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七)《诗经》中的政治诗
(2016-12-16 10:45:56)
标签:
教育历史文化育儿 |
分类: 诗经·楚辞 |
一、《诗经》中的政治诗包括四个方面
《诗经》中的政治诗内容非常丰富。近来有一些学者觉得,不要谈什么政治,不要谈什么阶级斗争、阶级矛盾。我是这样考虑的,在那个大讲阶级斗争的时代,我们过度强调了这些东西,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不承认这个现实,恐怕也不太合适。河南大学有一个著名的学者,叫孙作云,也是研究《诗经》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就出版了关于《诗经》研究的一个专辑,其中有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就是通过诗经看周代社会的阶级矛盾。所以,不谈这个还是不对的。我认为《诗经》的政治诗可以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那就是一种明显的阶级矛盾。阶级矛盾就是说你一看就知道诗的作者对于自身所处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非常非常地不满。比如说,最著名的《伐檀》《硕鼠》。那你说,这些诗难道没有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不公平吗?为什么说,他可以不稼不穑,不狩不猎,但是他满院子挂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毛皮呢?这很明显是不公平的。《硕鼠》呢,“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明显表示出来对于自己辛勤劳动却养活了这些大硕鼠而感到了一种不满。
第二类,是明显地表现出来对兵役和徭役的不满。事实上来说,兵役和徭役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按照周代礼法的规定,应该是瓜代制度。什么叫瓜代呢?也就是说,今年的瓜熟了,新服役的人就要去上班了,那么他到了工作岗位上了,去年服役的人就应该回来了,这叫瓜代。开始的时候,可能这个制度是比较正常的,大家轮流,你一年我一年他一年,几年轮一次。这个倒也是可以的。可是后来由于兵役和徭役繁重,届时你回不来了,新人还得去,不是一年一换,而是几年一换,这个瓜代制度就给破坏了,瓜代不继。瓜代制度一破坏,自然就给服役者和服役者的家属都带来了巨大的身心的损害。比如《魏风·陟岵》,这首诗实际是以服役者的身份来说他的父亲、母亲、兄长是如何地盼望自己能够回来,他不说自己想念家乡,却写征人想象家人对他的叮嘱和思念。当然这种写法更显得情深意切,表现了人民对繁重徭役的不满与抗议。杜甫的《月夜》实际上就用了这种创作的手法,不说自己思念亲人,而说亲人思念自己,更表现得情深意切。像这首诗就写出了服役者和服役者的家属对于沉重徭役的反抗。王风的《君子于役》写兵役和徭役给服役者家属带来的伤害。小雅的《何草不黄》是服役者对于徭役的一种反抗、反对。所以我们说,沉重的徭役和兵役实际上反映出政治制度给人们所带来的一种伤害,而这个人应该是普普通通的下层人民。
第三类是反映下层官员对上层官员的一种反对,这个本身属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但事实上来说,它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问题。比如《邶风·北门》,这是一首小官吏诉苦的诗作。政务繁忙,工作辛苦,生活贫穷,常常服役在外,奔走于各地,所以心中自然是有哀怨。这样的诗还是有很多的。
除此以外,我们认为诗经中表现出来政治斗争最为激烈的应该是统治阶级内部的高层之间的矛盾与斗争。这在二雅中写的是最多的。雅者,正也。把王畿所在地的诗称为雅诗,这有一种尊重王室的观念。二雅中那些像《正月》《十月之交》等等这些所谓的变小雅,变大雅,这些诗应该是最为重要的。因为这些诗不仅仅表现出来统治者内部尖锐的矛盾,而且表现出一种忧患意识。社会矛盾非常的激烈,国家的大厦即将倾塌,这时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些头脑清醒的知识分子他们所萌生出来的一种忧患意识。这些诗作应该来说,都是非常有政治价值和文学价值的。
二、《诗经》中的政治诗的意义及影响
《诗经》之所以这么重要,历代统治者都这么重视《诗》,是因为什么呢?正是因为《诗经》中有这么一批的诗,忧国忧民,关心时政,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对我国知识分子性格的形成,对知识分子整个伦理框架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这个问题跟以后还要讲的《诗经》的忧患意识有关,这里就不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