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公司新来了两个实习生,都分到了我们的项目组。两个新人都十分勤奋,常常加班到晚上九,十点,甚至周末还主动去公司加班。五个月过去,我们接了新的project,便决定把原先的项目进度全都交给两个新人。
周一上班的时候路过小A的座位,看见她神情恍惚,两个黑眼圈堪比熊猫,我一开口发问,她就像看到了亲人一样拉住我,“姐姐,我真的不知道要怎么做,好多事情都不会,又有些交接没做好...”
我看着她面前堆的满满的各种资料,电脑上打开的无数窗口,“哪个地方有问题?”
“每个地方都有问题”她哭丧着脸,“我在办公室待了两天了,还是一点头绪都没有”
正说着,跟她一起来的小B路过,我叫住他,“接手新项目有什么问题吗?”
“目前为止都还好”,他笑着递过来一张纸,已经有一半的内容打上了对钩。
交接:跟X姐确认进度表,从Y兄电脑里拷模版
推进:把周五设计提供的配图发给编辑,排版完成后提交给精力确认满足客户需求。
其他:共享文件的共享盘无法使用,跟技术部确认问题。
看到神形憔悴的小A和神采奕奕的小B,忽然发现,有时候是否能够成功与一个人的勤奋与否无关,而是在于这个人用什么方式思考。
印度作家古鲁•马达范著有的《转向》一书中,为我们介绍了这样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古鲁将之命名为:工程师思维。
古鲁•马达范本人就是一名生物医学工程师,他在美国国家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同时他也是一位高级政策顾问,用他定义为”工程师思维“的思考方法,帮助他的客户改进决策技巧并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他在书中用了大量的商业案例和20多小故事阐述了这一思维,其中有一半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汽车安全气囊,青霉素,超市,飞机,自动取款机,农业绿色革命,谷歌地图等等,展示和归纳了杰出工程师的思维和精神境界。
《转向》中说,工程师思维和核心是模块思维,通过解构,重组和建构将一个问题重新阐述,把一个较大的系统打散成一个个模块,并把这些模块按照功能性重新组合,区分强联系(必须理清,解决的事)和弱联系(可以忽略或者舍弃的事),从而建立一个更容易解决的问题。
实习生小A的问题,在于她把所有的问题都混做了一团,而这些问题的矛盾和联系会使事情看上去尤其棘手。而小B的优点也在于他可以迅速的将每个问题归到不同的分类,梳理清了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理清重点和行动的顺序。
在解构过程中,第一步就是“预见结构的能力”,通过思考系统各个元素之间在逻辑,时间,顺序和功能方面的联结,做到“由一木见森林”,分析这些元素在什么条件下起作用或不起作用,对事件或模型做出基于现实的分析。
第二步,则是正视正反面的约束,负约束是事情推进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障碍,而正约束则是人为添加的以达到最好效果的约束。再次,我们需要根据征服约束的效应进行取舍。既然无法一次解决所有的问题,那就必须要确认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条件的约束下追求次优效应。
在建构过程中,常用的两个方法,一个是优化,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效率,节省成本或是追求最优化资源配置。另一个则是标准化,尽量用通用,简单的方法和零部件,使解决方法更容易实现和管理。
在解构--建构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尝试,制造一个模型,加以试验和改进,直到满意为止。
积极拥抱变革,永远不畏挑战,认清思维盲点,充分利用工具。也是工程师思维的辅助项。
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你也可以换个思维方式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