检测两种。
总之, 我们只有准确把握各学段的特点,才能在教学时了然于胸,有所侧重,求真务实,更好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4938)
作者简介
傅建林,男,76年4月出生,毕业于福建教育学院。小学高级教师,县骨干教师。长期主持语文教学教研工作,多篇文章、论文发表于《福建教育》、《福建教师》、《教书育人.校长参考》、《海峡儿童》、《教师博览》、《教书育人、新概念》、《广东教育.综合版》、《师道》、《湖北教育》、《小学教学》、《信息教研周刊》、《快乐语文》、《快乐作文与阅读》、《学生、家长、社会》、《好家长》、《教育故事》、《百家作文指导》、《小学生周报》《少儿素质教育报》、《学习周报》《语文学习报》等教育教学刊物。指导学生的多篇习作刊登于《少儿素质教育报》、《小学生周报》、《快乐语文》、《语文学习报》《辅导员》等教育教辅刊物。受范校长之邀参加全国名师合著的《理念与智慧的博弈》和全国优秀校长合著的《校长专业化与优质学校建设》的编写。
博客:http://fujianlin898.blog.163.com/QQ:759687438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第六小学 邮政编码:36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