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梅”的典故与意象
(2015-07-12 17:52:46)
标签:
文化教育育儿 |
分类: 小学必背75首古诗 |
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和“梅”相关的典故
和羹:
梅,首先是作为调味品而出现在古人的生活中的。梅最早出现于典籍之中,见于《尚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唯盐梅。”商高宗武丁将贤相傅説比喻成盐和梅,是制作羹汤时不可或缺的调味品。由此,梅又有“和羹”一称:
琼瑶初绽岭头葩,蕊粉新妆姹女家。
举世更谁怜洁白,痴心皆尽爱繁华。
玄冥借与三冬景,谢氏输他六出花。
结实和羹知有日,肯随羌笛落天涯。
-------徐夤《梅花》
青梅煮酒:
古人在春末夏初时,好用青梅煮酒,取其新酸醒胃。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曾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这更是大家所熟知的故事情节。苏东坡有《赠岭上梅》诗云:
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梅花妆:
《太平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十五•人日》中说,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曾经睡在含章殿檐下,有梅花坠落其额上,留下印记,拂之不去,宫中争相模仿,号为梅花妆。此后人人争效,流行一时。“梅花妆”,也成为文人吟咏梅花时常用之典。如罗隐《人日新安道中见梅花》诗云:
长途酒醒腊春寒,嫩蕊香英扑马鞍。
不上寿阳公主面,怜君开得却无端。
咏梅诗案:
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曾做《落梅》诗: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黏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因最后两句而得罪权贵,被指控为“讪谤当国”而被废黜十年,其境遇与唐代诗人刘禹锡因咏玄都观桃花而获罪极其相似。可谓咏梅史上一大冤案。但诗人并不屈服,后来曾作诗云:
梦得因桃数左迁,长源为柳忤当权。
幸然不识桃与李,却被梅花累十年。
-------《病后访梅九绝》
梦得是刘禹锡的字,第一句正是说刘禹锡因咏玄都观桃花而获罪一事;长源是李泌的字,李泌曾咏柳云:“青青东门柳,岁晏必憔悴。”杨国忠以为李泌是在讥讽自己。
梅在诗歌中的意象
梅见于诗,最早见于《诗经
这是一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梅子黄熟,纷纷坠落,引发出青春易逝,时光无情的感慨。这也是梅在诗歌中最初的意象,后代诗人常用此意象来表达时光易失的感伤之情,渲染无可名状的愁苦思绪。如:
枝上叶儿未展。已有坠红千片。春意怎生防,怎不怨。被我安排,矮牙床斗帐,和娇艳。移在花丛里面。
请君看。惹清香,偎媚暖。爱香爱暖金杯满。问春怎管。大家拼、便做东风,总吹交零乱。犹肯自、输我鸳鸯一半。
-------王观《忆黄梅》
六朝时,诗人陆凯在早春梅花初开之时,自湖北荆州折下梅花一枝,托邮驿赠送远在长安的好友范晔,并作《赠范晔诗》一首云:
从此之后,梅花便与友情紧密联系起来,又有了离别怀人的意象。如: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柳宗元《早梅》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李清照《孤雁儿》
古乐府辞《梅花落》属于横吹曲调,清代朱秬堂曰:“梅花落,春和之候,军士感物怀归,故以为歌。”故梅花又有了思乡的意象。如:
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
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赵佶《眼儿媚》
花与美人有着不解之缘,梅花因“梅”、“美”之音相谐,使其比一般的花卉更具有美人意蕴。如:
寻花不用持银烛,暗里闻香。零落池塘。分付余妍与寿阳。
-------周邦彦《丑奴儿•梅花》
梦中寻,卧巫云,觉来珠泪,滴向湘水深。愁无已,奏绿绮,历历高山与流水,妙通神,绝知音。不知暮雨朝云,何山岑。
相思无计堪相比。珠箔雕阑几千里。漏将分,月窗明,一夜梅花忽开,疑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