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男孩被妈妈掀被子跳楼:用控制的方式爱孩子伤害巨大

分类: 馨姐日常教育。 |
新闻:
14岁男孩睡懒觉被母亲掀被子一时生气试图跳楼自杀幸好被救了下,寒假期间,对于孩子们来说终于可以松一口气,睡下懒觉了。这不大足14岁男孩小勇正睡得香,母亲却掀开温暖的被子,让小勇一起回乡下。小勇一时气急,竟从12楼阳台跳了下去。好在11楼防盗网钢丝将他拦住,民警、消防官兵将他救起。
我记得小温馨在2岁这个年龄阶段的时候,经常有起床气,一醒来就会哭闹不休。好在及时的安抚和拥抱之后,她又恢复了活泼可爱的状态。孩子内心有不满肯定需要发泄,建议父母多点耐心给孩子成长,不要急于制止孩子哭泣。
新闻中14岁的男孩子之所以如此冲动选择跳楼的方式去抗拒,我相信父母有很大的责任。有人说肯定是母亲常年的唠叨,掀被子,所以导致孩子累积了多年的情绪终于崩溃,在那么一瞬间孩子忍无可忍突然爆发出来。父母总会以爱的名义去控制孩子,他们从不反思,自己给的到底是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突然想起上周末和小温馨去童装店买衣服的事了,大概是这样的:
这两天准备带小温馨去北京旅游了,于是就想着给她去买件漂亮的衣服。但具体买裙子还是买外套,我自己还没有想好。我在店里就先逛着,看是否能看到合适的。后来店员阿姨跑来问小温馨:“宝贝啊,你想买什么衣服啊?”
小温馨笑着看了看她,说:“我想买公主裙。”
阿姨得知小温馨的心事后,跑去挑了一件裙子问:“宝贝,你看这件粉粉的公主裙,你喜欢吗?”
小温馨接过衣服,在自己的面前比划着说:“谢谢,好漂亮的裙子啊。”
我看了看衣服觉得这种粉色有点淡,于是问阿姨:“有没有其他颜色的。”
阿姨摇了摇头说:“没有了,这件就剩两件了。还有一件大码,这件她穿正好。”
小温馨用很渴望的语气告诉我说:“妈妈,我好喜欢这件衣服哦。”
看小温馨这般喜欢,我也没有犹豫。再次摸了摸衣服的质量,看了看她的材质,发现后背居然少了一个纽扣。本来想购买的心情瞬间就没了,这种衣服漂亮是漂亮,可质量也太差了。
于是我对小温馨说:“宝贝,你看,这件衣服少了个纽扣,而且其他纽扣都松松垮垮的,妈妈很担心她的质量。”
我试图说服小温馨,再看看其它的衣服。毕竟,我肯定是不想花钱买一件坏的衣服。
可小温馨一听我不想买了,瞬间就不开心了,她紧紧的抱着衣服不放手。
阿姨见状,跑过来对我说:“这样吧,少了一个纽扣我过会给你补上,这件衣服我再便宜8元钱。你看孩子又喜欢,你就买给她吧。”
此时,我内心是抗拒的。我第一反应是,我肯定不会去买这件衣服的,我一定要重新挑一件小温馨喜欢的。于是,我开始给小温馨推荐其他的衣服,甚至比这更贵更好看的。唯独,我就不想买那件破的,哪怕是她喜欢的。
我还试着带她去隔壁店看了很多件,小温馨嘟囔着脸,嘴巴上一直说不喜欢。到最后,她又拉着我回到了那一家,说:“妈妈,我只喜欢这一件,我就想买这一件。”
原本,我还想去控制她,看看是不是有其他的款式会更让她喜欢。可折腾了一番之后,她却还在坚持。我突然领悟到,自己是不是做错了?小温馨已经很清楚的传达了她的想法和需求,她对其他的不感兴趣,她只想要这件粉色的公主裙。哪怕是破的,但是那个阿姨说了,衣服是可以修补的。既然如此,我又为何不能满足她的需求,非得要以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去控制她呢?我这样做,到底是爱孩子还是在用爱的形式控制她?
我及时的领悟到了这番道理,我再次郑重其事得问小温馨:“你确定喜欢这件衣服吗?哪怕知道它少了一个纽扣?”小温馨很认真的看着我,点了点头。当我明白了小温馨的感受,我也很确定的告诉她:“妈妈答应你,就买那件粉色的公主裙。”刚刚心情还一直低沉的小温馨瞬间又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她兴奋得跳了起来,大声说道:“妈妈,我真的好爱你。谢谢你。”听到小温馨的这句话,我内心也是甜滋滋的,真的比吃了蜜还要甜,还要幸福。
在小温馨的心中,她是非常渴望得到那件粉色的公主裙,如果我一开始就能尊重她的需求,不剥夺她的选择权该有多好。摆脱家长的控制最好的方式就是坚持做自己,我也庆幸小温馨的坚持让我明白,爱不是控制,不是占有,而是尊重和放手。宝贝,谢谢你再次教育了妈妈。
太多的父母把爱理解为,替孩子做决定,觉得孩子就应该按照我们计划的路走,我们为孩子做的选择都是最好的……我们打着爱的旗帜,却一次又一次的伤害着我们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表面上说,给孩子更多自主的权利,给她空间,让她自由,可行动上却一直表现出我们的控制欲。殊不知,以爱的名义进行控制式教育,对孩子伤害巨大。
1.控制教育容易导致孩子自信心不足
现如今很多父母都会拿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他们不愿意倾听孩子的内心,也不愿意接受孩子的反馈。他们觉得,自己挣钱送你上学,你就必须要无条件的服从,甚至要有较高的学习成绩体现。家长用控制的方式去爱孩子,会让孩子没有自信心。有些家长经常会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去比较,如果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高标准,遭受失败,那孩子很容易表现得比较懦弱和自卑。孩子的自信需要培养,建议家长尊重孩子的需求,重视孩子的感受,别总以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
2.控制教育容易导致孩子以自杀反抗
面对孩子犯错或者不愿意被控制时,家长不要用自己的权威去强迫孩子顺从。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如果长时间在你的控制下生活,孩子难免也会崩溃和冲动。就像新闻里的小男孩一样,因为长时间的被家长控制,瞬间爆发而失去理智,居然选择跳楼的方式去反抗,这样的新闻让人看了心惊胆颤的,相信这样的结局谁都不愿意发生。那么从现在孩子先理解孩子的情绪,多和孩子沟通,找一个委婉的方式让孩子接受自己的要求。也许你觉得你很爱孩子,是为了他好所以才会想靠打骂,靠控制的方式去驯服他。这种把控制当成爱孩子的借口,也有可能会害了孩子一生。
3.控制教育容易导致孩子产生抑郁症
小区里有个小孩子然然,她的父母对她非常专制,几乎每个周末她都会送去上各种课,数学,英语,语文......她的父母似乎想把她培养的无所不能,全能才女。上了这么多的课程,然然内心觉得非常疲惫,她多么想去反抗,想和父母沟通沟通,不要再给自己安排这么多的课了,她真的太累了。看到然然的成绩单,妈妈更是气得甩了她两巴掌,爸爸也责备她不努力。然然压制着自己的不良情绪,每天日子都过得非常焦虑。可家人根本不关心她的情感需求,只是怪她不好好学习成绩在下滑得如此厉害。最终,然然患上了抑郁症。妈妈吓得问医生,为什么一向听话的然然怎么突然变得不听话,容易冲动了呢,甚至最近行为特别反常?医生建议父母静下心来去倾听孩子的需求,不要再用错误的教育方式伤害孩子的心灵。所以家长一定要明白,除了成绩,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也非常重要。
4.控制教育容易导致孩子离家出走
因为长期受家长的控制,所以孩子很容易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来。孩子越任性,家长越觉得孩子不听话,难以管教。记得初中的时候,一个家长因为接了老师的投诉电话,说自己的小孩子在学校里和别人打架,让他学校一趟。午睡期间,那个家长跑到班级来,逮着那个同学一阵乱打。孩子是有尊严的,可父亲肆无忌惮的打骂根本不管孩子的面子。大家的心情十分忐忑,我们都不能理解那个父亲,有什么不能回家去说吗?非得要在学校里,在老师和孩子们的面前对自己的儿子做这样的行为动作,真的合适吗?由于老师的无意间举报,让那位同学也非常失望。后来只要是那位老师的课,他都心不在焉,语文成绩也一直下滑。某一天那个同学没来上课,老师又焦急得打了电话,从家里那边得知原来男孩留下字条离家出走了。其实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我们都应该静下心来,去和孩子做一次促膝长谈。
最后语: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随便得去摆布孩子,也不要总想靠打骂让孩子去听话,更不能觉得我所做的都是为你好。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不开心的时候会用哭闹来发泄情绪;遇到不想做得事情他也会用“不”来拒绝你的要求;他委屈的时候最渴望的是你的理解和关心......爱是双向的选择,你给的,也许并不是孩子想要的。用控制的教育去爱孩子,是最不理智的一种方式。在和孩子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们更应该让孩子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长大。他终有一天会离开我们的身边,会独立建立自己的小家庭。龙应台《目送》里说过: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