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碗”“糇食”及其它
(2010-12-23 19:03:50)
标签:
方言文化 |
分类: 他山之玉 |
“定碗”“糇食”及其它
—–河西方言寻根之二
赵燕翼
【重发缘起】:
“定碗”
“见不得穷汉端定碗”,是反映富有者对穷人的骄矜心理。正如赵太爷不准阿Q姓赵一样,穷人是不配端“定碗”的。因为,“定碗”是一种名贵的瓷器。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瓷器烧制窑场—–“定窑”的产品。因其窑址在河北定州,故名“定窑”。定窑烧出来的白底蓝花瓷碗,非常精致美观。现在,真正的定碗已经成为珍贵文物,无论穷汉富人都端不到了,只留下这一句谚语还在民间世代相传。
然而,在我的童年时代,我家里的确有几只“定碗”。我端着它吃“青稞面搅团”或“山药米拌面”,一点也没觉着它有多么贵重。不过,家里人都叫它“假定碗”。当时,我只记下了这个音儿;至于“假定碗”是什么意思?怎样书写?就毫无所知了。直到后来读了一些书,增长了一点知识,这才恍然大悟—–噢!原来我端过的并不是真定碗,而是定碗的仿制品——“假定碗”。
同属武威地区的我的家乡古浪县,旧时代在举行丧葬仪式或做谢神道场之类的迷信活动中,事主家常常用杂合面做出许多比核桃略大的小馒头,俗名“糇食蛋子”。在法事进行过程中,将“糇食蛋子”大把向空中撒去,意思可能是祭奠毛神野鬼;但小馒头一出手,看热闹的小孩子便一窝蜂扑上前去,从赃土泥地上拚命哄抢这些“糇食蛋子”,把它当做捡便宜得来的点心,吃得津津有味。那种与神鬼争食的场面,绝非今日的少年儿童所能想象。
所以,民间形容体积渺小、数量甚微的食物就叫“糇食”。因此老顺也将保存在自家仓子里的那一点可怜的籽种和口粮,以自嘲的语气称之为“糇食”。我想,从前的武威农村,也一定有撒“糇食蛋子”的风俗。这才使这一古老的汉语词汇,得以流传至今。
原来错误在于作者。只有一字之差,“鼓”误为“骨”;师公子便不去敲“牛皮鼓”,却来砸“牛骨头”了。
这是一则相当谐谑的歇后语。如要了解它的全部含义,首先得弄清楚“师公子”的来历。《聊斋志异》卷六有《跳神》一篇,记叙山东“民间有病者,闺中以神卜。倩老巫击铁环单面鼓,婆娑作态,名曰跳神”。旧时代,在我的家乡也有“跳神”活动。不过其主角不是巫婆,而是神汉,人们都叫他“师公子”。平时,师公子也是农民。只有在为人驱邪捉鬼、或在庙会举行法事活动时,才扮演迷信职业者的角色。在比较盛大的庙会上,往往会请来十头八个师公子集体表演跳神。其伴奏乐器就是《聊斋志异》上说的“铁环单面鼓”。最引人入胜的节目名叫“甩帽盖子”。所谓“帽盖子”,就是留在头顶的一条长辫子。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前清时男人头上的辫子都已剃光了,唯有师公子还留着辫子。我们家乡有一首“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童谣叫《你搭梯梯我上房》,内有这样的语句:“……树呢?山水冲倒了。山水呢?老牛咂干了。老牛呢?剥了皮了。皮呢?师公子鞔(man)了鼓了。师公子呢?甩了帽盖子挣死了 !”当神灵附体时,师公子的首席法师,便赤膊甩起辫子来。他手舞足蹈,甩出各种花式;据说,最有功夫的师公子,能连续不停地甩几个小时。这时候,配合伴奏的其他师公子,便使劲儿敲击单面牛皮鼓,气氛异常热烈。所以,童谣说:“师公子呢?甩了帽盖子挣死了”。歇后语说:“师公子吃不上牛肉—–在鼓上出气 ”;其讽嘲戏谑的,正是这个击鼓、甩辫的滑稽场面。
上述几例讹误,连同其它相类问题,我皆已向作家雪漠逐一提出,希望能在《大漠祭》再版时参证校订,以免有“数典忘祖”之讥。