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陶渊明 《饮酒二十首》【其四】

(2018-02-09 14:51:24)
标签:

育儿

文化

历史

教育

分类: 给孩子的古诗词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陶渊明写的饮酒诗一共有二十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其实陶渊明在饮酒二十首诗里边有非常丰富的内涵。陶渊明生在东晋一个危乱的时代,他内心中有很多悲哀和感慨,不能够明白说出来的。写了二十首饮酒诗,它的题目叫饮酒,但是诗里面所写的并不是饮酒的事情,是他在饮酒的时候心里边一些个思想一些个感情。

【注释】

这首诗通篇比喻,以失群之孤鸟自喻,前六句写迷途徘徊,后六句写归来托身;又以“孤生松”喻归隐之所,表现出诗人坚定的归隐之志和高洁的人格情操。

1、栖栖:读音有qī、xī两种,多为停留的意思。形声字从木,从西,西亦声。“西”指“太阳归西”、“太阳下山”。“木”指“树木”。“木”与“西”联合起来表示“太阳下山的时候,鸟儿回到树上的巢里”。本义鸟类歇息。这里读xī,形容不安定忙碌不安、心神不安貌。《诗经·小雅·六月》:“六月()栖,戎车既(chì)”南宋朱熹《朱熹集传》:“栖栖,犹皇皇不安之貌。”

2、徘徊:彷徨。游移不定貌。《汉书·高后纪》:“产不知禄已去北军,入未央宫欲为乱。殿门弗内,徘徊往来。” 颜师古注:“徘徊犹仿偟,不进之意也。”晋向秀《思旧赋》:“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chóu)(chú)

3、定止:犹定准,固定的居留栖息之处。止:居留。东晋葛洪《抱朴子·清鉴》:“或外候同而用意异,或气性殊而所务合,非若天地有常候,山川有定止也。”

4、厉响(lì xiǎng): 激出音响,谓鸣声激越。三国·魏·曹植《七启》:“飞声激尘,依威厉响。” 晋·潘岳《射雉赋》:“伊义鸟之应敌,啾擭地以厉响。”

5、清远:清静、僻远。当代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清远:指清静、僻远之地。”此处二义皆有。

6、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此两句焦本、逯本作“厉想思清晨,远去何所依”今从李本、曾本、苏写本、陶本改。所依:谓为物之所依托者,“能依”之对称。

7、值:遇到,逢着。如,相值,值遇,正值。这里是“碰上”的意思。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值河间岁试。”

8、敛翮:(liǎn hé) 收起翅膀,即停飞。敛:收集,聚集。春秋至战国《周礼·夏官·缮人》。东汉郑玄注:“敛,藏也。” 翮,羽毛中间的硬管,鸟的翅膀。西周《尔雅·释器》:“羽本谓之翮。”西晋郭璞注:“翮,鸟羽根也。”收拢羽翼,喻指回归。

·元(zhěn)《雉媒》诗:“敛翮远投君,飞驰势奔()(juàn)挂在君前,向君声促促。

9、劲风:强劲有力的风,疾风。当代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引西晋潘岳《夏侯常侍诔》:“零露沾凝,劲风凄急。”此处二义皆通。

10、荣木:泛指繁茂的树木。荣:繁茂,茂盛。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木:树木。战国庄周等《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11、荫:树阴。战国左丘明《国语·楚语下》:“玉足以庇荫嘉谷。”

12、托身:寄身、安身。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众鸟欣所托,吾亦爱吾庐。”已:既。

13、得所:处所,地方。春秋《诗经·商颂·殷武》:“有截其所。”战国荀况《荀子·王霸》:“不可不为择所而后错之。”

14、违:背,反,不遵守。违弃,分离。如,违背,违反,事与愿违。春秋《诗经·邶风·谷风》:“中心有违。” 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离也。”

【译文】

栖遑焦虑失群鸟,日暮依然独自飞。

  徘徊犹豫无定巢,夜夜哀鸣声渐悲。

  长鸣思慕清远境,飞去飞来情恋依。

  因遇孤独一青松,收起翅膀来依归。

  寒风强劲树木凋,繁茂青松独不衰。

  既然得此寄身处,永远相依不违弃。

【赏析】

陶渊明自二十九岁初仕到义熙元年(公元405)11月辞彭泽令归隐,十三年的仕途坎坷,使他不仅饱尝了仕途的痛苦,而且也看透了官场的腐朽,所以在长期的出仕与归隐的思想矛盾与斗争之后,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归隐的道路,并从此不再出仕。诗人越来越清醒,越是清醒,他的苦闷、孤独之情就越强烈。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公元417)陶渊明53岁时所作的《饮酒二十首》其四中集中体现了这种情感。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

上部分从开头到“去来何依依”,写失群的孤鸟徘徊无依的哀苦,借以抒发自已渺无知音的失落与苦闷。开头两句“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是说孤鸟失群栖栖不安已经是够栖惶的了,何况又是在天色将晚的日暮?三、四两句“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写鸟儿飞来飞去,仍找不到栖息的地方,而且不止一天、两天了,为此它每天夜晚都悲鸣着,这等情形何等悲哀?五、六两句“厉响思清远, 去来何依依”,写它厉声高叫是希望找一个清静、远僻的环境,这样,它飞了很远很远去寻找,然而依就找不到归宿,现在它无依无靠、苦孤侍伶仃。诗人用层层推进的写法叙述孤鸟无枝可栖的窘困。从“日暮独飞”、“徘徊无定”到“来去无依”,写它飞翔的孤独。再进而写它的情感,“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 从“悲”到“厉”,哀痛与悲愤越来越明显。这里作者尝试着想象自己飞身于茫茫九空寻觅方向,极目之间怅寥八极,风响之外,岂有人听?这是寻找心灵中那不衰之荫,不违之所,然而此瞬间,很难抵达期许中的家园。

下部分从“因值孤生松”到结尾,写失群孤鸟托身于孤松的适意与快慰。七、八两句“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是说孤鸟在日暮彷徨、无依无靠,忽然恰巧遇到了一棵孤松,喜出望外。敛,收集,聚集。翮,羽毛中间的硬管,鸟的翅膀。敛翮,收拢羽翼,停止飞翔,比喻得到回归。唐·元稹《雉媒》有诗云:“敛翮远投君,飞驰势奔蹙。罥挂在君前,向君声促促。”此时,失群鸟从这孤生松上找到了知音,有了皈依。孤松是一种静,飞鸟是一种动,喻人在社会的大风之中,动荡无已,何以安宁?风不止而树欲静。在自然和人之间,恰好有这一动一静的两物——失群鸟和孤生松它们合理地同在,鸟得松以托身,松得以放飞自己静的灵魂,彼此相遇、相合、相和谐。九、十两句“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这是说,劲风萧瑟,万木凋零,而松树犹荣,依然挺立,它的树荫可以庇护这只失群的鸟。“松” 与“鸟”,两者皆偶然,鸟偶然失群,松偶然孤生,但恰是这偶然成就了它们相知相合,这偶然超越了集体,互相拥抱,升化成超越自我的更高境界。最后两句“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诗人代失群之鸟说话了,在孤松上找到一个理想之处,从此不会分开,永远相守。陶渊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环境的改变,几度出仕和归隐的经历,使他的思想不断地发生变化,诗歌中的“飞鸟”形象是他十三年的仕途坎坷、饱尝了仕途痛苦的写照,然而此时他在长期的出仕与归隐的思想矛盾与斗争中,最终找到归宿,“荣木难觅不衰荫”,它的思想意义就在这里。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表现方法,表面上诗人咏的是失群“飞鸟”,而实际上用以比喻人人经历的人生坎坷、而最终归隐田园的自己。这里的“飞鸟”形象已不再是鸣叫于林间的欢乐之鸟了,而是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政治苦闷和理想的孤独之鸟,这里的情态与遭遇正与诗人心灵深处的种种孤苦体验达到了“形”与“心”的默契,形象地再现了陶渊明的凄凉心态和“吾驾不可回”的坚定决心 。诗的语言生动、形象、明快,且富有哲理。

 【文学知识】

 ①陶渊明(352或365——427),东晋大诗人。名潜,字元亮,又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因当时社会动乱、政治腐败,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解印绶去职,归隐故里。所作《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为传世名篇。

 ②古体诗:旧体诗的一大类别。包括周、秦、汉魏六朝时代的诗歌及后世的模拟之作。又称“古诗”、“古风”,与定型于唐代的“近体诗”相对。古体诗又可以分为四言、五言(五古)、七言(七古)、杂言(长短句)等。

赏析:

 上半部

 诗的前六句极言失群之鸟的茕独与徬徨。

 翻译:黄昏时分,一只离群的鸟还在独自飞翔,它形单影只,栖栖惶惶,疑惧不安地在天际徘徊,始终找不到可以栖止休息的地方,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它的啼声也越来越悲凉感伤。在它那凄厉的叫声中可以听到思慕清深高远之地的理想,它飞来飞去却无处可依。

 评析:这里的飞鸟象征着诗人自己前半生的栖栖惶惶。陶渊明自二十九岁开始,断断续续地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这类小官,四十一岁时又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由于他“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而解绶弃职。诗人的这些生活经历便是此诗前半所暗示的事实。

 下半部

 此诗的后半写鸟之得栖身之所,矢志不再离去。

 翻译:它遇到一株孤生的松树,于是收起翅膀,从辽远的地方来此栖息,在强劲的暴风下本不会有茂盛的树林,唯独孤松的浓荫却永不衰败,只有隐居田园才可栖身。

 评析:这里诗人以孤松比喻自己的归隐之所是不无道理的,陶渊明对于松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就像他对待菊花一样,如《饮酒》的第八首《饮酒·青松在东园》就歌颂了孤松,其中有这样的句子:“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可见他对于松树卓然傲霜的品格给予了极高的赞赏。而且可知他居处的东园大概确有一株挺拔的松树,因而他的《归去来兮辞》中也说:“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又说:“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可见这里的“孤生松”既是象征,也有写实的意义。当然,松树的高洁坚贞与陶渊明人格的孤傲正直本身就有着某种共通之处。这六句中诗人表示了对田园生活的依恋和热爱,如在同一组诗的后一首“结庐在人境”中,就充分表现了他的这种感情,以为这是远离尘嚣的最佳途径,故愿千载长守,永不分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