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01、《大学》的历史背景

(2018-08-26 21:49:55)
标签:

教育

历史

文化

育儿

分类: 四书

第一讲《大学》的历史背景

大学本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著作。《礼记》是儒家三礼之一。儒家的十三经是:三礼三传、诗、书、易、尔雅、论语、孟子、孝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但是要说儒家的五经则是:诗、书、礼、易、春秋(《(yuè)经》后来失传)。讲儒家五经里面的《礼》,早期是指《仪礼》,但后期就有用《礼记》取代《仪礼》的趋势,因为《仪礼》讲的是仪式,它里面思想性的东西不多,而《礼记》里面思想性的东西非常多。《大学》最开始就是《礼记》中的一篇,到宋代,二程,程颐、程颢非常重视这篇文章,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作单行。再后来就是到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到一起称为四书,这以后对中国人影响就非常大了,我们一提儒家经典就说四书五经,实际四书五经这种说法是宋朝以后才有的,早期是有五经没有四书这个说法,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一个固定的说法。而四书里面按古人的排法排首位的是《大学》。《大学》文字量最少,但是把它排在四书的第一位,主要因为它讲的是儒家的一个修身的方法、修身的次第等等。它的核心就在于后面中间的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它的核心。儒家讲修身、讲修养的一个核心在《大学》,所以古人向来是非常重视的。那么这里边也有一个变化,就是从二程到朱熹,对《大学》的理解是一脉相承的,但到后期王阳明他有不同的理解。总之“四书”对中国人影响非常大是从宋朝开始的。宋朝孟子的地位提高,唐以后孟子的地位才超过荀子的,早期对于战国儒家两大学者他都是称“荀孟”,不称孟荀,荀子排在前,孟子排在后,但唐以后孟子的地位直线上升,被称为亚圣,仅次于孔子的圣人。而且《论语》的地位也是在宋代达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高度,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提出“半部论语治天下”把《论语》的地位也抬得很高,而到二程又重视《大学》、《中庸》,到最后才出现朱熹将这四部合在一起称为“四书”。我们也能发现这是一个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四书”这个概念也不是一下子朱熹提出来的,它是历史上儒学到宋代一个新变化的结果,朱熹他是个集大成者,在这之前这种变化都已经出现了。但“四书”对中国影响很大,一提儒家经典就说“四书五经”这个确实跟朱熹有关,因为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它是以朱熹的思想为标准答案的。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那个八股文实际上就是议论文,议论文要求你立论的那个论点必须符合程朱,特别是朱熹。不管你立的什么论点你的这个论点必须要和朱熹吻合,你的思想要和朱熹不吻合那这卷就废了,不给分了。因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原因,“四书”成为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科举考试的内容。你只要参试就得考这个东西,所以在宋以后,“四书五经”的提法成为对儒家经典的一个标准说法,那么四书的地位变得非常重要,甚至到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他重点从四书里出题,明清两代的读书人把“四书”看得比“五经”要重要,这是后期的一个变化。但之所以被称为“四书”能追溯到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实际说的是一个文学派别。因为在这之前是魏晋骈体文,流行四六,然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开始提倡古文,所谓古文就是回到先秦诸子的那种文体,否定四六,他认为骈体文的四六句不利于表现思想,过于追求形式而忽视了内容,他认为这是不对的,他提出一种概念叫“文以载道”,文章、文学它是承载着道的,所以追求形式不顾内容是不对的。唐宋两代这几位都是提倡古文运动的,被称为“唐宋八大家”。就是这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提出了一个所谓的儒家道统说。这个道统鉴于朱熹的表述更为准确,朱熹在注中庸这本书的序里边提出这样一个明确的概念,说古代圣贤一个一个相传有一个所谓的道统,他说“圣圣相传,从成汤到文武”,往后就是周文王周武王以后往下传,传到孔子,孔子之后是孟子,提出来儒家的一个道统,这个道统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如果我们庸俗点理解呢就是思想文化的一个正宗,当然它不是这么简单,他认为这里边包含着道、真理呀、规律呀,它有一个传承的谱系,从尧舜、禹汤、到周文王、周武王、到孔子、到孟子这一系传播的是道统。因为受这个道统说的影响,既然孔孟为正统,那么孟子是跟谁学的?传统认为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当然现在有学者考证说好像不像,他俩从生活的年代来看好像他俩接不上,因为古书对他俩生卒年记载不是很清楚,最后学者考证好像他俩中间年龄上有断档,好像不能是师生关系,因此现在一般认为孟子可能是子思的再传弟子,就是徒孙这一辈,但不管怎么说,孟子的思想继承了子思,这个大家都是承认的。这个在历史上叫“思孟学派”儒家发展到战国时期有八大派,儒家内部分为八大分支,这叫八家之儒,其中有一派就是“思孟”,从子思到孟子这是儒学的一派,这个被认为是道统之所在。所以宋朝以后宋明理学家提倡道统,认同韩愈这个道统说,因此非常重视子思、孟子这一支,孟子是亚圣,仅次于孔子的大圣人。因为这个原因往上追溯到子思,子思的老师就是曾子,曾子是孔门弟子非常特殊的一位,从曾子再追溯到孔子身上,所以这就出现一个完整的道统的谱系了。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这一支。我们理解了这种思路才能明白为什么这四种合到一起编成《四书》。《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论,《大学》被认为是曾子的作品,《中庸》被认为是子思的作品,《孟子》记载孟子的言论的。所以这就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这四位的作品攒到一起叫《四书》,他也是为了体现儒家的正统,道统之所在,之所以四书的说法后来非常流行,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