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声悠悠传千载——古诗中的牧童世界
(2016-03-25 13:41:05)
标签:
文化育儿历史教育 |
分类: 小学必背75首古诗 |
“牧童”是诗歌当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形象,在诗歌里,牧童们往往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充满着天真与童趣的。他们上树捕蝉,横吹短笛,枕臂酣睡,与老牛窃窃耳语,在绵绵的春风细雨中骑牛漫行,成群地在田间一起嬉笑打闹……这些“牧童”的形象往往寄寓着诗人的人生理想,逐渐成为一个意象化的符号,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桃花源式”的出世梦想。
比如清代诗人袁枚描写牧童的小诗《所见》,就塑造了一位天真可爱又顽皮的牧童形象,生动而传神: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再如唐代诗人李涉的《山中》:
《山中》
李涉
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
隔林呼不应,叫笑如生鹿。
欲报田舍翁,更深不归屋。
顽皮的牧童竟然放牛去吃“我”竹,还假装听不到“我”的呼喊,而“我”隔着竹林都能听见牧童欢快的笑声,那牧童又怎能听不到“我”的呼喊呢?当牧童知道“我”说要到家里去告状时,却吓得夜深都不敢回家。全诗纯用白描,将一个顽皮捣蛋、举止幼稚的牧童形象跃然纸上。
《牧童词》
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这个小牧童真是憨态可掬,腰间插上几根蒿草,小胸脯一挺,自信心大增,就以为自己是李广了,老虎来了也不怕。这是怎样稚气本真的侠客梦啊!
《牧童》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在晚风中吹着悠扬的短笛,穿着蓑衣,在田野里一觉睡到月上梢头,这是多么的随心随性、自由自在啊!
《牧童》
隐峦
牧童见人俱不识,尽着芒鞋戴箬笠。
朝阳未出众山晴,露滴蓑衣犹半湿。
二月三月时,平原草初绿。
三五个骑羸牛,前村后村来放牧。
笛声才一举,众稚齐歌舞。
看看白日向西斜,各自骑牛有归去。
三五成群的孩子,骑着老牛,来到春天的原野上,二三月尽管已是春天,但春寒料峭,露滴蓑衣,已湿大半。之前可能大家都还不相熟,可笛声一扬,不管你是前村的他是后村的,片刻即混成熟人,又是歌又是舞,热闹极了。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玩没多时,太阳西斜,又近黄昏,骑上老牛各自归家。这是多么惬意而悠闲的快乐时光!
《牧童》
刘驾
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
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小牧童彬彬有礼,看见客人纳头便拜,不料怀中揣着的之前摘的山中野果却一个个骨碌碌滚将出来。小牧童顾此失彼,真是憨态可掬。
《牧童歌》
蒲寿宬
倦来牛背卧,一觉度前冈。
牛饱儿呼馁,归来煨芋香。
小牧童困了就睡在牛背上,一觉醒来,牛儿吃饱了,自己的肚子却开始咕咕叫了。大呼小叫地跑回家里,在炉火中烤个芋头吃,也是香甜可口的。
《牧童》
白玉蟾
杨柳阴初合,村童睡正迷。
一牛贪草嫩,吃过断桥西。
一边是失去看管的牛,一边是拥梦春睡的牧童,风日相伴,溪水潺潺,鲜花簇拥,无人搅扰,真个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啊!
《题画》
袁枚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放牛的小牧童不知去向,只有一只鸥鸟停留在牛背上昏昏欲睡。可以想象,那个玩得踪影不见的孩子,会是多么尽兴!
《云边阻雨》
刘宰
蔷薇篱落送春阑,笋葚园林早夏间。
牛背牧儿酣午梦,不知风雨过前山。
暮春时节有一种懒洋洋的氛围,无聊的牧童在牛背上睡着了,他全然不知风雨就在眼前,看来,他是免不了风吹雨打的狼狈了。
《骤雨》
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就算不贪睡,天气的突变也会令人措手不及。突如其来的暴雨使溪水暴涨,形势十分紧张,牧童只得冒险渡溪,谁知老天像是开了个玩笑,转眼之间又雨过天晴。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已近黄昏,日光夕斜,长满青草的池塘波光粼粼。
《山村书所见》
陆游
荒坡茫茫牧牛童,扳角上背捷如风。
腰间一枝搢枯竹,横吹短笛过村东。
小牧童翻身骑牛时的迅捷飒爽,坐在牛背上横吹短笛时的气定神闲,动静之间的风姿多么让人悠然神往。
《牧牛儿》
陆游
溪深不须忧,吴牛自能浮。
童儿踏牛背,安稳如乘舟。
寒雨山坡远,参差烟树村。
闻笛翁出迎,儿归牛入圈。
烟雨笼罩山村,老翁倚门而立,焦急地等待着小牧童的回还。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无欲无求、平静而安闲的生活,这或许是人世间最平凡的幸福,却也是最大的幸福。温顺的老牛悠然地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无心无念、无是无非的牧童在其背上或卧或坐或醒或睡;短笛悠悠地吹着,一曲接着一曲,直到地老天荒。这是一个一尘不染的洁净世界,是多少诗人心中的理想国,尽管它如世外桃源般的缥缈虚幻、遥不可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